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创作与演奏技法分析

2015-07-13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63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呈示部舒伯特古典音乐

杨 柳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635000)

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创作与演奏技法分析

杨 柳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635000)

弗朗茨·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创作受到古典音乐的启蒙式教育,也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自由思想的冲击,其作品不仅传承了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传统,又有别于古典音乐带有限制性的结构。本文通过对即兴曲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创作手法和演奏手法上的分析,从而管窥舒伯特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弗朗茨·舒伯特;钢琴即兴曲

一、浪漫主义音乐与弗朗茨·舒伯特概述

“浪漫主义”一说兴起于18世纪的文学,主张不受限制的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主观思想。浪漫主义音乐虽比浪漫主义文学晚了数十年,但受欧洲“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音乐形式上要求更富于色彩和情感,崇尚对自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这个时期的音乐不仅传承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传统,也打破了古典音乐带有限制性的结构,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形式相结合,音乐中带有标题性的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音乐情结。舒伯特正是出生和成长于这样一个时代,古典音乐的启蒙式教育和社会文化自由思想的冲击让他的音乐作品既有古典的轨迹又有鲜明的十九世纪初期浪漫音乐的特征。

在西方音乐发展的进程中,弗朗茨·舒伯特的名字并不与人陌生,历史给与他的桂冠如: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逝世都没离开过养育他的故土——奥地利。1797年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从孩童时期起就展现出让人吃惊的音乐天赋。1808年,舒伯特进入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在那里的童声合唱团唱歌。新的学习环境让他接触到更为丰富的音乐知识,于是一些小的室内乐,一些钢琴作品的片段,一些歌曲在舒伯特的笔尖流淌出来。无疑,皇家神学寄宿学校的经历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13年,舒伯特离开了学校成为一名教师,在他后来的教师生涯中,他一边上课一边创作一边学习,直到1828年逝世,舒伯特为后人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九部交响曲、21首钢琴奏鸣曲、11首钢琴即兴曲,还有数目繁多的各种弦乐重奏和弥撒曲等。正如我们所知,舒伯特在所有最出色的作曲家中生命是最短暂的,而他短暂又丰富的32年,经历了古典音乐最辉煌时期的洗礼,也经历了新生的音乐形式——浪漫主义音乐萌芽的时期。

二、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创作手法分析

舒伯特的钢琴即兴曲创作于1827年,由两组作品组成,第一组是OP.90(D899),第二组是OP.142(D935),共八首。在这八首优美短小的为钢琴而作又充满艺术歌曲旋律感的作品中,OP.90,NO.3是被大众认为最优美的一首。

从乐曲结构上看,这首即兴曲是复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由A B B’三个乐段组成。乐曲一开始就为演奏者和听众展示了主旋律和创作的动机,中部由C和D两个乐段组成,C段由主部材料发展而成,通过力度和色彩上的变化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再现部是对主题的重复和改变,舒伯特在乐曲的结束处没有完全采用主部主题,而是多加了一个尾声来突出乐曲的乐思和美感。

从和声上看,这首即兴曲的和声运用手法完全地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有了较大的差别。除了在主部音乐上采用加厚的和声和副属和弦和变化音外,在中部一开始就变调进入降e小调,在高潮的D段,舒伯特又向我们展示了降E大调——降A大调——降G大调的过程。频繁的调式转变正体现了崇尚“个人主义”和“主观思想”的浪漫主义思潮。

舒伯特的即兴曲,每一首都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旋律温婉动人,动静皆宜,有的如阿尔卑斯山谷间的清泉,有的如维也纳乡间的歌唱,有的如摆放在壁炉上的油画。舒伯特又称之为“艺术歌曲之王”,因此他创作的OP90.NO.3一开始为我们呈现的主旋律就像徐徐飘来的女高音,安静、舒缓,又不乏深情。中部随着和声和调式的转变,旋律色彩更加明亮,伴奏更加厚重,就像歌者清澄的内心注入了一丝苦涩不安和挣扎。旋律进入再现部后,舒伯特并没有完全模仿呈示部的旋律而是巧妙的利用变调将音乐引导向尾声,就像深情的女高音演唱者揣着极细的声线沿着另一条路走向远方。

三、舒伯特即兴曲OP90.NO.3的演奏技巧分析

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虽然与古典音乐时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甚至在调式上显得天马行空,但他毕竟是在前辈的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先驱的舒伯特,作为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即兴曲没有过于复杂和高深的演奏技巧。如果我们把OP.90,NO.3看作一首美丽动听的艺术歌曲,那么在它的高声部几乎出现的都是一些单音,指法的重心也集中在5、4、3指上,中声部几乎由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组成,弹奏这些旋律时,需要演奏者很好的分清声部和层次,不仅要控制住中声部的音量,让它尽可能的连贯,又要清晰的突出高声部的旋律,让其流畅并赋予歌唱性。呈示部和再现部的低声部也几乎是由和弦和和弦上的变化音组成,左手弹奏这些部分时不仅要把握住声音的统一性,还要适当的突出和弦上的变化音,让低声部的旋律与高声部的旋律相呼应。在发展部中,舒伯特根据情绪的发展对低声部的旋律作出很多的调整,比如单音上行的旋律的加入让这一段的音乐显得略为紧张,复附点和快速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节奏的使用更是突出了乐思中的焦灼感,长达四拍的“tr”的左手低音区的奏法宛如沉重有力的咆哮,四连音和三连音的不规则的对位点缀般的反映出舒伯特内心世界的挣扎。

虽然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不像后来者那样具有震撼性和摧毁性,也不像后来者那样具有那么多变化复杂的情绪,他的音乐始终就像一个歌者娓娓道来内心对过往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对未来的向往,他的音乐宛如清泉,亦如田野间的风吹麦浪,轻柔得如旭日阳光下的一阵风。在作品中,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就是“pp”和“legato”,要求演奏者用非常轻柔连贯的力度去打开这首作品的音乐之门。作者要求增强力度的地方并不多,整个呈示部,只在第六、十一、十六,十九小节出现了“cresc.”。从这些标记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反映全曲的主部主题中,舒伯特换装成一位引导者一直在与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话。作者在第二十四小节通过左手最后一个变化音将主部主题结束,曲式结构和音乐情绪进入发展部,我们看到的力度标记出现了呈示部没有的“f”和“fz”,这预示着作者的情绪开始升华,似乎想要寻求一个机会去爆发。但尾随而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力度标记像轨迹一样轮番上演。进入再现部后,音乐又回到了先前的情绪,只是在尾部的第八十一小节中出现了全曲中唯一一个“ffz”,这就像死亡时最后的一声咆哮,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展露的最后一丝渴望,然后音乐开始了最后六小节渐行渐远的旅程,在渐弱渐慢中结束。

四、结语

正如我们说的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因受到文学、诗歌,绘画的影响,也因为他存在的时代与不安的政治社会不期而遇,所以在他的这首作品中对悲伤的低吟更多于宣泄。这一特点,在他的其它几首即兴曲中我们都能寻觅到一些相似的线索。正如前文所写,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舒伯特的作品不仅传承了古典主义作曲家的传统,又有别于古典音乐带有限制性的结构。创作手法上既有传统的框架又添加了浪漫主义初期的新的元素。演奏技巧上虽不像浪漫主义中后期的作曲家那样具有丰富的技巧展现和表现力,但音乐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形式更自由,乐思更浪漫,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闫妍.舒伯特八首钢琴《即兴曲》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唐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奠基人——舒伯特[J].钢琴艺术,1997(6).

猜你喜欢

呈示部舒伯特古典音乐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传承与引领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听点古典音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