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与对策

2015-07-15富生翠甘肃省永登县幼儿园730300

学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安全感创设幼儿园

富生翠 (甘肃省永登县幼儿园 730300)

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与对策

富生翠 (甘肃省永登县幼儿园 730300)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阐述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过程中,影响幼儿心理“安全感”的现象和应对措施。一是“安全感”需幼儿教师营造,幼儿的“安全感”不需要教师的专制、拒绝否定和“拔苗助长”;二是“安全感”需幼儿自己打造,“安全感”拒绝幼儿发脾气与迁怒、不良习惯、包办代替;三是“安全感”需幼儿园创造,为教师工作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学校氛围,创设一个为孩子发展服务、体现“幼儿是主人”的环境。有了心理“安全感”教育氛围,才能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达到真正的健康。

学前教育 幼儿安全 对策

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是奠定一生发展的教育。这种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质量与一生发展成功与否的教育,不仅是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的,而且也是国家发展与兴盛的希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说: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快乐”的童年首先应该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我们知道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幼儿“安全感”我觉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的安全感和心理的安全感。身体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安全的活动内容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本文主要阐述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过程中,影响幼儿心理“安全感”的现象和应对措施。

我们知道只要为幼儿安排了安全活动内容和创设了安全生活环境,出现身体意外事故应该是小范围的,是显性的;而心理安全的缺失大多时候是隐形的,波及范围大,论及对幼儿终身的影响,后者负面影响可能更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幼儿在拥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愉快成长。

一、“安全感”需幼儿教师营造

现代社会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教师。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把学生当做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幼儿教师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更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师幼关系,给幼儿以“安全感”。

日常保教活动中幼儿教师要做到尊重与遵循并重,尊重是认同幼儿的先天属性,不要急于指挥幼儿成长;遵循是指教师要理解儿童,顺应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心智能力的结构张力。教师要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要学会发现儿童、解放儿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敏感期,应为幼儿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鼓励儿童自主自动的教育。即让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表现出更好、更和谐的个性。

幼儿的“安全感”不要专制。专制就是让儿童无条件服从,即“按我说的做”,不利于儿童内化规则,人与人之间处于对立状态。专制的情绪化的教师始终让幼儿处理孤立无援的不安状态 ,教师应该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幼儿,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

幼儿的“安全感”不要拒绝否定。不要对儿童冷漠,否则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幼儿,注意发现幼儿的优点,接纳他们的个体差异,不简单与同伴做横向比较。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厉声斥责,更不能打骂。要倡导“儿童第一”的教育,把握年龄间的差别、性别与家庭教养方式差别等,尊重幼儿的错误与表现,学会用“归龄”的态度对待儿童

幼儿的“安全感”不要“拔苗助长”。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对幼儿产生不合理期望。

二、“安全感”需幼儿自己打造

幼儿教师有责任教会儿童如何在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行为得体。行为得体通常是指教会儿童如何举止端庄,用专业术语讲,就是幼儿社会化。社会化教育即引发幼儿天性的发展与成熟。“安全感”的给予不是对幼儿的放任——放任无法教会儿童学会如何行为得体,儿童不会承担责任。

“安全感”拒绝发脾气与迁怒。幼儿思维具有“固定性”,从而使幼儿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认死理”。教师应学会化解幼儿不良情绪,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等待,寻找合理宣泄倾诉的方式,而不迁怒于其他小朋友。

“安全感”拒绝不良习惯。教师通过教会儿童如何避免诸如推人、说闲话、随地吐痰或随便拿别人东西等不适当行为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以幼儿自身的良好习惯给周围幼儿带去“安全感”。

“安全感”拒绝包办代替。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于寻求保护和渴望教师与别的幼儿给予帮助,从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品质,影响自身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导致在集体活动中由于时时处于弱势而失去“安全感”。

三、“安全感”需幼儿园创造

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活动环境,给幼儿以最直接的“安全感”。幼儿园整体的人文环境主要来自教师群体的良好的性格特征,如独立、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诚实正直、温和宽厚等都是对一位优秀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幼儿园是教师从事保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角色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是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角色教育,调整教师的角色任务,协调教师的角色关系,消除教师的角色紧张,为教师工作与发展营造一个和谐适宜的园所氛围。一个幼儿园教师有了和谐的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一个拥有了自身职业“安全感”的教师才能传递给幼儿最贴心的“安全感”,也最终会给幼儿提供一个具有准备性、自由性、有序性和愉快性的环境。

活动环境作为支持幼儿发展的一部分教育资源,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虽然学前的儿童已经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孩子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依旧延续直觉行动思维,依靠动作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幼儿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感知周围事物,他们对有声的、能动的环境和材料感兴趣,所以就应该顺应幼儿的需要,让他们在看、摸、玩的过程中感知事物,获得发展。所以说幼儿园创设适宜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活动环境尤为必要。

在幼儿园我们常会听见教师提醒小朋友“不许摸这儿、不能摸那儿”的要求。我们创设的环境往往注意了“美”,重视了装饰和摆设,而没有想到幼儿园环境就是为幼儿准备的,让幼儿无形中失去了“安全感”,无法做到释放天性的本真。我们创设的环境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摸摸动动呢?因为许多幼儿园环境趋于固定没有动态,只是一种欣赏,没有真正使环境为孩子发展服务;不能让幼儿体会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不关注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幼儿园要创设的环境应该一是符合幼儿动作特点——耐用结实。作为环境的规划者,在设计之初一定要考虑到用材,耐用结实,便于消毒,玩法要多样,可操作多功能,经得起幼儿反复的触摸。二是符合幼儿心理追求——参与创设。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便会享受到成就感,自信心大增;反之,则对周围漠不关心。应用在环境创设中,要求教育者一定要顾及到被教育者的成就感,只有当被教育者参与到环境创设中,为周边环境做出贡献时,才会积极主动的和环境互动,关注环境的变化,珍惜环境,这也符合《纲要》中“幼儿是环境主人”的理念。

当然,幼儿心理“安全感”的缺失与获得,不仅仅包括以上几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影响幼儿保育和教育成效的诸多因素看成一个整体,还要关注包括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安全感”,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心理基础,达到真正的健康。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2012(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皮亚杰等著.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安全感创设幼儿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爱“上”幼儿园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