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微观优化研究
2015-07-13马琳
摘 要 资本在企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最主要的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的“精华”与“代表”,国有企业资本是国有企业赖以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基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又影响着国有企业资本质量的高低、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并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从西方资本结构经典理论入手,结合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实践,系统论述并提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财务判则,透视与剖析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问题,充分揭示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和资本运行效益下降的成因及诱发性风险,以及资本结构优化实践中的障碍与误区,进而探索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 国企;资本结构;资本营运
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应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个是宏观层次,一个是微宏观层次。所谓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微观优化,即是在微观层次上,从企业方面来讲,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在筹资风险机制的约束下,自主地决定筹资的渠道、工具、规模和结构,达到调整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目的。在微观层面上,本章从我国国有企业资木结构优化的基础、手段和途径出发,论述了进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微观优化的思路。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确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己经成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改组的主体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法律形态来看,就是要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并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形式。因此,完善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理所当然是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
(一)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的降低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背后要有真正的投资主体形成,国有企业能够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运营。不难发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失衡、陷入财务困境的真正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治理效率的低下,国有企业如果不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治理结构的优化,其经营绩效就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因此,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为目标,通过企业治理效率的提高来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这是因为一个好的治理结构能使企业经理是出于投资项目的有利可图和合理性进行融资,其融资额不会超过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本也能指出经理们按什么标准来从事经营活动,由谁来裁决经理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又是谁能选择更好的经理来替代他们。
因此,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为基础,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如果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全是假的。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重要的不是讲特色而是讲规范。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本质是妥善处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信托、代理关系,即股东与信托人一一董事会之间的关系董事会与代理人一一经理之间的关系。包括董事会如何忠诚于股东并勤勉尽职,董事会如何有效激励和监督经理,以及如何平衡公司各相关利益者利益关系的问题。它通过一定的形势和手段,合理地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互相制衡机制,主要包括谁参与治理、治理谁、怎样治理等内容。它体现的是企业权力机关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企业交易行为的责、权、利之间的法权关系。具体来讲,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企业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员、监事会“三会四权”分权制衡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它以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经理人员以及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为核心,构造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有效手段一一实施国有资产重组
(一)资产重组的内涵
关于资产重组的准确内涵,有以下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资产重组是对企业现存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产增值。这种资产重组仅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不改变企业原有净资产数额,实际上即为对资产结构的调整。第二种意见从资产重组的内容出发,把资产重组分为封闭式重组和开放是重组。封闭式重组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它不涉及企业的净资产数额开放式重组是指企业内部资产和外部资产的重组,即资产重组不仅包括封闭式重组,还包括涉及净资产和企业外部资产的重组。第三种资产重组是从改革开放当前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关系出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可通过资产重组,增加企业所有者个数,增加企业效率,其实质是产权重组。
可见,资产重组所注重的对象是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企业间资产的流动,获得资产报酬率。
(二)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相适应的资产重组思路
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之间有着较紧密的关联关系。它一方面要求两者结构要对称,这就可以减少融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求资本结构要相对应适合于资产结构。如果在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不对企业资产结构作出相应调整,那么资本结构的优化将是空中楼阁、数字游戏,不能起到真正的优化作用。因此,搞好与国有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资产重组,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实质意义。
1、处理存量资产
国有企业存量资产的处理,实际上是国有资产重组。重组的依据即是根据存量资产各自担负的不同目标实行划分,利用不同手段来使国有资产“活化”。
担负社会责任的部分资产,此为企业办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应采取分离独立的方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自主经营。
担负政府部分职能的部分资产,此为政企不分的后果,应将此类资产单独划出,辅以一定的经济补偿,拨至政府管辖或自成社会团体,以便继续履行公共职能。
企业生产经营相关资产此为企业激活资产的重点,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对这部分资产实行转让,租赁等手段予以优化,推动企业活力。
2、“三个增量”在资产重组中的作用
首先,资本增量。在企业资产重组中,目标企业往往普遍存在着负债率高、流动资金困难现象。无论资产重组采取哪种形式,都要考虑增量资本的投入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一种是通过市场手段进行的企业购并,不仅要考虑购并前的购并资金,还要考虑购并后的资金注入。购并资金是支付给目标企业所有者的,不进入目标企业购并后的资金注入,才是对己有存量资产盘活发生作用的资本。在实际操作中,购并后的资金注入在量上要比购并前的资金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另一种是通过行政手段划拨资产,往往都忽略甚至根本就不考虑对目标企业的资金注入,认为只要重组就可以产生效应。
其次,管理增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推动市场的企业在竞争压力下会不断地把新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要素新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企业的资产重组,往往会定位于以增量管理盘活目标企业的存量资产。对目标企业的少量资金的注入,往往可以迅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没有管理增量的投入,存量资产的盘活是不可想象的。从青岛海尔实行的一系列成功购并来看,基本上探索的就是以管理增量投入为主导的资产重组模式。
第三,技术增量。技术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是企业走向市场的能力保障与推动力。技术增量投入,在企业资产重组中发挥着资金注入和管理增量注入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以自己的技术发明专利对目标企业进行技术增量投入,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目标企业资产结构与产品结构的变化。在大多数国有企业技术普遍落后的条件下,探索以技术增量投入为主导的资产重组组织模式,意义更加重大。
资本、管理、技术增量是企业资产重组中必须把握的要点。在每一个资产重组个案中,是以资本增量为主,以管理增量为主,还是以技术增量为主,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无论以哪种增量为主,都要有其他两个增量的适度匹配。为了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的“三个增量”的有效投入,各级政府部门及其主管部门、银行、中介机构等应积极努力,协调配合,为企业资产重组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资产重组所需要的增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于支付资产重组成本所需要的费用,其中主要是指用于剥离重组中的债务、富余人员及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办社会与退体金等方面的费用二是用于带动增量的必要投入,主要是指用于产品开发与技术提高等方面的投入。
结语
从微观层面,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基础、手段和途径进行了论述。指出要实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微观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必须以优化企业法人治理为基础,以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为手段,从而实现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顺华. 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王蓓. 企业资本结构合理性研究[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4]钟灵. 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作者简介:马琳(1987-),女,毕业于长春税务学院,中级经济师,现为长春润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审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