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家园》的救赎主题

2015-07-13孙静金陵科技学院南京211169

名作欣赏 2015年33期
关键词:罗宾逊格罗杰克

⊙孙静[金陵科技学院,南京 211169]

论《家园》的救赎主题

⊙孙静[金陵科技学院,南京 211169]

《家园》是一本关于救赎的小说,小说由人物的救赎最终指向种族的救赎。作者玛里莲·罗宾逊也对人类获得救赎的障碍和获得救赎的希望所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她呼吁人们要充分检讨并认识到自己的“罪”,并为此真心向上帝悔过,这一观点反映出罗宾逊的正统新教思想以及试图以宗教救赎来解决一切堕落与罪恶的努力。“浪子回头”故事的女性注疏,则反映出她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思想。

玛里莲·罗宾逊罪 救赎

一、引言

对国内许多研究美国文学的学者而言,玛里莲·罗宾逊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然而,在美国本土,这个名字却早已广为人知,并被公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这位女作家的作品不多,迄今为止只发表了四部小说,然而部部都是经典。她的处女作《持家》(Housekeeping 1980)甫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入围普利策奖,出版商们纷纷宣称“又一个伟大作家”①诞生了。然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罗宾逊却将创作的重心转向了非小说类文体。正当读者快要逐渐淡忘她的时候,她又在2004年出版了《基列家书》,并因此一举夺得了了普利策奖、国家书评人奖和英语联盟大使图书奖三项文学大奖。《家园》是她的第三部小说,荣获2009年“橘子奖”。2014年,随着最新作品《莉拉》的问世,罗宾逊以美国基列小镇为背景的基列三部曲系列创作宣告完成。

《家园》是《基列家书》的姊妹篇,罗宾逊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基列家书》写完后,她想念其中的人物,犹如“丧失亲人般地”②想念。于是,同样的人物和重合的故事情节又一次出现在《家园》中。《家园》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基列家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浪子”杰克回家,其叙事原型毫无疑问是《路加福音》中浪子回头的故事,这使得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小说中的“家园”“基列”是一个《圣经》中多次提到的地名,“在此地定居下来的人们满怀乌托邦式的幻想,他们希望创立一块有乳香的地方来治疗在别处所受的痛苦。所以基列有着希望、拯救、成长的寓意”③。可以说,《家园》就是一本关于救赎与被救赎的小说。

二、罪与救赎

1.捷克的救赎

《家园》的主人公“浪子”杰克是虔诚的老牧师鲍顿的八个孩子里最难以捉摸、最爱惹是生非的一个,是家里的害群之马。“他坏得如此的昭然若揭,给整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④成年后的杰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引诱未成年少女致其怀孕,随后又将之抛弃并远走他乡,二十年杳无音信。他的突然归来,让所有人心中都充满了疑虑。

杰克的“罪”是非常显而易见的,然而,与《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不同的是,杰克所有的罪都是在家乡基列小镇犯下的。按照基督教“罪即是罚”的说法,他的二十年远走他乡,杳无音信,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放逐、悔过自新的过程。在外的这二十年里,杰克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更印证了“罪即是罚”,直到他遇见了黛拉——一个虔诚的牧师的女儿,黛拉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黛拉的指引下,杰克逐渐有了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一情节本身也是一种救赎引喻,充满了宗教色彩,表明上帝是杰克的引路人。杰克的回家也是在向老父亲寻求帮助并且忏悔、赎罪,以期求得宽恕的一种举动。

可惜直到他下定决心准备再次离家出走之际,妹妹格罗瑞才意识到“所有他帮的忙都是在修复”,“有他在,有点像让一家子又恢复了以前的活力,和父亲以前那样,忙忙碌碌地打理着屋子。他刚到家时,尽管担心自己已经成了陌生人,还是走到了厨房门前,仍旧保持了过去的老习惯”⑤,然而一切都已不可改变。杰克的救赎最终没有获得成功,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家园,重新踏上“放逐”之路。然而,他的这次回归之旅,却让身边的几位家人得以获得了救赎,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2.牧师埃姆斯的救赎

老牧师埃姆斯几乎是基列小镇上的“圣人”,然而他也有自己的“罪”,即“嫉妒”。他嫉妒好友鲍顿一家人丁兴旺,有八个孩子,每天吵吵闹闹,自己却无妻无子。因为嫉妒,他对与自己同名的教子杰克并不喜欢,也不亲近,没有尽到做“爸爸”的责任。成年后的杰克在小镇犯下了罪行,埃姆斯决定永远也不原谅他,轻易就放弃了杰克,杰克最终远走他乡。当老年的埃姆斯与杰克再次重逢时,他又嫉妒杰克的年轻,因为他自己永远也看不到自己的妻子变老,看不到自己的儿子长大,所以他惟恐与妻子年龄相当的杰克会在自己死后取代自己的位置。杰克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在星期天上教堂,想要请求埃姆斯的宽恕,然而当埃姆斯看到杰克在下面和自己的妻儿坐在一起时,嫉妒心驱使他“讲道了。经文是夏甲和以实玛利的故事,说的是遭父亲唾弃的孩子”⑥。而例子正是杰克,这样又一次伤害了杰克。

然而杰克在离开之前,还是决定“要和埃姆斯牧师大人谈一谈”,“我想着要最后再试一次”⑦。在最后一次的谈话中,已经有所悔悟的埃姆斯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并接受了杰克的跨种族婚姻,在杰克讲完后,他说“你是个好人”⑧。在这一过程中,埃姆斯彻底认清了自己心灵中的“嫉妒”这一毒瘤,认罪并且忏悔,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自我救赎。

3.格罗瑞的救赎

《家园》的故事是从鲍顿最小的女儿格罗瑞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展开的。她名叫格罗瑞(Glory),“似乎具备救赎他人的力量”⑨,实际上这个名字却是又一个创伤讽喻。格罗瑞已经三十八岁了,与“未婚夫”谈了多年的恋爱,最后却发现对方早已结婚,并且这个“未婚夫”还骗光了她的所有钱财。深受打击的格罗瑞辞去教职,回到家乡基列,操持家务,照看垂死的父亲。格罗瑞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有个硕士学位。我在高中教英语教了十三年了。我是个好老师。自己的人生,我都做了些什么了?这人生都成了什么样了?像是做了一个长大成人的梦,醒了过来,仍旧在父母的屋子里。”⑩所以,杰克将自己对格罗瑞的告白称为“一个罪人对另一个罪人的坦白”⑪。

然而杰克的回家改变了格罗瑞的生活,兄妹二人怀揣着各自的秘密,试探着慢慢走近对方,逐渐打开心扉。格罗瑞最终发现了杰克的跨种族婚姻,并决定在杰克走后终身留在基列,等候杰克的儿子归来。后半生困在基列,这本来是令格罗瑞深感恐惧却不得不为之的将来,这时却成了格罗瑞的主动选择。这一转变折射出格罗瑞内心的变化。“杰克的到来为格罗瑞封闭窒息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在抚慰这个浪子的过程中,格罗瑞开始重新校验自己的信仰。通过关注种族、家庭等问题,格罗瑞一步步让自己变得刚强,开始对人生充满新的盼望,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生命的荣耀。”⑫从这个层面上看,杰克成了格罗瑞的救赎者,虔诚的信仰使得格罗瑞不再害怕一个人留守基列的孤独未来。并转而开始努力践行自己名字的内涵,“成为这个家庭中上帝的真实显现”⑬,承担起救赎的职责。

三、救赎之路的艰难与希望

《家园》以杰克的再次出走结束,既表现了反复救赎与被救赎的主题,也折射出救赎之路的艰难。罗宾逊在《家园》中,也对人类获得救赎的障碍和获得救赎的希望所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艰难的救赎之路

对于不信教的杰克来说,他的救赎之路应该比两位笃信教义的牧师父辈更加艰难,然而他在这条路上却又走得更加执着。重新踏上“放逐”之路,也可以看成是他寻求救赎的新一轮尝试。然而,这样一个真心悔过的“浪子”,为什么没有获得救赎呢?他的父亲老鲍顿最终也没能真正获得救赎,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失去了我的教堂”⑭,而鲍顿的好友埃姆斯却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自我救赎之旅,笔者认为,这里罗宾逊想要传达的信息是:要想获得救赎,首先要充分检讨并认识到自己的“罪”,并为此真心向上帝悔过,惟此,救赎才有可能。

杰克回到基列,虽然表面是浪子回头故事的翻版,但他回去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为自己的黑人妻子和混血儿子在基列找到一席安身之地。对他年轻时在基列所犯下的过错,他却一直都选择了逃避。即使在二十年后,谈到自己的私生女的时候,他的回答仍然是“那段时间我一直都避开了不在——我只能那么做”⑮;当老父鲍顿向他忏悔没有给他的私生女儿施洗这件事时,他告诉妹妹格罗瑞,“如果我是个诚实的人,我会告诉他那件事我从来没转过一丝念头。一点都没有。从来都没有”⑯。说明他从来没有为自己年轻时在基列犯下的那桩严重的罪行忏悔过。

罗宾逊在这里呼吁人们要充分检讨并认识到自己的“罪”,并为此真心向上帝悔过,这反映出她的正统新教思想。在后现代语境下,当代作家的作品往往压倒性地呈现出一片现代人无法获得拯救的困境,而罗宾逊却认为,“摆脱了对神的敬畏和对人类原罪的认识后,人类的行为就会失去底线,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崩塌”⑰。她曾经批评奥康纳,指出“奥康纳作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会产生一种严肃小说作品对待宗教都不再恭敬的效果”⑱。她主张“当代美国作家创作应当重归美国文学拷问灵魂、寻求个体生命意义、通过文学想象和艺术表现塑造美国精神的经典主题”。“她坚持基督教信仰主导下的美国传统文化是美国文明的根基,因而回归基督教信仰、重塑美利坚精神是对抗当前美国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的妙药良方。”⑲她在《家园》中对正统新教思想的宣扬,反映出了她试图以文学作品来重新唤醒人们的宗教信仰,进而以宗教救赎来解决一切堕落与罪恶的努力。

《家园》中鲍顿和埃姆斯对杰克的救赎重点主要放在对杰克的道德堕落的救赎上,却都忽略了种族的救赎问题。胡碧媛教授认为,“杰克的道德堕落在非种族问题上获得传统的救赎,而牵涉到种族问题时杰克的救赎却滋生了诸多不确定因素”⑳。满口仁义的老牧师鲍顿对白人残忍杀害黑人儿童埃米特·蒂尔的这一暴行,评价却是“父母有责任……他们把孩子带到一个危险的世界上,他们应当尽力保证孩子的安全”㊿。而埃姆斯的预定论更是将黑人的肤色问题直指“原罪”,因此黑人理应为自己的肤色践行终身的救赎。两者的观点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白人的“隐蔽的种族歧视观”㊿。冥顽的老鲍顿最终走向死亡,埃姆斯虽然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却也无能为力。基列早已背弃了当初建立时的初衷,变成了没有一个黑人生活,并且对黑人极度危险的小镇。当杰克像“一只历经风霜的飞蛾奔向这颗激进主义的闪闪红星”㊿时,却无法疗治他因种族歧视带来的妻离子散的伤痛,不得不再次踏上“放逐”之路。然而在小说的结尾,罗宾逊也乐观地暗示,杰克的儿子终有一天可以回家。这就将小说的主题提升到了种族救赎的高度,尽管20世纪50至60年代,黑人依然在美国处处受到歧视,但罗宾逊“相信这个朴素自然、未被留意的小镇”“必将会继续完成自己种族救赎的使命”㊿。

2.女性注疏:救赎之路上的一丝希望

罗宾逊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持家》中,描写了两位离家流浪的女性——茹丝和希薇;时隔二十多年,她的笔下又出现了另一个女性角色——格罗瑞,这个人物“是作家对新时期女性出路的再次探讨”㉕。正如她的名字Glory所暗示的那样,格罗瑞代表了上帝的荣耀在鲍顿一家的显现,为“浪子回头”这个本应只有男性角色出现的故事,添加了一份女性的注疏。“《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以浪子回到家中而终结,而《家园》则更像是这个故事的续集,继续探讨了归家后的父子冲突;这种冲突所形成的巨大张力只有通过格罗瑞这一女性人物才得到缓和。”㉖

与两位父辈整日为杰克的道德救赎问题而苦恼不同的是,格罗瑞是一个忠实于哥哥的小妹妹,她拒绝超越上帝对杰克做出道德上的评判,表示“你的灵魂在我看来没有问题”㉗。在小说的结尾,老鲍顿即将走向死亡,杰克再次离家出走,格罗瑞则独自留在基列,等候几位哥哥姐姐的归来——这其中包括二姐霍普(Hope)。霍普在《家园》中多次被提到,她是老鲍顿几个女儿中最美丽的一个,然而却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格罗瑞的留守,提示着希望最终将会出现,也提示了读者罗宾逊对上帝救赎的女性主义诠释。罗宾逊认为,女性是人类实现救赎的希望。

四、结语

《家园》对救赎主题的深入探讨,对杰克获得救赎的困难所在进行的抽丝剥茧的分析,反映出罗宾逊正统的新教思想以及试图以宗教救赎来解决一切堕落与罪恶的努力。为“浪子回头”故事增加的女性注疏,则反映出她的基督教女性主义神学思想。她的《家园》“呼应了女性主义神学主张建立一个消除了种族和性别差异的、如同《启示录》中描述的新耶路撒冷似的‘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号召”㉗。

①②“Interview:Marilynne Robinson:The Art of Fiction.”Interview by Sara Fay.The Paris Review(Fall 2008).

③“Marilynne Robinson,At‘Home’in the Heartland.”Interview by Lynn Neary.National Public Radio(Sept. 2008).

④⑤⑥⑦⑧⑩⑪⑭⑮⑯㊿㊿㉗玛丽莲·罗宾逊:《家园》,应雁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第310页,第212页,第314页,第318页,第17页,第141页,第306页,第154页,第158页,第161-162页,第216页,第297页。

⑨Holberg,Jennifer L.The Courage to See it’: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Glory[J].Christianity and Literature, 2010(2):283-301

⑫⑬⑰⑲㊿㉕㉖㉗于倩:《书写信仰:玛丽莲.罗宾逊小说中的宗教元素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第7-120页。

⑱“Interview:Marilynne Robinson:A World of Beautiful Souls.”Interview by Scott Hoezee.Perspectives(May 2005).

⑳胡碧媛:《家园模式的现代性救赎——评玛丽莲·罗宾逊小说〈家园〉》,《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第3期,第95-102页。

㊿Petit,Susan.Finding Flannery O’Connor’s‘Good Man’in Marilynne Robinson’s Gilead and Home[J]. Christianity and Literature,2010(11):301.

作者:孙静,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编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罗宾逊格罗杰克
杰克和吉尔
盒子里的世界
格罗西访问伊朗
变成什么好
“小土豆”梦返NBA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被冤枉的小杰克
记账员格罗宁的奥斯维辛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