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医学科普更靠谱
2015-07-13郑霄阳
郑霄阳
“互联网+”时代的医学科普更靠谱
郑霄阳
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加,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保健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离不开的话题。在“互联网+”时代,各类传媒不时在发布各种养生保健信息、知识,这些知识的真伪、科学性有无保障呢?普通百姓难以辨别。为此,媒体提供、传播的医学知识必须靠谱,这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各种媒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方能通过新媒体把医学科学知识广为传播,进而唤醒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变公众对健康所持有的不科学态度,促进公众采取科学的健康行为方式,大众的健康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互联网+ 医学科普 传播
1 概述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中国迄今已经有6.5亿网民,5亿智能手机用户,为“互联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今,“互联网+”成为中国媒体、产业和日常生活中最火一词,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已写进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纳入了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加,民众对自身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关注也日益提高,养生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传媒不时在发布各种养生保健信息、知识,这些知识的真伪、科学性有无保障?普通百姓难以辨别。网络上更是充斥了各种养生保健类的帖子,尤其是伪健康信息层出不穷,诸如“多吃保健品就能预防癌症”“吃小龙虾会重金属中毒”“马桶水箱里放洁厕块会致癌”“吃荔枝竟能引发手足口病”等,面对朋友圈转发的种种谣言,你能识别真假吗?
谣言和真相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迷雾重重的信息的确会令广大受众忧心忡忡。这就造成了多媒体时代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广大群众迫切需要靠谱的医学科普知识,识别伪科学、假信息;另一方面,临床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繁忙,且每天只能面对为数不多的患者或家属,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受众有限,也希望通过各种传媒发布医学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两者如何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成为摆在新媒体人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速度极快,波及面极广,容不得伪科学、不科学、反科学的知识播散,提供、传播的医学知识必须靠谱。这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各种媒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2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应规范传播
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针对目前“医学知识”的不规范传播,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1]。笔者以为,在“互联网+”时代,靠谱的医学知识传播需要如下几个环节的同心协力来完成:
2.1发布信息媒体的资质审批
科学性是发布科学信息媒体的灵魂,丧失科学性,科学传媒也就失去了立足点。科学传媒需要学科领域专家参与内容建设和选题规划,从源头上杜绝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内容。尤其是对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的普及,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对新媒体的健康传播进行合理管控,充分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新闻出版、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发布信息媒体尤其是健康类网站的审核力度,建立准入标准和行业监督机制,打击并关闭不良网站;规定网络管理员定期对虚假信息进行清理,并明确对用户进行提示;建立良好的信息搜集操作指南和健康信息质量指标等,通过提高健康信息的质量来建立公众的认知信任。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生命和健康不能“戏说”,健康教育类节目不能娱乐化。
2.2 信息提供者资格审查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组建、审批健康科普专家库,入库医学专家将接受卫生部门的动态管理和公众监督,一旦发现违规情况,立即取消专家资格。凡是健康科普专家参与的健康科普宣传活动,卫生部门都要进行登记,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凡在健康宣传活动中有夸大或不科学的传播行为,有损卫生系统形象,或擅自以“健康科普专家”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并与经营单位合作牟取非法暴利的健康科普专家,将被取消资格[2]。
让正确的健康信息得到有效识别的最佳办法当属建立权威的信息来源,即通过官方身份的认证和权威信息的发布来建立公众的情感信任,以争取绝大多数受众。吴孟超院士认为,大众媒体发布健康资讯需要提高门槛,应由有正规资质的医学专家顾问团为媒体制作养生类节目时把关定向,以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准确。他呼吁:“传播健康,请健康传播!”
2.3 信息编辑加工者资质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阅读资源丰富,但存在资源散乱、垃圾信息泛滥,阅读肤浅、不利于深入思考等缺陷,需要从业者用互联网思维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发放形式和需求对接方式进行重新整合。这就需要从事医药卫生信息编辑加工者不仅具备数字技术水平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识别、鉴赏出信息是否存在科学性问题。当然还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作为顾问,认真地对网络作品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剔除那些在科学性上把握不大或缺乏论据的内容。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曾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对养生保健类出版单位实行资质准入制度。该《通知》指出,凡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出版社必须具备相应的编辑出版力量,设立专业的编辑室,室内编辑人员不少于5名。编辑人员须具有正规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获得图书编辑专业资格中级以上上岗证书,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不少于两名。同时,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要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但这对众多数字媒体虽不可能照搬照办,但可借鉴。即从事医学信息整理、加工、发布者,必须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做好把关人。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专家,再决定是否发布。
2.4 建立监管机制
有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对养生保健类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应对涉及养生保健类媒体进行严格监管,定期或随机对相关信息进行审读,一旦发现明显谬误问题,应立即进行澄清。对违反科学常识和危害百姓健康的资讯,将通过各种媒体公开曝光,要求相关发布单位切实承担责任,及时消除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可取消相关资质。
3 公民的科学素养有待提升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主要包括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和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科技部门努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技馆等场馆的建设,开展形象通俗、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教育,使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为3%,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但这也表明中国人的科学素养尚处在较低水平。公民科学素养不高导致公民识别、汲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存在缺陷,这也给一些所谓的养生大师有了生存市场,也使得通过新媒体的以讹传讹、伪科学传播有了机会。
因此,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是提升公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水平,判断、识别信息真伪,避免听信、传播伪科学的重要一环。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认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学校正规教育对科学知识系统的学习;一条是通过非正规科学教育(科技传播与普及等)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校科学教育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诸如大众传媒等开展的科技传播与普及,已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针对日益增多的“养生保健”知识传授者,就广大受众而言,如何识别“专家”的身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给出的方法是:一看其是否为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的专家;二是看其在相关学科是否有较高的地位;三是看其讲的内容是否符合循证医学的原则。对于大众来说,根据第一条查看作者或主讲人是否有行医资格比较简单,但还要注意其包装身份、衔头的真伪。
另一方面,就医务工作者而言,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专业人员参与科普的鼓励和激励机制,导致众多医学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人员缺乏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国家应从对专业人员的评价体制方面建立在做研究的同时兼作科普的鼓励机制,以逐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要让科学知识走进百姓家,就要求高科技通俗化,新观念本土化,大专家平民化。
吴孟超院士指出,公众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关键,而如何进行公众的科普教育,包括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哪些部门实施,哪些人员参与,哪些部门监管和审查,哪些措施和制度来保障,如何严惩不法和违规行为等问题,值得政府和卫生部门深思并具体落实。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靠谱的医学知识的传播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各种媒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方能通过新媒体把医学科学知识广为传播,进而唤醒公众科学的健康意识,改变公众对健康所持有的不科学态度,促进公众采取科学的健康行为方式,使大众的健康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1] 张鹏. 吴孟超院士呼吁: 请媒体健康传播医学知识[J]. 人人健康, 2012(8): 41.
[2] 医学科普传播有了权威网络平台[EB/OL]. http://health.people.com.cn/n/ 2014/0922/c14739-25709212.html, 2014-09-22.
[3] 提高科学素养避免谣言传播[EB/OL]. http://edu.china.com.cn/2014-04/ 18/content_32134647.htm, 201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