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丁当镇退耕还林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5-07-14韦松李陆志珊

绿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安全合理利用退耕还林

韦松李,陆志珊

(广西省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林业站,广西 隆安 532709)

浅谈丁当镇退耕还林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韦松李,陆志珊

(广西省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林业站,广西 隆安 532709)

摘要: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分析了丁当镇在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合理利用;生态安全

1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改善林农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丁当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2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改变现状,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2丁当镇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丁当镇2002~2004年度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2760.43亩,其中2012年度指标是1781.05亩,2013年度指标831.58亩,2014年度指标是147.8亩,均为退耕地造林,涉及8个村32个村民小组 259户。截至2014年底,全镇退耕还林工程保存面积是1489.1 亩,保存率仅为53.94%,

3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丁当镇实施退耕还林12 年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影响造林保存率

一是这几年来的造林季节天气都比较干旱,造林的成活率受到了很大影响。虽然退耕户都进行了补植,但能补植成功的为数不多;二是地理环境条件恶劣,土壤表土层被冲涮严重,土地贫瘠,致使苗木长势差,造林保存率低;三是个别村屯偶有造林树种不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现象发生。

3.2 工作人员和经费不足,跟踪服务管理跟不上

隆安县大部分乡镇林业站只有2个编制,有些乡镇还不足2人在岗,就这几个人除了要承担退耕还林工程之外,还承担着生态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林业工作任务,还有石漠化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名木古树普查等多项专项林业调查,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引起退耕还林工程跟踪服务管理工作滞后。

3.3 退耕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产生误解

因政策宣传不到位,一方面是群众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未能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林粮间种,成活率虽达标,也不能兑现钱粮补助;另一方面很多退耕户对退耕还林验收办法中以作业小班为单位计算造林成活率的方法不理解,认为退耕户的合格面积即是该户苗木存(成)活株数的折合面积(即该户造林存活总株数占多少面积即为合格面积,不管这些树种在多少块退耕地里)。结果因验收结果与退耕户想象中的结果有差距,就出现管护粗放甚至复垦等现象。

3.4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出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凸显

2010年,自治区决定把丁当镇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镇,之后很多外地业主纷纷涌入该镇,在各个村屯进行土地承包,建立自己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规模化经营。面对高额的承包金,很多农户都把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了外地业主,丁当镇大面积的土地被连片承包,导致了其中的很多退耕地无法保存,使退耕地的保存面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也是丁当镇退耕地无法保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3.5 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困难问题逐步显现

该镇在退耕还林实施初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成造林任务,而统筹兼顾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问题则有些缺陷。对耕地少的村屯也安排退耕,随着退耕还林补助的陆续到期,一旦停发补助,这些村屯将面临退耕与吃饭、烧柴、增收难两全等实际问题。

3.6 病虫害管理不当,也是退耕地无法保存的原因

丁当镇历来有种植柑橙、龙眼等经济林的习惯,退耕地还林中有423.56亩是种植经济林,由于受到金龟甲、天牛等幼虫的危害,很多农户防治不当,果树出现枯萎、死亡,农户没办法只能砍伐复耕,大大挫伤了退耕农户的积极性,导致了退耕地无法保存。

4对策

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笔者就此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供大家讨论。

4.1 加强普法教育,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1)加大退耕还林意义的宣传,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退耕农户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就是为了防止生态的恶化,如果林粮间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恶化,这就与退耕还林的目的相违背。

(2)加强普法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对退耕户大力宣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使之弄清各自的权利义务,认识到擅自在退耕地上复垦是违法行为,必须停止并恢复林地,从而把对退耕地的管护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不断提高该镇退耕还林面积的保存率。

4.2 加强技术指导,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加强对退耕户进行技术指导,动员在春季选择阴雨天气补植补造;对于地理环境条件恶劣的问题,则动员并指导退耕户改良土壤,可通过追加腐熟的有机肥等措施增加地表肥力,为林木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树种不适应地理环境问题,则引导退耕户选择适宜的树种补植补造,力争做到科学造林,提高造林保存率。

4.3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

结合中央下拨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根据退耕地的管护效果安排后续产业扶持资金,管护得好的,扶持力度就大些,否则就小些,管护不力或不履行管护义务的则不安排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耕地少而积极管护的退耕户,鼓励他们加大基本口粮田的建设力度,通过加强引水灌溉,改良土壤、砌墙保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粮食单产,使退耕户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不减产量,有效防止复垦的现象发生;搞好沼气池、节柴灶、太阳灶的建设;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种、养殖规模,走立体化的发展模式。总之想方设法增加退耕户的经济收入,以激发农户对退耕地的管护热情,从而确保造林保存率。

4.4 依法落实激励机制,保障林农合法权益

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退耕还林者免征退耕还林所取得农业特产税优惠政策;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其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依法流转、继承、转让、抵押、担保、入股等;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的激励措施来切实保障农民权利,从而激发退耕还林积极性。

4.5 生态与经济效益兼顾,更新经营理念

面对土地流转政策,农户应该因地制宜,选择在比较合适的地块上进行异地造林,加强补植补造,像种植桉树的,也应允许退耕户进行适当的更新性质的采伐作业,但必须于当年或次年完成抚育更新任务,这样既不影响生态平衡,又能有效缓解退耕户的经济利益与国家的生态效益的矛盾冲突,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实施,提高保存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4.6 增加人员编制,落实工作经费

要使退耕还林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增加人员编制,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因为随着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林业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林业站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有必要增加一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巩固。

5结语

总之,只有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该镇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广西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退耕还林条例[R].南宁:广西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3.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114-02

作者简介:韦松李(1977—) , 女,广西人,瑶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1

猜你喜欢

生态安全合理利用退耕还林
新常态下以生态和质量安全为导向的辽宁省农业政策的研究
浅谈档案资源的功能与合理利用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喀纳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云南林下经济模式中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关于环境法中的生态安全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