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构建的策略选择
2015-07-16刘吕科郭代
刘吕科 郭代
摘要:在很大程度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了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分析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给出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并阐述中小银行构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以期为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高级计量法
文章编号:1003-4625(2015)02-0054-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在很大程度上,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了银行能否生存及未来发展的路径,基于操作风险对银行的重要影响,巴塞尔委员会在第二版巴塞尔协议中将操作风险纳入第一支柱,并进而提出用敏感程度更高的高级计量法衡量操作风险。本轮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结合银行操作风险在危机中的表现,于2010年发布修订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2011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监管指引》,进一步完善了高级汁量法的计量体系和治理框架,明确了数据和建模的基本要求。为加强高级计量法银行计算风险加权资产的一致性,该指引还提出了建立适当的校准机制以及减少高级法下的套利空间等内容。
结合国际监管规定的出台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银监会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措施从定性要求逐步发展到定量评估。2007年5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流程及相关职责;2008年9月,印发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明确了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提的主要方法;2012年6月,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在附件12中对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法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相比国有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数据积累、机制建设和人才储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及未来高级计量法实施,应做好规划,通过机制建设和工具开发,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
二、我国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
从操作风险的具体特质看,它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操作风险具有非系统性,且操作风险管理的收益与损失具有非对称性,操作风险管理本身不带来收益,但是管理不善则可能带来较大的损失。同时,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任何产品或业务条线都可能存在操作风险,它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从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看,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有以下特点。首先,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从中小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看,中小银行无论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上,都具有较强的“事后”性,强调对已发生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事后惩处,但对事前与事中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中小银行把对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了苛刻的责任追究与约束机制上,而在其他方面的建树有限。其次,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很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性质与类别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如果能进行合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就能够找出操作风险高发案件的规律。没有进行透彻的全面分析就造成了同类案件屡次发生,加大了中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投入,也很难从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层面得到某一区域、某一业务条线、某一产品的操作风险管理的总体结论。再次,重基层人员管理,轻高层领导管理。国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重视对基层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但是对高层领导的稽核与审计则相对较少。但从国内银行的现实案例来看,由分支行领导或高层领导引发的操作风险损失的严重程度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高频低损事件管理过度而对低频高损主观故意和重大事故隐患防控不足。当然这些特点与中小银行的经营环境与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中小银行在观念意识、人员素质、硬件设施以及数据积累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很难像大型银行尤其是国际性银行那样建立起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但随着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面临资本压力的中小银行,构建资本节约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仅是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实现资本节约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在短期内中小银行很难达到构建操作风险高级汁量法的目标,但中小银行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和前瞻性的准备,结合内部管理需要,以流程梳理及损失数据收集为开端,逐步建立起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管理构架和信息系统,为未来定量计量操作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对于国际大型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日臻完善,构建了标准化的管理工具,有较为强大的管理系统作为保障,因而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较高。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最重要的是构建与银行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为了同时满足多方监管要求,中小银行应统筹考虑体系建设问题,以BASEL Ⅲ实施为主,同时借鉴COSO国际内控标准,逐步搭建适应中小银行业务特点及复杂程度,同时满足高级计量法的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中小银行现阶段很难达到高级法合规的目标,因此在现阶段中小银行应将工作重点由新资本协议的操作风险损失计量转变为以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以计量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概率为重点。
(一)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如操作风险治理架构、风险偏好、风险政策、风险管理流程和工具、风险报告、资本汁量和系统等。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应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委员会、风险部门、业务条线、分支机构等关于操作风险的职责、权限和汇报关系;明确业务线及分支行层面操作风险报告的频次、对象、内容、程序等。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在提升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为未来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及高级计量法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发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建立损失数据收集与积累机制
按照BASEL协议的要求,实施操作风险高级汁量法的银行应有至少5年的损失数据,首次实施的可缩至3年。在此情况下,中小银行应尽早建立高级计量法框架下的损失数据收集机制。为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中小银行应重点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在风险识别方面,中小银行应以业务流程划分和流程梳理为切入点,以操作风险事件问题标准化为基础,建立有计划、规范的收集银行操作风险数据的机制。针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棚关信息,开展损失数据收集的阈值确定、数据收集和整理、损失内容分析、改进建议与控制措施、损失在业务条线的分配、内外部的操作风险事件报告等一系列工作。
在风险评估方面,中小银行应通过流程分析,识别和评估流程中潜在的操作风险以及自身业务活动的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机制,提高操作风险评估能力,同时为未来操作风险高级法建设提供情景分析数据。
在风险监测方面,中小银行应建立关键风险指标体系,通过对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的统计指标的定期监测,可实时观测到全行层面或业务条线层面操作风险水平的变化,有利于在操作风险水平升高时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最后,中小银行应通过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根据操作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结合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偏好批准并执行行动计划,进而将操作风险敞口降低到风险偏好可接受的水平。
通过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建设,构建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等一整套流程,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并为未来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构建提供内部损失数据及情景分析数据。
(三)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建设
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完备,损失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中小银行可适时开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建设工作。在数据处理方面,應仔细考虑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等四类数据元素在高级法模型中应用和整合,应根据每一数据元素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如内部损伤数据主要用于估计损失频率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损失强度分布,并可作为情景分析的输入数据。而情景分析数据是内外部损失数据不可或缺的补充,主要用来估计操作风险的尾部损失。在模型构建方面,应主要考虑模型细分、相关性与独立性假设处理、分布假设处理、计量方法选择、模型测试与验证等内容。
四、结束语
不管是否决定采用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借鉴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小银行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建设完备、损失数据积累到一定阶段后,中小银行是具备构建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可行性的。因此,中小银行应结合自身情况,分阶段强化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最终达到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构建操作风险高级法的目标,从而在银监会核准采用高级计量法后实现监管资本节约。
在实施路径上,首先,中小银行应构建起与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与报告机制;其次,应以业务流程划分和流程梳理为切入点,以操作风险事件问题标准化为基础,建立有计划、规范的收集银行操作风险数据的机制,开发相应的管理工具,在监测操作风险水平的同时,为未来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构建打下数据基础;再次,在工具建设完备、损失数据积累充足的条件下,中小银行可适时开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建设。现阶段,对于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中小银行不能“好高骛远”,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应扎扎实实地开展基础性工作,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为未来更精细化计量操作风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