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史阅世 守住人生底线

2015-07-15任群英

博览群书 2015年6期
关键词:扶苏蒙恬赵高

任群英

《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寥寥可数的人物大传之一,司马迁用了九千余字的笔墨精心结撰了一代名相李斯的传奇人生。李斯的人生有理想,有奋斗,有开拓,有进取,有成功,也有私心,有异化,有堕落,有悲哀。李斯跌宕沉浮的命运留给后人太多的感慨,也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太史公在传中细致勾勒了李斯的人生发展轨迹: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郡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吏,观仓鼠和厕鼠的不同境遇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李斯决定改善生存环境,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毅然从上蔡来到兰陵,投在博学鸿儒荀子的门下,学习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告别师友家乡,怀揣理想,审时度势,选定秦国作为展示自己才华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李斯入秦之后,一路打拼,踏踏实实奋斗,从舍人—郎—长史—客卿—廷尉,一步一个脚印登上政治舞台,其间也经受到逐客等政治风波的考验,但李斯凭着过人的智慧逐一化解。李斯的奋斗之路上始终将自己的才能与秦王的统一大业融为一体,他施展毕生绝学,纵横捭阖,大展宏图,协助秦嬴政谋划了胁韩,弱魏,败燕、赵,灭齐、楚的策略,竟并天下,为秦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李斯受到秦始皇的赏识,被拜为秦国丞相,作为大秦帝国的奠基人,李斯不断开拓进取,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他明法度,定律令,议定帝号,设立皇帝制度,设定郡县制、官吏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焚《诗》《书》,禁私学,统一思想。至此,李斯的政治事业达到了巅峰,李斯的人生也攀升到了顶点,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秦帝国丞相,李斯彻底摆脱了穷困之境卑贱之位,此时的李斯位高权重,显赫一时,他的儿子娶的是秦国公主,女儿嫁的是皇室诸公子,可谓极富极贵极盛。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游,突然病死于沙丘,李斯担心远在咸阳的诸公子为争夺皇位引起天下大乱,秘不发丧,这就为中车府令赵高发动沙丘政变提供了可趁之机。赵高策动阴谋政变,欲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于是截留了秦始皇给长子扶苏的玺书,控制了胡亥,进而说服李斯参与政变。一向刚毅自信大权在握的李斯是如何被赵高说服的呢?在赵高与李斯的较量中,赵高紧紧扣住利害得失和生死前途来威逼利诱李斯:

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赵高抓住了李斯的软肋,李斯最喜欢的是功名利禄,最怕丢掉荣华富贵,一旦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相,且不说扶苏与李斯政见不合,光是丢掉相位不再拥有权势这点,就是李斯极不情愿的。当李斯的内心在臣子之道和个人利益之间挣扎时,赵高又使出对付李斯的杀手锏,他说自己进入秦宫二十余年还没见过被秦罢免的丞相功臣能把爵位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你也不可能再带着通侯之印返归乡里,何况当今天下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不从胡亥将祸及子孙。赵高彻底斩断了李斯的最后退路,与功名利禄相比,李斯更怕死。尽管李斯以“非臣子之言”,“奉主之诏”,“听天之命”,“感恩不背主”等作抵抗,但当自己的家族利益与帝国利益同时放在天平上时,当面临选择是做仓鼠还是厕鼠时,对富贵权势的渴望,对贫穷卑贱的恐惧,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使李斯怯懦了。论当时李斯的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对赵高的倒行逆施,李斯作为主持国政长达27年的重臣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身处高位的李斯深知富贵权势来之不易,他只想保住荣华富贵,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在赵高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之下,李斯以私心权衡利弊:遵照遗诏,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恬,自己相位难保;背弃遗诏,听从赵高,助胡亥篡位,可借新皇安身立命长享富贵。在生死名利高官厚禄的诱惑之下,李斯仓皇失措,丧失了理智,选择以对胡亥的阿谀和赵高的退让来保全自己。最终李斯违背先君之命,违背自己的良心,篡改了始皇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继而逼死公子扶苏、大将蒙恬。他不但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胡亥和赵高,而且还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为保一已私利,他不顾国家利益,听任赵高指使胡亥灭忠臣杀骨肉;当被指责治政无力时,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他为了保住自己,竟然上书告诉皇帝督责吏民,再次以出卖人格求自保。李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的利令智昏,恰恰葬送了自己。赵高政变成功后,清除了外围,架空了胡亥,离间了秦二世和李斯的关系,将屠刀举到李斯头上。此时的李斯已无计可施,他的步步退让最终并没能保全自身。李斯被赵高罗织罪名,严刑拷打,受尽屈辱,逼供坐成谋反大罪,最后遭到最严酷的刑罚——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李斯为保住自己的地位做了小人,却被比他更卑鄙的小人所杀。一失足成千古恨,百身莫赎。

李斯从一介布衣而封侯拜相是何等的荣光,到头来却身首异处招人非议又是何等的凄惨。从楚国上蔡的一介平民到风光无限的客卿,从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有功之臣到贪图荣华富贵、助纣为虐的历史罪人,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到任人宰割的阶下囚,李斯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李斯的命运令人唏嘘感慨。掩卷而思,历史不仅展示时代的风云变幻,也烛照出人性之善之恶。李斯的奋斗与结局穿越两千年的历史尘埃,仍能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李斯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首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人生底线。纵观古今,任何时代,人都要坚奉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不能轻易动摇。李斯的人生底线是不背主,可他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向赵高、胡亥屈服,这是没有道德原则的充分表现。对富贵爵禄的追求是他的荣身之道,也是亡身之由,他没有把人生之路走正、走好,贪恋富贵,丧失理智,结果葬送前程,身死名辱。李斯的悲剧也让我们深思,当我们面临利益与道德的抉择时,我们是为了利益而做出有损人格的事,还是坚守道德底线,抗拒利益诱惑?“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菜根谭》上卷)李斯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他的人生已为这段话作了最好的诠释。

李斯的人生之失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建构自己的人格,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李斯曾意识到“物极则衰”,但他缺乏独立的人格,不知道怎样“税驾”,他缔造了秦帝国,却也成了封建帝王的附庸。他处处迎合秦始皇,他随秦始皇出巡到处立碑刻石,歌功颂德,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不加任何阻拦。为了讨好皇帝,李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司马迁批评的“阿顺苟和” 实际上就是李斯的一种失职行为。李斯将自己绑架在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上,失掉了自我,他不能像其师荀子那样专注于学问之道,也做不到范蠡那样知止不殆。李斯一旦有贪权恋势这个心魔,就再也放不下丞相的权柄,割不断官场的牵连,其行止进退必然失据,想要安身立命几成奢望。面对屠刀时,李斯才明白平平淡淡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但为时已晚。正如唐代诗人胡曾在《咏史诗·上蔡》题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我们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功名利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一味追求功名利禄,只能将自己推向欲望的深渊。其实人生有多种活法,立德立功立言皆能不朽,在众声喧哗的浮躁年代,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知足不辱,淡泊宁静,敬业本分地做好岗位工作,也是现代人必须正视的。

猜你喜欢

扶苏蒙恬赵高
指鹿为马
呜咽呜咽泉
指鹿为马
那个不爱茉莉的扶苏
赵高的阴谋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我和扶苏君的日常
声名狼藉
毛笔是蒙恬发明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