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析
2015-07-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殷颖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殷颖超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策略探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殷颖超
摘 要:地方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让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成为重要的议题。本文在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意义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地方金融 管理 管理体制 体制改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在此要求下,地方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应当以推动地方金融稳定发展为出发点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改革与优化,因此,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作出探讨这项工作是紧迫而必要的。
1 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改革与完善的意义
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完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改革与完善有助于推动金融管理成效的提升。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与人民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管理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地域金融差异的存在,所以仅仅依靠这些主体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等问题。因此,重视地方金融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金融管理成效,而这需要依靠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其次,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改革与完善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如果金融管理权集中于中央,则地方将会欠缺发展金融的信心与动力。而通过对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作出改革,能够有效地激发地方发展金融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2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2.1 重视效率与安全的兼顾
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效率与安全是必须要做出强调的问题。但是从当前地方金融管理实践工作来看,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关系的处理中存在两种亟待修正的倾向。
首先是为了提高金融管理效率而轻视金融监管工作。在金融管理效率的提升中,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动力。虽然地方金融管理为了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而追求创新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度重视效率而推崇创新至上,那么就容易产生金融危机现象。换而言之,如果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的竞争持有完全放任的态度,则很容易造成金融秩序的紊乱以及金融体系的动荡,并最终让地方金融管理工作毫无效率可言。在金融危机产生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在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方面达成共识。只有兼顾地方金融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才能够缩小金融监管效率与安全之间的不适应性。所以以维护地方金融稳定为出发点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应当重视在制度方面实现平等的竞争,同时要在鼓励创新的基础上强化监管。
另一种倾向表现为为了提高地方金融管理安全性而对金融市场开展过度监管。良好的金融安全状态能够确保地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预防和抵制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地方金融得以健康的发展。从确保地方金融市场安全的策略方面来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需要指导市场经营者制定审慎经营制度,如保险赔付的构建、客户资金分户的管理等。同时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从而降低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虽然这些监管措施能够有效确保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安全性,但是如果过度重视监管也会制约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从而让金融投资者无法获利,这种作用即是金融监管的“金融抑制”作用。然而事实上,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的效率与安全并不存在绝对的冲突。为了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均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有必要开展适度的监管,从而确保金融机构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综上所述,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无论是过分追求效率还是过分追求安全,都会导致金融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最优化的问题,只有确保监管力度的适度性,才能够让地方金融管理使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并更好地推动地方金融市场的发展。这要求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能够对金融管理效率和金融管理安全作出科学的衡量,并在确保金融市场竞争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金融风险做出有效控制。
2.2 完善地方金融各项管理机制
当前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需要重视通过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来实现度不良资产市场的健全、地方政府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以及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从管理机制的完善来看,地方政府部门要强调监管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以及信用制度等内容的完善。
从地方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方面来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首先要重视对监管主体缺失这一问题的解决。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对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作出正确的定位,为了确保地方金融监管工作的全面性,地方政府也应当处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同时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需要具备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监管权力的独立方面,同时也应当体现在责任承担的独立方面;其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应当对金融监管方式作出变革。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对地方金融市场情况作出精确的调研和判断,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问题制定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应急策略,从而有效避免金融危机的产生与扩大。
从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方面来看,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相对于国家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更小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所以投资者容易因受到金融市场负面消息的影响而产生集中挤兑现象,并由这种现象产生支付风险。针对这一问题,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首先应当以提升投资者信息为出发点来构建存款保险制度,在确保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机构的信誉度与市场形象。在保险制度的设计实践中,地方政府需要对自身职责做出明确,即在资金设置方面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并按照设定的比例由地方政府和存款结构来共同承担相应资金。
从信用制度的完善方面来看,良好的金融市场信用体系是确保地方金融资产不受侵害以及确保金融市场信用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实践中,要重视信用等级系统建设,并在开展信用行为监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惩治措施。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地方政府有必要发挥领导与协调的作用,通过组织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等部门之间开展信息共享来为信用机制的完善保障。在此基础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不仅能够对自然人或者企业的信用情况作出了解,同时也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失信行为做出控制,从而避免地方金融机构因为恶意逃废债务而承担过大损失。
2.3 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
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中,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制衡目的在于对地方金融管理权力模式做出变革。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为,如果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紧紧以中央或者地方为唯一主体来开展,则十分容易产生权力滥用现象的产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那样,人所具有的欲望会让人具有权力的同时变为一头野兽,即便是多美优秀的人物,其情感都会受到欲望的影响甚至腐蚀。因此,在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中引入制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中,权力制衡一直被当做避免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并且这种手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与国家权力的完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同样涉及到了管理权力问题,并且无论是由何种部门或者哪个个体来开展管理工作,都难以排除产生权力滥用现象的可能性。从地方金融管理所具有的实质来看,权力分配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而地方金融管理权力的分化则是为了实现权力的制衡。当前国外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许多内容都具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如美国在金融管理工作方面所使用的双重多线体制就具有明显的分工与专业化优势,这种模式不仅是美国在联邦制度中所作出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在金融管理以及金融危机中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通过不断修正来完成的。由于这种金融管理体制中的监管权利比较分散,并且具有着多个不同的金融管理主体,所以能够形成制约局面,从而有效提升金融监管成效。在金融管理实践中,美国的各个监管主体可以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同时在工作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重叠,这对于更好地发现金融管理问题具有着重要意义。另外,由于不同的金融管理机构能够开展相互的监督与制约,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权力滥用问题的产生。
当然,美国所施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即便是有再多的优点,也仅仅能够适应美国本土金融管理工作的开展,这要求我国在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中认识到国情与金融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在对美国金融管理体制作出借鉴的基础上避免对美国的金融管理体制进行照搬。从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工作开展的实践来看,权力的分配更加强调上下级之间所具有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让我国上下级之间制衡的实现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但是在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不仅要认识到横向分权与制衡的重要性,同时要认识到实现纵向分权与制衡的必要性,因此,在上下级之间开展有效的权力分配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地方与中央在政治地位、权力范围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特别是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属于弱势对强势的制衡,但是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并
5 结语
本文基于1994~2013年数据,从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VAR模型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上1%,OFDI增加6.1658%。同时,汇率波动幅度越小,OFDI流量越大。这表明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可能通过国内企业的财富升值和降低国外投资成本等途径,促进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然而汇率波动由于增加了投资风险等原因,对OFDI的增加存在负效应。脉冲响应函数效应表明,人民币升值不仅当期而且长期都会对我国OFDI有正面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浪南,陈云.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J].经济管理,2009(1).
[2] 程瑶,于津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3).
[3]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4] Buch,C.M.and Kleinert,J.Exchange Rates and FDI:Goods versus Capital Markets Frictions[J]. World Economy,2008(9).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4(b)-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