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活的情韵
——媒介载体更替中的诗歌新景观

2015-07-13俞晓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诗歌微信

⊙俞晓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复活的情韵
——媒介载体更替中的诗歌新景观

⊙俞晓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作为四大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发展完善、成熟、裂变的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中,当电视、网络、手机等大众媒介和诗歌创作、欣赏、传播过程发生巧妙碰撞,诗歌本身的情韵得以复活,在大众文化景观中,与电视结合用感官化体验拓展审美维度,和网络联姻改写诗歌生产、欣赏和传播方式,与微信联手抢占碎片化阅读时间,和微电影结盟新增诗歌情节化演绎模式。由是,这个古老的文体在新的媒介载体更替中焕发了新的生机,滋生了新的美学特质。

新媒介 诗歌 新景观

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间接改变了文学旧有的内容与形式,极大地冲击了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传播等过程。以诗歌体裁而言,作为一种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音韵和谐、语言凝练、情感丰富,高度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但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使诗歌创作方式、欣赏方式、消费方式等皆受到冲击、改写甚至颠覆。传播媒介和诗歌的联姻将改变中国诗歌界的群落分布,改变中国诗人的诗学观念,从而引发中国诗歌书写的深度变革①,呈现出一派新景观。

一、感官化的试验——电视与诗歌

当电视这种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介与诗歌碰撞,精彩的声、像、情给了诗歌新的灵气,使诗歌找到了新的栖落之处。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所说:“当代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变为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②现代传媒正在潜移默化中满足人们的各式文化需求,成为大众文化中的主流。在媒体与文学的这种融渗中,诗歌作为最灵动的文学样式与电视媒体似乎长时间没有碰撞出火花,《电视诗歌散文》节目则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电视空间汇聚多种艺术形态与一体的丰富所在,运用光、影、色、调、节奏、音、画以及推拉摇移镜头,加之各种特技效果、蒙太奇手法等电视制作手段,多方位刺激读者感官,塑造了一种立体化、全方位的艺术视听享受。例如经典诗歌《沁园春·雪》,其磅礴气势需要读者细细感怀,若无一定欣赏解读能力,尚不能真正体味其诗歌韵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读者心中大多会浮现出壮观的银装素裹之景,但具体感怀程度因人而异。如果一个生活在南方的小学生,出生后就未曾和雪景谋面,欣赏此文势必是不到位的。但一旦诗歌被视觉化呈现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可以通过高空镜头的拍摄,震撼呈现;绵延万里的“长城内外”可以被画面准确传达……这视听兼具的强大冲击力,使得观众在跨越时空局限,如临其境。当然,电视画面的成败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得如何,如果某些电视作品对诗歌的理解和演绎不到位,开掘深度不够,将会贬损原文的内涵和深度。

新媒介的冲击,让诗歌放下了居高临下的姿态,以平民化的姿态融入大众视野范围,走入寻常百姓的心灵栖息地,呈现了诗坛新的美学格局。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学和电视艺术的深层价值,提炼文化价值,增强其诗性美学趣味。

二、草根化的狂欢——网络与诗歌

当互联网新媒体进驻中国文学领地时,诗歌的创作、发表、批评、传播等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1999年1月,最早的诗歌网站“界限”出现后,网络和诗歌自此结缘。霎时间,“中国网络诗歌”“北回归线”“一行诗网”“诗江湖”等诗歌网站和论坛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网络和诗歌的联姻,改变了诗歌的生产方式、欣赏方式和传播方式。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来说,电子文本凭借着随意编辑、任意分行组织诗形等特点,冲击了诗歌原有的规范。无门槛的主体要求、随意的书写、粘贴的快捷、便捷的发表渠道等,使得网络诗歌呈现了自由、开放、试验、先锋、另类等特征……网络这一新的诗歌阵地,为诗歌多向度展开和全面性试验创设了自由的空间。

网络突破了既有的时空限制和人为的“把关人”编辑制度的限制,为诗歌发表提供了新渠道,为每一个写作者提供了充裕的发表空间和可能性,丰富了诗歌的多样化生态体系。诗人的身份从专业转向平民,被加冕的光环被无情消解。草根诗人阶层持续崛起,边缘的人群得以发声,边缘的话题得到关注。比如同性恋者举办自己的诗歌网站,出版自己的电子诗刊以及纸质的刊物。又如以郑小琼、许强、罗德远等代表的打工诗人,都是现实生活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打工者。他们的诗歌,从工地中来,从流水线上来,从集装箱宿舍里来,他们的诗歌不是躲在精神的象牙塔里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在现实生存的繁重劳动的炙烤之后的一种心灵反馈,因此较为真切地传递了当代社会生活和底层生存状态的信息。③

网络诗歌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让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的文本方式和诗歌的阅读方式得以改变。但相伴而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络拉低了诗歌创作的美学要求,诗歌艺术成色的滑坡,其生产和消费日渐快餐化,这个原本“尊贵”的文体落入了俗气。诗人们被“自由之轻”④所蛊惑,诗歌写作的随意性被不断放大,其美学水准被大打折扣。诗歌创作进入了一味书写个人呓语、毫无诗学审美价值的诗学歧途。当下,口语诗写作甚嚣尘上,“诗江湖”“北京评论”“水诗”,无不成为口语乃至口水诗争相登场的舞台,大量无美感、无深度、无技巧的诗歌充斥着诗坛,彰显着搞怪、肤浅、鄙陋的诗学主张,使诗歌发展又重入新困境。如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的“梨花体”诗歌,以口语化闻名诗坛,以诗歌《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为例:“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样对诗学语言不加以淘洗和拣择、过于口语化的创作很难突出诗歌的韵味和格调,网民因此追随其后开展的恶搞诗歌创作更显闹剧意味。

三、碎片化的重温——微信与诗歌

借助移动客户端的特殊阵地,微信时代的诗歌书写显得缤纷多彩,“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公众账号脱颖而出;微信阵地的新型诗人蜂拥而出;微信诗歌爱好者群更是层出不穷。微信平台从一个聊天工具变成了向读者传递诗意的使者,《诗刊》《诗歌月刊》等不少传统的诗歌期刊也紧随其后,也注册了其微信公共号,发布诗歌推送。以微信群结盟的诗学爱好者们利用微信,发表着自己的分行文字,和论坛里的文朋诗友如切如磋,迅速而又及时地探讨诗歌技艺。面具化和隐匿性为诗人们在文学阵地肆意狂欢提供庇佑。从创作情态来说,诗人们在不足方寸的屏幕上进行胸臆倾吐和情感释放。

从诗学意义来说,微信超越了自己作为聊天工具的主体身份,为读者推介诗歌,引领人们回归典雅、真诚、温柔的诗意生活方式,让诗歌重新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重回人们心灵,完成了新时代的诗学使命。“为你读诗”办号的宗旨即希望以读诗的方式,为现代人探寻一方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花园;诗词网微信公众账号则希望“每天学点古诗词,做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微信”。

相较于传统的诗歌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微信平台具有了传播诗歌的独特优势。它突破了纸媒传播诗歌的单调,可以将文字、音频、图像、视频整合在一篇文件里推送,并巧妙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向读者递来诗意的邀约,享受诗美的盛宴。读者在上班路上、在临睡之前、在茶余饭后就能在手机上欣赏到与诗歌内容相得益彰的画面,直观体会诗歌意境。微信带给诗歌的有声传播,对于增进雅文学向更为大众化的方向流布、提高普通受众的文学素养意义重大。

互动性成为了新媒体对阵传统媒体的新武器,例如“诗词网”微信平台就会邀请读者发送原创诗歌来和大家分享,回复任意关键字,即可获得相关诗词文章或解析;“为你读诗”微信平台新增“我要读诗”“邀TA读诗”等互动环节,手机录制发送后就有机会听到自己的诵读作品;微信尝试与传统媒体合作,如《城市晚报》即推出了“微信寄清明”活动,通过微信平台,用诗歌传递对逝者的哀悼,用祭奠抒发内心感悟。双向的互动,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积极性。此外,微信朋友圈所构建的内部交流形式及微信所依托的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互动性、即时性均使得微信平台在诗歌层面更具传播优势。

诗人周瓒认为,这种综合性的阅读形式是朝向深阅读的,“诗歌对语言的要求非常高,诗歌语言所蕴含的人类经验和想象能力超过了其他文类。融合各种元素的阅读方式能加深人们对诗歌语言以及对我们使用的汉语的理解,更能刺激我们的文化想象”⑤。读诗平台的建立,在快餐化、浅阅读的大势之下,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媒体也能做深阅读、慢阅读的可能。

四、情节化的改写——微电影与诗歌

微电影作为一种近几年相当流行的一种新媒体形式,和诗歌的合作,目前并未形成大流,但由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发的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将引发这股形式转变潮流。该系列微电影试图挖掘脍炙人口的唐诗背后的历史故事,将其进行情节化改写。此外,几乎同步启动的“中国诗电影”计划,首期计划将100首经典中国现代诗歌拍成微电影,让诗歌变得影像化、情节化。而反观网民自行以原创诗歌为文本展开拍摄的微电影,在视频网站上初露面孔,但很多只是打着微电影的名头和旗号,表现形式单一、鲜有情节,和“微电影”的本质内涵存在差距。

正如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强调诗歌意境的音响、色彩和运动效果,微电影犹如一股魔力,借助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等电影要素进行新创作,塑造了新型诗家美学,让观众在视觉观赏中享受精神的浸润和熏陶。目前,我们已经可以欣赏到《人面桃花》与《天地一沙鸥》的精彩片花,在人物对话和情节起伏中体味诗歌“旧貌换新颜”。

诗歌和电视、微电影的结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亦有差别。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电视诗歌倾向于以朗诵文本为主体,字字相应,辅助配以相应动态画面,但微电影就不受原文本文字、字数限制,全片甚至未必出现诗歌原文,转而从情节故事生发情境、构建对话、深化主题。虽然诗歌成为微电影的题材是一个新突破,但也发现如创作新意不足、故事相对拘谨、剧情起伏不大、部分剧本相似度高、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等问题,对该领域工作者们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结语

无疑,新媒体对诗歌格局的改变、诗学观念的改写的影响力不言自明,对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新媒体把诗歌的意境和画面还原,尽可能把众多想象中的一个层面表达出来,从美的方向引导大家走上诗意的道路,更加符合当今读者的阅读路径和欣赏趣味。

但是,新媒介载体和诗歌的联姻是一把双刃剑,客观上引发了旧有的文学体式的变革、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亦有规范秩序混乱之嫌,喜忧参半构成了新媒体时代中诗歌界的新景观。因此,我们应当看到现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适时修正文学发展的良好方向。

①③张德明:《新世纪诗歌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第9页。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④沈奇:《“自由之轻”与“角色之崇”——有关“新世纪诗歌”十年的几点思考》,《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第24页。

⑤中国经济网:《诗歌:微信传播不可小觑》,http://bhwyw. fjsen.com/2014-06/03/content_14200821.htm,2014年6月3日。

[1]杨雨.网络诗歌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2]张德明.新诗话·21世纪诗歌初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杨兰.当下文化语境中电视与文学的互动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延文.网络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6.

[5]百度百科.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Hs6m6tZ_c1VPM-K1nzjbVYlP_8UEub lb_hecwHMuFkWu0o1sZHCBdOzKOGa-PkbZblCK9S3WS 4lETLDcez9Rla.2014-6-6.

作者:俞晓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娱乐文艺与新媒体。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诗歌微信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微信
微信
诗歌论
微信
微信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