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Pocket Park)
——高密度城市的绿色解药
2015-07-13文·图◎吴巧
文·图 ◎ 吴 巧
口袋公园(Pocket Park)
——高密度城市的绿色解药
文·图 ◎ 吴巧
截至2013年底,中国有超过53%的人生活在城市中。拥挤的城市、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让城市和居民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城市病”,能使人们放松身心、增添活力的城市公园成为缓解相应“症状”的一剂良药。在现实生活中,大中型公园常常因为路途不便、人满为患而难以为居民便捷地使用。“口袋公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高密度城市中居民休憩需求的解决之道。
概念缘起
“口袋公园”是英文“Pocket Park”的直译,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城市中规模很小的绿色开放空间。这些空间常呈斑块状散布在城市中,为附近居民日常使用。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小花园等,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在不同国家,口袋公园又被称为迷你公园、袖珍公园、小型公园、贴身公园,在中国更有诸如“边角料绿地”等颇为形象的称谓。
图片说明
1. 佩雷公园图(图片源于网络)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来源于1963年5月纽约公园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服务于纽约市的新公园”提议。它的原形是散布于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 Park)。倡议者根据当时纽约市公园情况,提出了用“口袋公园”来应对高密度城市“沙漠”中绿色休憩环境匮乏的问题。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大中型公园常常配备不足。口袋公园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分布的特点,能见缝插针地大量散布在城市中,以点带面地改善城市环境,部分满足居民对公园的使用需求。
1967年5月23日,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口袋公园——佩雷公园(Paley Park)在美国纽约53号大街正式开园,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该公园由美国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Robert L. Zion)设计,于1999年重建。佩雷公园占地仅390平方米,长方形(12×32.5米),为喧哗的曼哈顿地区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绿色角落。公园三面环墙、一面向大街开放,主要采用了跌水、树阵和可移动座椅等设计元素,进行简单空间组织的同时又不乏亮点——尽头6米高的水幕瀑布流水潺潺,流水声掩盖了城市的喧嚣,创造出亲近自然的氛围。佩雷公园在规模和功能上很好地响应了曼哈顿的高密度和快节奏,美国人曾称它为“最好的城市空间”,具有与纽约中央公园同等重要的意义。据1980年代的调查显示,纽约中央公园每年的接待量为4人次/平方米,而佩雷公园达到了惊人的每年128人次/平方米,其使用强度和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 佩雷公园平面图(图片源于网络)
各国发展特点
1. 美国
自美国中央公园建成以来,城市公园成为美国应对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正是口袋公园起源于美国的原因。美国的口袋公园注重对使用者需求的调查和满足,作为对城市有限的公共设施的补充,旨在为城市提供充足、便利的休憩空间和促进邻里交往的社区空间,在纽约、费城等多个大城市有大量实践。美国的口袋公园多利用闲置空地而建,由社区、私人或基金会投资,面向公众开放,为促进社会公平、友善发挥了作用。另外,对特定使用人群的关注也是其特点之一,儿童、老年人、上班族对具体设施的需求常常受到重点考虑。
2. 英国
英国的口袋公园计划,目的是改善城市绿色空间,提出“乡村在门外”的概念。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口袋公园——所有项目既得到政府也得到公众的支持。英国的口袋公园属于当地居民所有,并由其进行管理,免费开放。与美国相比,其概念更为广泛,规模有大有小,面积在0.04~35 公顷之间。选址可在城市或乡村,强调自然景观和居住社区的融合,发挥着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作用。英国口袋公园再现自然、亲近自然,与传统英国园林追求自然景致和意境的渊源有关。
3. 日本
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大量的公园绿地被摧毁;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基本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主体,按规模、服务半径配置的现代都市公园体系。日本公园尤其是口袋公园往“小”发展,强调配置和使用的高效。这既是适应高密度城市的需要,也同其土地紧缺的现状紧密相关。那些服务半径短、随时可以自由出入、离日常生活较近的公园受到了青睐。为了缓解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为都市人提供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气的绿色空间,日本政府规定在高层建筑的脚下必须修建口袋公园作为室外公共空间,这是日本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袋公园类型。日本的口袋公园往往结合自然景观和休闲设施,以人性化设计和精致的施工独树一帜,常常通过充满童心的创意,呈现具有趣味和吸引力的视觉效果。
4. 中国
目前中国口袋公园的发展现状,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中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最小的公园类型是小区游园,限定为居住区服务,对城市其他地区、尤其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小型公园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情况中,城市中的小型街头绿地、街心花园、写字楼花园等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口袋公园的雏形,往往存在设计千篇一律、重形式轻功能、设施简陋、维护不力,甚至禁止进入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附近使用者的休憩需求。近年来,全国各地已出现多处由社区绿地、闲置空地甚至垃圾堆场改建而成的口袋公园,北京朝阳、福建泉州等地已提出试点进行口袋公园的系统化建设。这种占地少、投资小、使用便利的绿地类型正在逐渐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和喜爱。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展开,中国城市居民对这类伸手可及的小型公园绿地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口袋公园的主要特征
区别于传统的大中型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往往是由一块较小的空地或闲置空间发展起来的。国外许多口袋公园都是利用这类空间建成。根据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总结,口袋公园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规模小 对于口袋公园的规模,目前没有明确界定。根据经验,美国口袋公园占地多在800~8 000平方米之间,参考中国公园设计规范对面积最小公园的规定,一般认为口袋公园的规模应在400~10 000平方米之间,即口袋公园的规模上限为1公顷。
功能“少” 区别于综合公园的多功能,口袋公园主要提供简单而短暂的休憩活动,如饭后的散步、小坐或儿童的游戏等。功能“少”并不是功能单一,而是根据本片区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如在商务区,口袋公园要重点考虑职员午间进餐、休息等需求;而在住宅区,则更多要考虑居民散步、儿童游戏等需求。
人性化尺度 口袋公园中使用者的活动多以日常、高频率的活动为主,这要求公园内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们日常使用的尺度和习惯。同时,在高强度开发区中见缝插针的口袋公园,以自身更亲切的尺度去缓解高密度建设对人们所形成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
多样化场所 口袋公园多存在于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地区,面临大量的潜在使用者,因此需要满足人群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场所的多样性体现在公园为多种类型活动提供发生的可能,主要通过不同空间的界定和相应设施的配置来实现。用具有多种活动可能性的单一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是口袋公园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
社会性突出 口袋公园依赖本片区人口的使用,可达性要确保使用者通过步行快速到达,并承担较高强度的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使用。和传统公园相比,口袋公园要求设计师更加深入了解社区的居民构成和使用者的需求习惯。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项目初期对使用者需求的充分调查和研究是决定口袋公园是否成功的关键。一个成功的口袋公园,将为改善地区的邻里关系、促进社会交往发挥重要作用。
国内外最新优秀案例
1. 美国波特兰市坦纳斯普林斯公园
坦纳斯普林斯公园位于波特兰市一片商住兼有的城市中心区,建成于2010年,由德国戴水道设计。场地原址是火车站和工业区,在周边地区转变成为商业和居住区域的过程中,这里被重新塑造为一个60×60米的城市公园。从铁路轨道回收的旧材料被重新利用建造公园中的“艺术墙”,唤起人们对历史铁路的记忆,成为增强公园识别性的独特标识。公园在繁华的中心区重建了自然的生态系统,让动物回归;并从街区收集雨水,汇入由喷泉和自然净化系统组成的水景,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让自然氛围更加浓厚。调查显示,该公园的使用已经和社区生活紧密结合,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图片说明
3. 坦纳斯普林斯公园(GreenWorks & Dreiseitl提供)
4. 坦纳斯普林斯公园平面图(Dreiseitl提供)
2. 日本菊池袖珍公园
日本Takao Shiotsuka建筑事务所计划在日本熊本县菊池市建造一系列袖珍公园。菊池公园是其中之一,建成于2012年。公园位于街道的转角,面积约在500平方米以内。公园在一块狭长的、不规则的场地上布置了简单的景观小品和公厕,将日本式的精致手法和趣味童心体现得淋漓尽致——模拟自然水洼的水池、石块状的座椅和太空意味的景观亭,吸引着社区居民、尤其是儿童的使用。公园的设计结合日本传统的枯山水文化,却通过景观小品的创意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景观,令人眼前一亮,忍不住走近并参与其中。
5. 菊池袖珍公园(Takao Shiotsuka提供)
3. 东京三菱一号馆的庭园
庭园位于东京城市中心东京站周边的综合性街区,是具有历史渊源的三菱一号馆和紧邻的超高层大楼之间的建筑中庭空间,面积约300平方米,是日本典型的利用高层建筑下空间建成的口袋公园案例。庭园被设计为小型休憩空间,并面向城市开放。人们通过穿越庭园可以获得较近的路线,这使得来往庭园的人群络绎不绝。庭园的最大亮点是利用超高层建筑的立柱而设置的垂直绿化,将建筑的冰冷和高大过渡到庭园的柔和与亲切,并形成具有体量感和层次感的休闲空间。庭园中园路、喷泉、花坛、长凳散布,没有其他多余的设计,仅提供日常使用的基本功能。公园提供了兼具自然氛围和人工设施的休憩空间,受到该地区上班族和居民的喜爱。
图片说明
6. 三菱一号馆的庭园(于云峰 摄)
7. 三菱一号馆的庭园平面图(陈小玲 摄)
4. 香港百子里公园
位于香港中环的百子里公园是一座为纪念历史史迹和事件所建的城市公园,建成于2012年,占地1 600平方米,由Gravity Green Limited设计。台地式的地形特点和多出入口的通道设计使公园空间高低错落、相对封闭,却又与外部城市空间连接便利。公园流线完整而连续,将纪念性空间和日常休憩空间融为一体,景观小品讲述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兼具日常使用功能。公园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城市文化展示空间,也受到附近居民日常使用的青睐。
8. 香港百子里公园(Gravity Green 公司提供)
5. 上海创智公园
创智公园是一处位于上海城市中心地段的狭窄街旁绿地,建成于2009年,占地1 100平方米,由3GATTI设计。公园采用一体化设计,用不断变化、翻折的木质平台这一要素,兼顾散步、小坐、躺卧、聚会、游戏等多种活动的设施需求。充满质感的木材和植被相互交错、相得益彰,呈现出精致巧妙的“人工自然”之感。单一设计要素创造了公园鲜明的个性形象,并通过变化形成了或私密、或公共的休憩空间,让每一类使用者都能在这里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9. 上海创智公园(3GATTI提供)
10. 上海张庙科普健身公园(创盟国际提供)
6. 上海张庙科普健身公园
张庙科普健身公园是一处位于上海宝山区的城市转角空间,建成于2013年,占地4 000平方米,由创盟国际设计。公园对原有仅具基本功能的转角绿地进行改造,强调激发居民使用的活力。公园具有居民健身、科普宣传等功能,塑胶铺设的市民健身步道让公园在灰色调的城市空间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区热闹的休憩活动场所。立体化的草坡设计形式感突出,巧妙地将局限的场地空间扩展成S型的活动流线,形成不同尺度空间的同时,促进了对场地的充分利用。
结语
口袋公园发展至今只有短短半个世纪,因为它的“微小”,常被“英雄主义”的决策者和设计者们忽略。其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不可缺少的补充,能够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公园绿地匮乏、居民使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其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口袋公园在城市中是一个“点空间”,是烘托城市主景的“配角”;而从城市生活角度来看,口袋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口袋公园作为城市设施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其作为设计作品的美学意义。要更好地设计它、利用它解决当下中国的城市问题,需要政府、设计师和公众的协同努力。
吴巧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