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舞蹈对当代舞蹈教育的启示
2015-07-13崔妍杰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404100
崔妍杰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04100)
明清舞蹈对当代舞蹈教育的启示
崔妍杰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404100)
明清时期的舞蹈教育对当代舞蹈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有所启示。首先戏曲舞蹈是我国古典舞创建的主要根基之一,其次当代的民间舞教育也传承了明清时期保留较为完整的规范严谨的内容,而且在舞蹈语汇创作和意象表现等方面也得到了传承。
明清舞蹈;当代舞蹈教育;民俗舞蹈;古典舞
明清时期的舞蹈教育对当代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影响是多渠道和多方面的,在此,本文仅以戏曲舞蹈对当代古典舞蹈的影响、节俗舞蹈与民间舞蹈的研习、舞蹈语汇创作和意象表现的传承三个主要方面予以探究。
一、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风格确立
戏曲舞蹈是我国古典舞创建的主要根基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欧阳予倩先生率先提出了创建中国古典舞的构想。在中国历史舞蹈演变的多种形式中,老一辈舞蹈艺术家最终寻找到并确立了以戏曲舞蹈作为主要基础构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广采博收,提取科学的方法”,这一方针至今仍然对于中国古典舞的专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李正一、唐满成两位教授所创建的“身韵”课程,使中国古典舞从戏曲中真正脱离出来,并形成独立的舞蹈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表现。如今的古典舞中,无论是技术技巧还是身韵身段都从明清戏曲舞蹈中吸取了许多养分。对于戏曲舞蹈“划圆”动律的挖掘和研习使得当代古典舞具备了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圆弧形动作路线;而对于戏曲舞蹈中拧与倾的舞蹈造型特征的借鉴和发展也使得中国古典舞拥有了外在曲线优美和内在意蕴含蓄的语言特征和审美形态。戏曲舞蹈中大量的手型和步伐被原型吸纳进当代古典舞中,例如剑指、兰花指、拳和圆场等,以及许如顺风旗、山膀、小五花、云手、簧手和提筋等等舞姿。除此之外,明清戏曲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对于今日的作品创作、内容表现以及教学训练也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古典舞的概念形成和表现方式。例如刚柔并济的剑舞、飘逸柔美的袖舞水袖,这些都已正式被编入当代古典舞教育的教材中,由此可见明清戏曲舞蹈的内容与特点对于当代古典舞的内容与风格的影响之大。
二、节俗舞蹈与民间舞蹈的研习
节俗舞方面,由于明清时期的民间舞群众自娱性比较强,且传习演进过程中并未形成相对严谨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当代的民间舞教育仅传承了明清时期部分保留较为完整、规范的内容。例如《秧歌》,秧歌在明清时期算是最早进入宫廷表演的,也是最早进行规范教学的,因此《秧歌》的教材保留较为完整。当代的民间舞在《秧歌》方面的继承内容基本保留了明清民间《秧歌》的雏形。
《龙舞》《狮舞》《大头和尚》《傩舞》《高跷》这些节俗舞蹈在当时的教习上不够规范和完整,因此未能保留下更多的资料,且由于这种舞蹈在技术上要求过于高,传承上难度较大,笔者认为也因为在道具的要求上受限,很难把类似高跷、龙舞中的龙的道具和狮舞的狮子的模型搬上规范的课堂中去,因此未能被当代民间舞教材所纳用。但在现今的农村,逢年过节的街头或集市上依然可以看到这种民俗特征浓郁的表演,这种教习也隐藏在民间中。而在民族舞蹈方面,由于当时的资料保存较为完整,且民族地域风格浓郁,内容丰富,因此很多现在的民间舞教材依然采用当时所遗留下来的教材。
三、舞蹈语汇创作和意象表现的传承
中国舞蹈向来比较追求表达方式的意境和表演形式的意蕴,“迁想妙得”“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这些艺术追求都足以说明中国古代舞蹈对于“意象”的强调和重视。明清时期的舞蹈正是对于这样一种起源先秦两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审美特征的总结。据资料显示,戏曲舞蹈在意象表现的手法运用上达到了一定高度。例如《挡马》,杨八姐从敌国返回途中休息时,误以为腰牌丢失的这一情景,那一段意象鲜明的身段动作营造出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又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另外,意象表达手法常赋予物象以符号意义,如以鞭象征马,以浆象征船,以红象征火等,也象征性格情感符号,如双手举袖圆场多象征焦躁不安的心绪,不断摇动帽翅表示人思虑重重。物象符号和情感符号两者共同组成戏曲舞蹈情感表现。“观物取象、造象立意”,当代中国舞蹈的发展正是借鉴了古代舞蹈,尤其是明清戏曲舞蹈中的虚实相生手法,它影响和带动了当代舞蹈创作的追求方向。使舞蹈语言形象成为“心灵的表现”,塑造“形”“神”统一的艺术形象,这些既是明清舞蹈的艺术特征,也是如今每一位舞蹈表演者和舞蹈创作者的任务和目标。古典舞的创作应该充分利用舞蹈这一特点,用前辈们在民族非物质文化中总结出的动作语汇和动律特点,加入自身的艺术感悟,表达不可言、不可状之心灵姿式和生命节奏,追求吾人身心的情调和律动。作为舞蹈编创者,其任务就是将肉身、具体的舞蹈动作组合构建成有意味的艺术语言,而从中国古典舞早期的创建初衷和现有的动作体系来说,创作出具有“象外之象”、“虚实相生”的蕴含无限意境和想象的气韵生动的作品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
四、结语
历史上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宗教信仰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舞蹈教育的内容,也使得明清时期的舞蹈教育虽无唐代般繁盛,但也依然保存着独有的舞蹈艺术形式。在中国民族舞蹈发展史中,古典舞和民间舞一直都是相互依存、影响、吸收的。上述资料中显示明清时期的民间舞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许多民族舞蹈都是通过戏曲的方式演绎形成歌舞小戏。而对戏曲舞蹈的吸收又是古典舞必不可少的部分。例如戏曲舞蹈中的绸舞、袖舞、旗舞、剑舞、云帚舞、翎子等,其中“剑舞”和“袖舞”更是被当代古典舞身韵所继承和发展创新,并加入到当今现代的舞蹈基础课堂中,以及古典舞作品中。而且戏曲舞蹈的教学中所体现的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被现今的课堂所沿用。
[1]冯双白.《舞蹈》.北京报刊发行局,2011.11.
[2]邓小娟.《舞蹈艺术鉴赏》.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6.
[3]亢达.《汉化乐舞百戏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1.
[4]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5]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6]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
[7]刘芹.《中国古代舞蹈》.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4.
[8]马盛德,金娟.《中国民舞》.古吴轩出版社,2010.5.
[9]李延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
[10]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