构建高效的记叙文阅读课堂
2015-07-16刘慧玉
刘慧玉
摘 要:落实课标要求,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需引导学生明确记叙文阅读选文的文体,钻研文章,认真审题,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只有构建高效的记叙文阅读教学课堂,学生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理想的记叙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 审题 情感 表达
一、问题提出
福州市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得分率仅在50%左右(见表1)。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分率不高关乎教与学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记叙文阅读课堂,行之有效地提高记叙文阅读得分率,是中学语文教师要探究的课题。
表1 2012~2014年福州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选段得分表
二、记叙文阅读得分率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福州市近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得分率不高,造成失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知识点掌握不佳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是熟记于心,然而在概括事件中心内容时却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到位,总是丟三落四;语言概括性不强,无法灵活运用六要素“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怎样”,不能突出要点而失分。例如,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青虫之爱》的主要内容,出现很多错误答案:如:“写女友小时害怕虫子”,“我佩服女友的勇气”。该题的参考答案是:女友因对女儿的爱而战胜了害怕虫子的心理疾病。显然,学生的答案是断章取义,折射出的问题是学生记叙文文体意识淡薄,知识点掌握不佳。
2.学生文章整体意识薄弱,缺乏细读文章的习惯
(1)整体感知出现偏差,不能准确把握文意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有偏差,缺乏细读文章的习惯,无法准确把握作者描绘的形象和叙述的事件,无法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例如,2014年福州市中考阅读《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问: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①错误答案千奇百怪:“现在的孩子只会买玩具、玩电脑,很可怜,太单调;以前的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作者认为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不单智力没开发,反而越玩越傻,认为自己的童年有欢笑,还可以自己钓鱼。”该题的参考答案是:因为在作者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生活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②由于这个高度概括是在通读课文后赏析的过程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是一种半隐性的运行,从特殊到一般的理性概括。学生若不细读文章,则不能准确地把握。
(2)学生孤立地理解文章局部,不能结合语境分析问题
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主旨,是阅读的入门或途径。学生拿起一篇文章往往只知道一点零碎的事情,没有用心地去阅读、去感受,因此全篇文章主旨不明确,常孤立地理解文章局部,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脱离语境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2012年福州市中考阅读《点燃一个冬天》问: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①错误答案有:“写出孙老师夫妇在萧瑟极为艰难的冬天里生活”;“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山村冬天的寒冷,衬托出山村孩子求学的不易。”结合语境无法准确点出环境描写作用的关键词语“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学生××性格”。若是肢解式地、孤立地、不结合语境地阅读,从人文角度看“那么这种人可能已经偏离文学,与文学的缘分不深了”。
3.学生审题意识薄弱,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审题能力缺失,没有养成慢审题、快答题的习惯。没有掌握审题的正确方法,没有边读题边圈点的习惯,因而也就常常会忽略那些需要思考分析才能彰显的隐含信息。例如,2011年福州市中考阅读《榜样》中第5题: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剧”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②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没有关注“各举一例”,只是作了简要点评而造成失分。学生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无法全面把握题干要求,往往会导致答案不完整甚至是答非所问。
4.学生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阅读积累不够,词汇量不足,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无法准确表达出心中的感想,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影响自己思维的精致、深化和提升。例如,2007年福州市中考阅读《一千张糖纸》问:文中的“我”为什么“忽然有一种很累的感觉”?③许多学生能意会但无从下笔,无法把心中所感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些学生草草写下答案:“因为觉得我们被骗”,“‘我和世香辛苦攒的糖纸却没有得到电动狗”。没有表达出关键词“表姑来信”,“希望成泡影”,“悲愤绝望、内疚”,④所以觉得很累。学生心有所感却不能言,无法正确地表情达意。
三、问题的解决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教学不能不顾学习环境和学生实际,若只是盲目照搬别人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
1.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师课堂上应传授阅读记叙文的窍门,学生通过范例,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并触类旁通。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多阅读、善思考才会有利于记叙文的学习和答题准确率的提高。比如,从1999年起,原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会使学生多方面受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学习后,我结合名著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并利用课前3~5分钟时间安排学生上讲台讲述名著。我在布置作业时就规定了讲演的要求:篇幅较短的阅读可以根据地点或时间的变化复述主要内容,谈阅读感受,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若是章回体的阅读文章,则按人物活动的情况来复述主要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如果审题“差之毫厘”,答题就会“失之千里”。良好的审题习惯是答对题目的开端,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地、客观地、有针对性地通过学生心理倾向分析出学生审题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开启审题思维之门。引导学生从提示语、议论性语言、文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审出答题对应的相关文章区间。命题者往往在题干中会提示答题内容所在选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在段落或句子中。这样就能在较长的选文中快速定位相关文章内容,具体到段、句、词,从中寻找到相关有效信息并组织答案。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都在命题点的附近。题干中的很多关键词语暗示了与解题相关的文章内容区间,这类题目一般会直接出现“文中第×段”“结合第×段”“联系全文”等词语。例如,2009年福州市中考阅读《一双脚上的修养》问:从第二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是什么?题干很明确地指出答案就在选文的第二段中寻找。只要找准区域,抓住关键词句,答案就在选文中。有一些题目指向没有那么明确,但题干中却暗含着答题的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答题的区间范围,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审题习惯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率提高了,并有效地缩短了答题时间。
3.情感应与阅读同行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基于这个原因,情感应与阅读同行。授课前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充分理解,感悟,品味每个词、每句话、每段话乃至整篇课文,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呈现文章所描述的某幅画面或某一场景,让学生融入语境中,仿佛自己就是选文中的人物,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在选文的各个空白处都可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感悟、评价、疑问等。例如,2013年福州市中考阅读《快递》要求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连贯的话,具体表现文中画线处小伙子内心的懊悔①。学生如果能把自己融入其中,换位思考,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准确答题:“我怎么老是和别人吵架呢?这位长辈对我这么关心,我刚才却对他那么无礼,往后我可不能再把自己焦躁和烦恼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②阅读中融入情感,答题的准确率就提高了。
4.“心中所感而不能言”转变成“畅所欲言”
学生心有所感而口不能言,能意会但不会表达。如何解决“人人心中所感而不能言”。这需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规范学科用语。坚持每节课前3~5分钟的名著阅读口头表达训练,结合钱梦龙先生提出的“复述整理”,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完一篇短文后,概述文章的要点、重点,梳理自己的体会,使之合理化、明确化。几种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如下: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好词好句评点;表达方式在选段中的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在选文中的运用;句子或段在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在选文中的作用等来规范学生的学科用语和答题要求。经过阅读训练,选段《田野上的白发》要求佳句评点“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③多数学生熟练地运用佳句评点三步法,写道:“抓住母亲的动作‘跪、‘爬传神贴切地写出了母亲种田的辛苦,身体已极度劳累,母亲却为了家人不顾体力透支,仍默默地付出,表现了母亲坚忍顽强的品质和为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心疼与心酸之情。”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明确阅读选文文体,认真审题,融入情感,准确解答,这是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和阅读练习时就会表现出思维更活跃,表述更准确,主旨更明确,真正实现高效的记叙文阅读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柯.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J].吉林教育,2010(2).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赖瑞云.混沌阅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