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科普给力
2015-07-13黄国宝
黄国宝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科普给力
黄国宝
福建省环保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要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现状,需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广大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通过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普及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普工作 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明确“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首次布局“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内涵丰富,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抓经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1 我国农村环境状况面临严峻形势
我国农村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体现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和农业面源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和面源污染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突出表现在:辖区重要水库、湿地日趋萎缩,植被退化;有林地、多林区遭到乱砍滥伐,致使林木植被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一些地表径流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不断降低;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土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或倾倒,导致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2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大多在于当地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长期以来,环境保护的重点大都放在了城市及工业集聚地,忽视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保问题。农民很难接受到环保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对环保常识知道不多,了解甚少。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及农民的身心健康。
3 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又是改造自然的思想武器。它作为一种物化的劳动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对人类、自然、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普工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技术普及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把人类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社会公众所领悟,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普及。实践证明,科技教育在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上起了特殊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的战略性综合性工作。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确立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核心还是发展生产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普及。
4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农村科普活动
农村科普工作应以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使广大农民受益,使他们学到新的文化知识。要把党政所需、农村所求、科普工作所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在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农村公共事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深入开展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广大农民易于接受的科普活动,使科普不仅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要成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新农村的有效实现途径。
近年来,福建省农村畜禽养殖业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存在农村的面源污染,带来诸多“隐患”。有的畜禽连片散养点未经审批,选址不当,污水直排河流,造成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有的虽然集中连片,但未形成规模,没有按照规模化养殖场的要求建设,未建疫情防治和卫生管理等配套设施,养殖场污染物严重超标,恶臭肆溢,严重影响周边人居环境。我省农村部分地区石板材废水未经治理任意排放,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直接危及村民健康。此外,乡镇企业盲目发展、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点多面广的农村面源污染。矿山野蛮开采,青山挂白,水土流失的现象随处可见。
农民科技养殖水平的提高是农村畜禽养殖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科普工作要着力提高农民科学养殖、科学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科普画廊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超标排放污染物对人畜安全造成的危害,滥施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会导致湖库河流富营养化,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技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合理发展。农业技术普及推广,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普及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绿色食品技术、高产防病技术等农业新型实用新方法、新技术,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经营管理、市场竞争等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培养现代化新型农民,要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指导、讲座、交流、考察、学习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宣传农村政策、现代农业前沿信息,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技术水平,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因地制宜建立科普示范基地,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促进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典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农民增强科技致富的信心和本领,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我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当前,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差,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因病致穷致贫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普工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关注和扶持的力度。广泛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通过办科普画廊、墙报、召开科普讲座、座谈等形式,向农民讲解滥施农药、农肥的污染及危害,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的方法,怎样消除农村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如何保护好饮用水源,发展乡镇企业怎样防治污染,畜禽养殖管理不当对农村环境将造成哪些污染等,通过举办科普活动,引导农民开拓视野,深刻理解农业科学内涵,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杆等资源化利用;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当前,农村科普读物出版难,国家和省级虽有出版基金,一是数额不多,二是主要用在资助出版学术著作上,科普读物很难分得一杯羹,相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农业科普读物出版。各级政府可在每年的财政预算的科技发展经费中,按比例划出一块作为农业科普读物出版基金,以解决农村科普读物出版难的问题。
出版农村科普读物要在满足广大农民需求方面下功夫,即要解决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疑难问题这一需求。科普工作者必须考虑“三个有”原则,即出版物要“有用、有趣、有理”。出版物内容要能够解决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得到实惠;出版物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吸引他们兴趣并积极参与;出版物所阐明的科学道理,不但要让农民“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让广大农民掌握到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5 围绕大文化战略,做好农村科普宣传工作
要大力培养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树立和落实,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特色内容的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面向农民进行科普宣传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点和农村特点,通过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森林、加强水土保持、保护耕地和湿地等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模式;通过开展以如何预防畜禽养殖污染、防灾减灾等内容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环境安全等突发事件,开展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农村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开展与公共决策、管理相关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建设“生态示范区”活动,推进农村环境管理;推进以沼气清洁能源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降低森林资源消耗,维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弘扬科学精神的宣传,反对愚昧迷信,自觉与农村封建迷信、伪科学作坚决斗争,促进广大农村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以绿色环保系列创建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宣传辐射作用。一方面,积极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通过与教育局联合开展环保知识进校园、环保知识进课堂活动,在全省中小学校普及环境教育,积极指导各有关学校开展省、地、县“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到市县各中小学开展环保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环保征文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良好的环境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以学生带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指导有条件的乡、社区开展“生态乡镇”、“绿色社区”创建活动。
6 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6.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由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坚持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保障自身环境安全。
6.2 实施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
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努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法制意识。要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农村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环境宣传融于执法过程中。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更加注重宣传教育的作用,采取严格执法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增强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农民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7 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农村科普队伍和科普阵地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发展科普事业,关键是要有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农村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队伍和科普基地建设,提高科普服务水平。科学技术人员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而且是科学技术的重要传播者。要调动广大科技、教育、科普、传媒工作者和农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建设一支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和群众结合、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农村科普工作队伍,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普入户等活动。自觉地走上社会、走向农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农村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提高科普服务能力。要建立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员,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同时要积极探索农村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有效机制、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科普最大化。
8 建立健全农村科普网络
目前,农村基层科普网络特别是村级科普组织很不健全。在农村科普网络建设上,应建立政府科普网络与群众科普网络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科普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致富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科学生活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物资服务、实验示范基地(区)等相结合的综合网络体系。通过在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指导、支持等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
9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开拓创新科普活动内涵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给农村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科普工作必须实现“四个拓展”:
一是由宣传型科普向服务型、知识型科普拓展。在宣传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要增加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天文、气象、防灾以及医疗、保健、健身等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由传统的宣传形式向现代宣传手段拓展。在原有的报刊、书籍、培训、报告会、咨询讲座等基本科普形式和传播手段基础上,发挥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作用,发展网络科普教育,应用现代手段开展农村科普工作。
三是由单一人群的科普向所有人群科普拓展。建立健全青少年、中老年及弱势群体的科普教育体系,增强科普的针对性、广泛性和有效性。
四是由单纯政府办科普向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共同办科普拓展。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提倡多元投入,建立科普基地,壮大农村科普队伍,健全农村科普设施。
10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拓展农村科普活动空间
做好农村科普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是确保农村科普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当保障专门用于农村科普的经费投入,切实做到财政上有预算,制度上有保障,上项目见效果。对于农村建设和基本建设规划中,政府应纳入农民科普场所和设施等建设规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投入必要的资金,保证新建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场所的正常运行,并免费向农民开放。
11 结束语
科普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一环,要把科普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载体,把科普工作与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管理、文化建设相互融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向上的科普文化氛围。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普宣传工作,以“落实、提升、创新、突破”为工作基调,找准工作切入点,提高标准,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努力开创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普工作新格局,切实提高农村的科技文化普及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1] 邹海明.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06(2):21-25.
[2] 伍祥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J].海峡环境,2009,6(1):40-42.
[3] 王敏玲,王晓军.环境保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来自农村污染问题的思考[J]. 环境教育,2012(12):33-35.
[4] 陈小帆.美丽中国你我共建[J]. 海峡环境,2013,10(4);1-2.
[5] 黄锦彬.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J]. 海峡环境,2014,1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