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想象力培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15-07-16周慧晓
周慧晓
摘 要 阅读离不开想象,而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而基于想象力培养的阅读教学,以点击文本“空白”,在教学环节上设置“空白”为基本策略,激活提高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关键词 想象力 空白 阅读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63-02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力在阅读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想象,以标准的解读掩盖学生的异议,这无形中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大曾经说过:“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学生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对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一、利用文本“空白”,激活想象
“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本文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也就是说,“空白”是一部作品中悬而未决的地方,但是这种悬而未决,是与作者已经提供的现有文本紧密联系起来的,作者虽然没有将它们具体显示出来,但读者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最终是可以从前后文中找到线索,从而在心里将整个故事构建完整。初中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空白点,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解读其中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理解、填补“空白”,促成“完形”,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达到阅读中的再创造。教师可以采用续编故事、再现画面等形式引导学生填补“空白”。
(一)续编故事
叙事性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初中生对情节情有独钟。高尔基曾对情节作过这样的阐述:“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但文本中情节不是面面俱到的,出于表达的需要,有的情节写得详细,有的写的简略,甚至有的省略或跳跃。这就给了学生想象,填补“空白”的着力点。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的构想,进行补充。当然,这种加工不是盲目地扩展,而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围绕已经写出部分的暗示,有目的进行续编故事。
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故事在皇帝更骄傲的游行中结束。这故事结束了吗?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故事,“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他下一步会这么做?骗子会得到惩罚吗?”这种开放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续编的故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学生的续写,有的说是“奖赏了骗子”,因为皇帝性格是自欺欺人,好面子。有的说,“骗子,早就跑了。”因为骗子很聪明。有的说,“骗子,是上帝派来的,是来教训皇帝的。”有的说,“骗子被抓起来,秘密地杀害了。”如果教师指导恰当,经过精心的点拨,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定会兴趣高涨,思维积极。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使之逐渐养成了续编故事的习惯,而且学生在续编故事中也近一步理解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二)再现画面
中国的古典诗歌,因为少言而含蓄朦胧多义,留下了诸多的空白点,所以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有了空白才更加美,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独特的、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学生不可能完全真实地体验到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再现作者当时的情境,想象诗歌创造的意境。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理解“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才能想象出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的壮观画面。“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口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虚实相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赏读“空白”,通过想象再现画面,领悟诗歌中优美的意境,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除了诗歌,其他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优美环境描写,它是非直观的,需要学生想象。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等到快口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图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两句描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给学生解释也无法说明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想象,才能理解,才能与作共鸣,得到美的陶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再现画面的方式,填补“空白”,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二、在授课时间上设置“空白”,培养想象力
“满堂灌”的课堂教师铺天盖地讲满45分钟,学生只是在听、记,这种没有留下“空白”的教学,学生也就没有了想象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在授课时间上留“空白”,在导入新课时、讲课过程中、课堂结束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白”。
(一)悬念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阶段,有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教师通过设置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好奇。
如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世界上会有“看不见的衣服”吗?有人却用“看不见的衣服”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这个导语用“惊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骗子到底是怎样行骗的呢,竟然骗倒了皇帝,骗倒了大臣,骗倒了满京城的人。
教师通过巧设悬念的导入,不但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思维活动,而且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理解境界。
(二)自主探究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阅读。自主探究是学生个性感悟、想象力张扬的最好展现。教师要设置“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和体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从中得到营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表达和总结。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各种问题,使探究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动态过程。
如《皇帝的新装》中,可以从比较异同入手探究人物形象。“老大臣、官员和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从标点符号入手探究。“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突出群众对新装的赞美,同时也突出了这些人睁眼说瞎话。又如“我的老天爷!”“我并不愚蠢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中的标点,老大臣用悲叹的语气,突出其衰朽;官员用不肯定的语气,突出其狡猾;皇帝用反问语气,突出其骄横。还可从文中看上去是矛盾的句子入手。“那正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和自己的职位不相称;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这和前面皇帝最爱漂亮相冲突了,皇帝的关注发生了变化。皇帝更爱的是窥探别人的隐私。
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想象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三)开放作业
一堂好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产生问题的问号‘或是浮想联翩的省略号。所以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留下“空白”,设置开放性的作业,引发学生思考想象,使课堂教学显得余味无穷。如在《皇帝的新装》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也身处这个童话故事中,你会说真话吗?或是续写这篇童话故事。写一写皇帝参加游行大典后,回来怎样会对待身边的大臣和两个骗子?
教师通过布置开放性作业,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想象力的机会,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想象力是人类很重要的智能,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文学作品,读好文学作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在写作中大胆表达,让自己的思维视野更加开阔,想象的翅膀更加矫健。
参考文献:
[1]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杰,中学语文导入语的失误分析与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温秋琰,中学语文教学空白艺术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