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创作思想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
2015-07-14郑摄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郑摄[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狄更斯创作思想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
⊙郑摄[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本文介绍了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生平背景,阐述了其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的创作特点与主题内涵,分析了书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并重点探讨了这种以善良、大爱、小人物泪水为社会疗救和阶级妥协药方的创作思想的深层涵义和内在局限。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创作思想 人道主义
一、狄更斯与《大卫·科波菲尔》
英国作家狄更斯是19世纪世界文坛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早期,狄更斯的出现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他的作品深刻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和揭露入木三分,深受当时的读者欢迎。马克思对狄更斯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将他和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以及夏洛蒂·勃朗特共同视为现代英国最好的小说创作者。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他的小资产阶级家庭时,其父正供职于英国海军军需处,但很快家道落败。十二岁时,狄更斯一家因债务纠纷锒铛入狱,后来因继承了某远房亲戚的一笔不算可观的遗产才侥幸摆脱牢狱生活。出狱后,狄更斯做了鞋油作坊的学徒工,十五岁时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文员,十九岁时接触报业,逐渐发展成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工作经验。但真正让狄更斯走上文学之路的还是1837年他发表的首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这部处女作所引发的关注让年仅二十六岁的狄更斯在英国声名鹊起,并使他很快放弃记者工作成为专职作家。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创作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该书出版时狄更斯已经在英国文坛确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过上了衣食无忧、广受尊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狄更斯的确是一个通过自身奋斗实现个人成功的正面例子。所以,外界普遍认为,《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对自己以往人生道路的回望和文学再现。小说的主人公大卫凭借外来援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由一个丧父失母的可怜人逐渐成为富有、体面的作家,其身世和个人发展历程与狄更斯本人存在许多类似之处。《大卫·科波菲尔》是公认的狄更斯最具艺术魅力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人物鲜明、内涵深刻,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贯穿狄更斯整个创作生涯的文学创作思想。
二、《大卫·科波菲尔》及其创作思想
《大卫·科波菲尔》以主人公大卫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大卫在缺少父母关怀、历经童年苦难之后成长为著名的作家,并跻身上流社会。大卫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离开人世,他幼年与年轻而无知的寡母生活在一起,但随着母亲改嫁,大卫原本温和平淡的生活走向了终点。在摩德斯通姐弟成功骗取母亲的财产后,大卫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他背负着精神的创伤,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苦难。但倔强、自强的大卫并没有因此放弃人生,他逃离了依附于摩德斯通姐弟的屈辱生活,不远千里去投靠不曾谋面的姨婆贝西。这位只在全书第一章短暂出现过的贝西小姐看似冷酷无情,实则是个外冷内热的富家千金,她的善意收留为大卫的人生打开了新的篇章。在贝西的帮助下,大卫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了心仪的职业,而后创作事业大获成功。经历过一次冲动而失败的爱情后,大卫遇见了灵魂伴侣艾妮斯,并同她并肩行走在宽广的未来之路上。
狄更斯幼年家道中落,贫困的生活让他很早就在内心形成了对温暖的渴望、对人性中“善”的一面的期待。对于世人遭受到的不公正、不平等,狄更斯不主张通过以恶抗恶的方式来解除和反击。他认为,苦难给人带来的创伤应当以一种更为高尚而柔和的方式加以抚慰,而这种方式就是人道主义,因此人道主义精神在狄更斯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具体到《大卫·科波菲尔》中,这种精神则主要表现在几位核心人物的塑造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构建上。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自强勇敢的大卫,这个自少年起便饱经世事艰辛的可怜人不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曾放弃生活的希望、对社会的信心和对真情的渴望;宽厚无私的辟果提,大卫幼年时的保姆,这个出身低微的下层女性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没有父亲的大卫,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善良的可贵,对大卫的人格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大卫日后的成功与辟果提的精心爱护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古怪而正直的贝西姨婆,大卫脱离摩德斯通一家后的“养母”,这位大龄富家小姐看似脾气古怪、冷酷无情,但其实善良、正直、明世事,她无私地接纳了走投无路的大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并精心将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青年,可以说,没有贝西姨婆的栽培呵护就没有大卫日后的整个人生。这些鲜活人物的成功塑造让《大卫·科波菲尔》中残酷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人情味,人物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极为清晰而明确的。
当然,《大卫·科波菲尔》还有着更为严肃的创作意图,它绝对不仅仅是狄更斯幼年苦难的回放和缩影,小说成功地阐明了狄更斯的社会观点和政治理想,对旧道德基础、家庭基础的赞美跃然纸上,对新资本主义的抨击鞭辟入里。在狄更斯的作品里,英国小资阶层的爱恨情仇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穷人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了解和刻画让这些作品清新、朴素、哀怨而又别具一格,丹纳甚至将狄更斯创作思想总结为:爱与行善。
三、从《大卫·科波菲尔》看狄更斯创作思想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的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当时的英国社会而言是治标不治本的,它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不适用性,而这种局限性也使得作品的批判性和魅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以狄更斯晚年的《艰难时世》来说,这部小说以工人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是作者后期小说中的一个代表作,也体现出了狄更斯作品的一般水准,但受创作思想局限性的限制,和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相较就显得锋芒不足。无论从对劳资矛盾的揭示,还是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展现上来说,《玛丽·巴顿》都比《艰难时世》更为出彩。在《艰难时世》中,狄更斯化身道德家,用大量笔墨猛烈抨击功利主义对儿童的残害,却难与盖斯凯尔夫人在《玛丽·巴顿》中简洁的现实主义笔触比肩,后者更加生动有力地展示了工人及其所处环境的真实情况。
就《大卫·科波菲尔》本身来说,狄更斯借助剧情的推进将小说中的人物划分为两大阵营。正面阵营是当时英国小资产阶级道德基础和狄更斯人道主义核心思想“善”与“爱”的代表,反面阵营则是破坏这种道德基础和仁爱思想的恶势力的体现。最终,正面阵营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种胜利不仅是财产上的,更是道德上的。作者用这样的形式表达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支持与讴歌,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种结局和引导故事走向这一结局的过程却并不圆满,因为它们恰恰体现出了狄更斯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局限性。
在小说《老古玩店》中,小耐儿破产直至贫病交加、抑郁而死的结局甚为凄凉,而庞得贝等资本家却因为压榨和掠夺而愈加富有。很多类似的对比显示,狄更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虽然深刻,却并不彻底。他没有看清小资产阶级在新资产阶级秩序中衰败的必然下场,因而寄希望于统治者,企图以伦理道德来缓解阶级矛盾。这种思想几乎贯穿了狄更斯的整个创作生涯,在《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作品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狄更斯以嘲弄、非难、挖苦等种种他擅长的手法向统治者发出呼吁,反复强调统治者在纠偏矫枉中的责任和义务,却鲜少见他呼吁工人阶级以民主方案把握自己的命运。受这种创作思想的影响,狄更斯塑造的正面人物大都具有拼搏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并且心地善良、向往自由与幸福,而这些人都融合了狄更斯本人的人生经验,是他眼中的理想人物,但显然这种理想是脆弱而不成熟的。
再从《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大卫来说,他是一个纯洁、细腻而满怀善意的人,失父的不幸、继父一家的残害没有让他失去高尚、真诚的品格,反而激发了他逆境生存的斗志和不沉溺于安乐的良好心态。他不但坦白、诚恳,更是一个果断而有毅力的好青年,他凭借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最终功成名就。从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大卫是一个被成功塑造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但不能否认,他的社会现实意义却略显苍白,因为在这个意义的视角下,他不过是个生活在个人小世界、无害于他人和社会的普通人。
狄更斯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是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只是在理解的程度上,他始终认为道德是医治社会疾病的方法,因而简单地认为道德的教化作用能够改变社会和资本家。唯一的区别在于,在狄更斯早期的作品中,作者让好心肠的匹克威克先生和《奥列佛尔·退斯特》中的勃朗罗先生等人充当起天生的充满仁爱、乐善好施、爱护小人物并引导他们寻找幸福的角色,并同时帮助某些反面人物回归正道。而狄更斯的晚年作品中,更多强调的是为富不仁者的现实恶果和良心惩罚,这些人大多都要经过人生的挫折和道德的教化才可以发自内心地懂得善良与大爱,天生的善良仁爱者退出了狄更斯作品的舞台。所以,客观地说,狄更斯小说的创作思想是经过了变更和深化的,只是其强调道德改造社会的本质从没有动摇。狄更斯的局限就在于,他同《大卫·科波菲尔》的主角大卫一样,过度看重小人物的温情和感伤,并单纯地认为它们有可能成为缓解阶级矛盾、带来阶级谅解的方法。
[1]练琪.谈谈狄更斯和他的《大卫·科波菲尔》[J].文学教育(上),2010(6).
[2]刘静.《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刻画技巧与人物特征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陈苏彬.从《大卫·科波菲尔》看狄更斯的创作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于丽锦.从《大卫·科波菲尔》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作者:郑摄,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