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7-13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彭翔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彭翔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彭翔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银行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银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良贷款的冲击和影响,尽管国家从政策方面进行了宏观调控以及银行从本身进行了内部消化,但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依旧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经营。本文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从银行自身的内部因素、社会的外部因素和我国具体的国情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并根据这些具体的原因,提出了各自形成原因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良贷款的问题,促进我国银行业能够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不良贷款 现状 形成原因 解决措施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不良贷款的范围界定
不良贷款就是指通过银行的经营,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商业银行利润的减少甚至亏损的那部分的资产。按照国际惯例,依据风险监管动态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良贷款仅仅是指超越合同规定的日期或者不能以合同规定的方式正常还款的贷款,其中主要是指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三种。
1.2 不良贷款对经济的影响
不良贷款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追加。但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不良贷款不仅增加了其自身的经营成本,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国家的社会成本增加,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的存在,让国家的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的状态,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都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2006年开始的美国次债危机就是因为商业银行对消费性投资过多,无法收回次级抵押贷款,借贷以及抵押人无法偿还贷款,造成不良贷款的积压,从而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破产,市场上货币流动性不足。从而在市场上形成了关于货币的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
1.3 不良贷款的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对经济危害比较大,比较严重,同时不容易察觉。本文通过收集我国商业银行2006~2011年之间6年内的不良贷款的数据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并针对本文认识到的原因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从而减少不良贷款对我国经济和银行业的影响,尽可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2.1 银行内因
2.1.1 贷款人和担保人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商业银行需要对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贷款金额以及偿还能力进行审查,并对贷款人的贷款去向进行一定程度上跟踪和理解。在我国市场中,一些个人或者企业为获得银行的贷款,会故意进行一些个人资产或者企业营业状况的虚报,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在信息上面,银行并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地了解,只是通过一些主要的数据或者企业或个人上报的一些材料进行审核,导致商业银行和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担保人利用自身的一些特权或者自身的一些隐藏的信息状况,对贷款人的贷款进行担保,银行在审核时主要注重其身份的真实性,在其贷款的偿还能力上面并没有太多了解,导致在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后,担保人也无力偿还其担保的贷款。
2.1.2 银行对贷款利益的权衡和追求
从银行的放贷意愿看,贷款的发放可以分为被动发放和主动发放两类。被动发放的贷款是银行在某种压力或者是在一定的博弈和权衡下决定下发的贷款;主动发放的贷款是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者是对自身风险最小化的情况下决定发放的贷款。银行的从业人员,由于一些业务原因,在放贷款的过程中,主要是追求其放款的数量,完成上级所下达的放款任务。在贷款放下后,对一些贷款使用的追踪以及在规定时间内的追款有所懈怠,从而导致一些贷款成为商业银行的软肋。
2.2 社会外因
2.2.1 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时间较短,并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大多时候,主要的信用建立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部门中,而没有成为一种规模性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整体的信用体系,各个信用体系之间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库。这样就造就了商业银行在对个人或者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信用的可信赖度,造成对其信赖的误解。商业银行对那些信用不太好的个人或企业的了解缺失,提供给了他们贷款,而当贷款没有办法按时收回,甚至没有办法收回,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甚至个人或企业利用社会信用体系的漏洞,向不同的银行进行不同的贷款,使得不同的商业银行在同一个企业遭受同样的损失。
2.2.2 借款人的低成本或“零”成本运营
借款人或企业利用商业银行的贷款,进行一系列的商业经营活动,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担保人的主要责任,借款人或企业只需要少量的资金甚至基本是“零”成本的商业运营。
2.2.3 人情贷款浓厚
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目标,应该是那些有一定竞争实力并可以在规定时间里面将贷款连带利息偿还的企业或者个人。但是在现实中,银行的贷款并不是全部或者说是大部分贷给这样的企业和个人的,而有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人情债贷给那些并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个人的。当贷款的那些企业和个人不能按时偿还或者是失去偿还能力的时候,银行同时需要考虑到担保人和贷款人背后的影响力,这样银行的不良贷款就形成了。
2.3 政府干预
政府通过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剥离,但是由于初次剥离的不良贷款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并且需要合法合理手续,而且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策上的影响,所以很多的不良贷款依旧存在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同时政府在实施剥离的过程中并没有从实际的可行性方面实行减少不良贷款的措施,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旧的不良贷款减少的同时,而新的不良贷款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数据只是在字面上减少,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所减少。
3 商业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3.1 银行内部管理
3.1.1 完善市场信息系统
当面临与借款人和担保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先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贷款偿还能力和实际经济能力进行评估,并对借款人的贷款去向进行全方位的审查,确保借款人的贷款物有所用。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减少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数量金额,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并将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即直接融资理解为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就是以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原始发起人,以从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操作方式。对于银行来说,通过不良贷款的证券化能够增加银行的流动资本,为银行的运营提供了资金,并提高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将部分风险从银行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和欠贷企业,能够在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同时,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次序,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3.1.2 健全银行经济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济管理体系,应该是在制定明确的银行政策目标的前提之下,给予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确的授权,同时树立相关的风险意识,使各自对所面临的工作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应该做到上批下检,并对下发的贷款进行全程的风险分析、评价、监控、转移、分解,做到将风险降到最低。这样银行在面临各种风险的时候,能够比较好地面对,同时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3.2 社会监督机制
3.2.1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安排,信用体系应该建立在全行业全人民的程度上的,在进行一些信用消费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到企业或者个人在信用方面的情况。当商业银行在决定是否放贷的时候,这样的信息就能作为一个主要的参考。同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能够一定限度地增强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和偿还意愿,促使借款人按时偿还贷款,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率。这样就增加了我国的金融信用安全,保证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3.2.2 建立“理性经济人”模式
理性经济人即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是充满理性的,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3.3 政府宏观调控
3.3.1 减少政策性的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自身的盈利为目的,应该减少政策性的商业贷款,当然在国家政策需要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放贷,但是同时也应该在政策上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政府也应该支持商业银行对那些到期的政策性贷款加大追款力度,从而减少商业银行因为政策性贷款而造成的不良贷款。
3.3.2 进行银行不良贷款的“二次剥离”
银行的不良贷款的“二次剥离”涉及企业的资产和所有权的变更,所以在进行“二次剥离”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在制定标准和原则方面应该达到统一,做到剥离的范围、内容、条件和要求达到统一,并在剥离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达到剥离的目的。
3.3.3 政企分离,利润均分
政府应该从企业中分离开来,在企业缴纳一定的所得税等相关税种后,所有的盈利归企业所有。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在政策上针对企业借款或企业贷款方面的扶持,做到企业在市场上优胜劣汰。这样的话,在企业无法支付或无法按时支付商业银行的贷款的时候,商业银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相关法律或者合同维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时也促使企业能够更加好地发展,达到企业的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 田华.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0).
[2] 程蓉.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09,11(2).
[3] 胡玉玲.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治理对策[J].特区经济,2011(9).
[4] 李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及定价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李松国,张月飞.本利权衡和利益博弈下的行为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剖析及其化解途径[J].金融论坛,2003(1).
[6] 韩伟.“二次剥离”的可行性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现实设计[J].金融研究,2003(11).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5(a)-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