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红豆》中革命和爱情的女性
2015-07-13李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130127
⊙李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127]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红豆》中革命和爱情的女性
⊙李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127]
宗璞的《红豆》曾是比较受争议的作品。这部作品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人们对主人公的爱情也品评不一,有人认为是革命战胜了爱情,是大我战胜了小我;是优秀的革命工作者抵制住了资本主义的诱惑,最终江玫是成功的、幸福的。可笔者却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小说描述的社会大背景来看,江玫她是一位因受压抑而人生观畸形的牺牲自我的女性形象。
《红豆》 女性 革命爱情
一、江玫的成长经历
“她生长于小康之家,父亲做过大学教授,后来做了几年官。在江玫五岁时,有一天,他到办公室去,就再没有回来过。”
江玫本该是幸福的,可是由于父亲莫名的一去不回,使年幼的她更多地感受到了母亲的痛苦和无助,承受了生活的艰辛与残酷。长大之后,江玫的室友萧素被抓引出了母亲的一番话:“要知道你的父亲,十五年前,也是这样不明不白地就再没有回来。那些人说他思想有毛病。他脾气倔,不会应酬人,还有些别的什么道理,我不懂,说不明白。他反正没有杀人放火,可我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再也看不见他了。”江玫在此刻才真正明白父亲是被屈死的,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可怕的制度、可怕的社会依然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这样的一种失亲之痛让她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冤死的人做些什么。此刻江玫的想法和做法更多体现出一位合格的积极的社会人的特点,不再单纯地为自己而活。
所以,这样特殊的成长经历会让江玫不能不顾父亲、好友的仇恨。当齐虹来到江玫家劝说她去美国时,江玫是痛苦的,是背负家人、朋友的期盼和国家的期望留在国内,完成政治理想;还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追随自己的爱情离开这个让她困扰和痛苦的地方?江玫不能轻易地做出决定,家仇国恨是外在环境强加给她的,看起来合情合理,理所应当,但这样做就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她是一位纯真地向往爱情的,也理所应当拥有爱情的适龄少女,如果没有前面那些事情的发生,这爱情看起来那么美好、正当,那么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让她难下决断。
正在江玫艰难选择的时候,江玫的母亲说了一句话:“你们商量吧,玫儿,记住你的父亲。”这一句话使江玫的选择重心偏离了爱情的一方。作为一个社会完全人,江玫从小就看到了母亲的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作为一个女儿怎能忍心抛下母亲,这是人之常情,再加上江玫已经深受母亲为父报仇的思想的影响。“江玫觉得母亲的眼泪滴落在她头上,这眼泪使得她逐渐平静下来了。是的,难道还该要这屈死人的社会么?彷徨挣扎的痛苦离开了她,仿佛有一种大力量支持着她走自己选择的路。”从上可以得出,江玫她是被家庭、被仇恨、被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迫使着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这并非是她的本心。
二、萧素的影响
萧素是一位作者正面塑造的人物,她是江玫的室友,是她的革命引路人。她身上是一个有着满满革命正能量的人,她介绍江玫看《方生未死之间》。“这本书很快就把江玫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描写着中国人民受的苦难,在血和泪中,大家在为一种新的生活——真正的丰衣足食,真正的自由——奋斗,这种生活,是大家所需要的。”萧素给江玫看的书和平时对江玫的谆谆教导,怎能不对单纯的正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江玫有影响呢?
在江玫的母亲重病时,萧素卖血筹资帮助,让江玫深深感动,从此后更是对萧素信任不疑。这样被江玫感激和信任的人是这样跟他讲齐虹的:“你这样会毁了自己的。看出来了没有?齐虹的灵魂深处是自私残暴和野蛮,干吗要折磨自己?结束了吧,你那爱情!真的到我们中间来,我们都欢迎你,爱你!”这番话足够引起单纯的江玫思考,萧素最后还补充说:“我离开你以后,你还是要走我们的路,是不是?千万不要跟着齐虹走,他真会毁了你的。”这些话在最后关键的时刻拯救了江玫。
江玫觉得父亲和萧素都是被这同一种社会制度给迫害的,两个至亲至爱的人都需要自己做出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革命,去打破这个黑暗的世界,创造新世界。相比之下,在江玫看来,此时齐虹要求她去美国,除了不了解实情外,更多的是齐虹没能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气愤和委屈使江玫觉得齐虹的爱情似乎真的就变得自私了。
三、特殊的社会环境
人是社会产物,是不能脱离开他所生活的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江玫这个纯净热诚而积极的女孩更不例外。她不能拒绝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作为当时社会的有志青年,她应该积极地义无反顾地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她和其他青年一样有这个责任,也有这种诉求。当她第一次去参加了“大家唱”歌咏团和“新诗社”,“她多么欢喜那‘你来我来他来她来大家一齐来唱歌’的热情的声音,她因为《黄河大合唱》刚开始时万马奔腾的鼓声兴奋得透不过气来。”身为这个时代的青年,她自有和这个时代同时跳动的脉搏。
还有就是朗诵诗歌,江玫她本来是再不愿去朗诵诗的,在萧素的劝说下,她试探着、犹疑着站到了舞台上。“她听到自己清越的声音飘在黑压压的人群上,又落在他们心里。她觉得自己就是举着火把游行的唐尼,感觉到了一种完全新的东西、陌生的东西。她愈念愈激动,脸上泛着红晕。她觉得自己在和上千的人共同呼吸,自己的情感和上千的人一同起落。”这种感觉,完完全全是一个社会、一个大环境才能带给她的感受。这个时候的江玫已经接受了这个时代的思想。
更明显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使她的家境遭到了打击,银行倒闭了,母亲的存款消失了,这使她迫切希望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制度该被打倒。她那善良的少女的心,希望大家都过好的生活。这些都更坚定了她逐渐成熟的革命信念。所以说社会环境会改变人的想法,会影响人的做法。此时齐虹的劝说是不是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呢?江玫也更觉得齐虹没有社会担当,没有时代意识,正如萧素所说,他是一个自私的人。
四、悲剧的自然性
综上三个方面,就使江玫不能自由、纯粹地去追求和坚持自己的爱情。她心里明白她深爱着齐虹,无论是八年前的相遇相识,还是八年后的相离相思,都是她刻骨铭心的幸福和痛苦。八年后的江玫看到十字架时,“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江玫觉得一阵头昏”,如若不爱怎能如此。
这些都表明江玫深爱着齐虹,在这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子的心里,她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位温文尔雅、有学识有品位、爱她的男人。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爱情,多么想像所有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女子一样,可以自由地去享受自己的爱情。书中提到江玫抬起她那双会笑的眼睛,悄声说:“齐虹,咱们最好去住在一个没有人的岛上,四面是茫茫的大海,只有你是唯一的人……”可见,她对他们的爱情是多么得热切,可是似乎她周围的一切都不允许她这样做:从小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被屈死的父亲,有过救母之恩的革命导师,整天为民主的新生活而奔走牺牲的同伴们,她所离不开的这个融入血脉的孱弱的祖国,这一切的一切都叫她放弃自己的爱情,所以江玫的选择是被逼迫的选择。
由此笔者不同意人们说在这部革命加爱情的作品中,最终是先进的革命战胜了小资的爱情。笔者认为这是违背人性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人道的。打着追求自由的口号,却实实在在地毁掉了一代年轻人的爱情。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结构认为该追求大我,并觉得小我为大我做出牺牲才是正确的,才是天经地义的、伟大的。那这种伟大是一定要牺牲小我的利益,要踩着小我的感受才能实现的。也只有当失去了、牺牲了小我之后,才觉得自己有价值了,自己伟大了,自己把自己感动了。但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人的一生真的是为别人而来,为别人而去的吗?当他们客观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是后悔的、委屈的。就像江玫在成为真正的“革命家”之后,当她看到过去的影子的时候,她终于还是隐藏不住了,她为自己感到委屈了,她感到别人口中的夸赞是那么得可恶、可怕。正是这些人们口中的“你应该怎样”逼迫着自己违背了自己。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觉得这样做是人类进步了,理性的正义的选择在战胜邪恶的自私的做法。其实恰恰相反,那些所谓的文明、理性、自由,反而是最残忍的伤害人类自由和本性的利器。
虽然追求自由的革命就是要有牺牲,革命的道路是坎坷的,走弯路也是避免不了的。但单纯就文学作品来说,不能把功利性表现得那么明显,有时候尊重人性,理解人性是对文学的最好尊重。所以我坚信宗璞的这部作品的创作伊始可能是追随大的潮流,但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始心向爱情,甚至在启发人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人类最需要的,进而开始肯定并歌颂爱情。因为作者对爱情的描写是那么美好、那么温柔,以至于读者在读完后会在心底为这样的爱情惋惜流泪。
所以我认为,江玫是一位在革命大于一切,更大于爱情的特殊时代的一位被牺牲掉的悲剧女性。
[1]毕光明.难以突破的禁区——《红豆》的爱情书写及其阐释的再考察[J].名作欣赏,2010(12).
[2]金仕霞.爱情故事的抒写——再读宗璞的《红豆》[J].文教资料,2007(33).
[3]温潘亚.心灵深处的诗音——重论宗璞的小说《红豆》的艺术追求[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作者:李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