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被夜雨打湿(创作谈)

2015-07-15李约热

南方文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众生当代文学家国

李约热

文艺座谈会成为文艺圈热议的话题,细细品味,这个会议传达给我的信息大体上是六个字:人民,家国,梦想。

人民——不妨转换一下——在文学作品里,我更愿意把人民称为众生。

天地,众生,都是大文章。天地让人心生辽阔,众生让人心存慈悲。“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古代诗人的喟叹悠远绵长,说的是自己,说的也是众生。如果对历史作一次回望,你会发现,我们的“个人史”更多地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在所谓的“大事件”后面,有多少孤独的身影,有多少以血祭旗的人生,还有沉默者。这个时候,作家其实做的就是“抢救整理”的工作,将一个个的“人”还给属于他的时代。

沿着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反右”“文革”标志着“个人史”的消失,到“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人”的回归,中国文学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我个人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当代文学找到自己的魂,对得起所处的时代。然而,考验一个作家心智的,不是如何逼真地去描摹一个时代的生活,而是像巴金先生所说的,如何“把心掏给读者”。这些年来,反思自己的创作,从早期对人的生存真相的探寻(《青牛》、《李壮回家》),到最近试图剖析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变异与困惑(《我是恶人》),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该怎么往下走,希望寄托于下一部作品。

说到家国两字,感觉是一场夜雨,打湿了这片国土。古往今来,很多作家艺术家都有关于自己的家国梦,土地和族群,粮食和野兽,总是最容易拨动艺术家心底的那一根弦:在这块土地上策马扬鞭,在这块土地上感受荣光,在这块土地上……受难。我们这个国家,有太多的心事,有太多的辉煌,也有不堪与耻辱,如何面对,似乎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读懂家国这部大书,不是看几篇互联网上的文章及扎人眼球的社会新闻就能知晓的,我们需要饱读诗书,更需要像测量员一样,对这片土地重新丈量。

现在,作家所处的语境跟以往相比更加多元:第一是秩序;第二是互联网众声喧哗;第三是大多数人的世俗生活。(早上在单位学习文件;下午朋友圈吐槽接收各种真实或者被歪曲的事实;晚上下班,身边是密密麻麻等绿灯的人们……我不敢说这是不是一种丰饶,但这确确实实是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多写一写这块土地,她有慈爱之光。

有一段时间,我个人很喜欢“零度叙述”,所谓的“零度叙述”,就是以他者的角度对事物作冷静客观的叙述,意在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后来我发现,我们的作品当然需要真相,但是我们的作品,更应该传达情感,真相可以冰冷,情感必须炽热。一个作家,对作品的掌控力很大程度上是指如何有效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有温度”的作品。

梦想,梦想不是乌托邦,被夜雨打湿的土地,确实有理由生长出更多的粮食和花朵。

猜你喜欢

众生当代文学家国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写在六合金光寺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拜佛
慈怀众生
谁咬得更厉害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王家卫妙解“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