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可持续性发展
2015-07-13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21000
王 艳 (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1000)
浅谈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可持续性发展
王 艳 (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1000)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流传于辽西医巫闾山满族地区,以医巫闾山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纸艺术生成形态,记载了大量红山文化年代久远的萨满信仰符号。2010年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萨满文化内涵与国内其它剪纸捆绑申报,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锦州市严格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医巫闾山满族剪纸”项目数字化管理工作。2013年作为国家文化部首批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录入数据条目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为以后的编撰工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锦州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便已经开始了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将近三十年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工作。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我们根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分布状况和存续现状,制定收录采集计划,先后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医巫闾山地区,走遍辽西地区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相关的山林村庄,行程万余公里,对“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及该项目的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开展信息收录近百余次。采录民间剪纸艺人106位,并建立剪纸艺人信息档案,详实记录其基本情况、从艺经历、传承情况、技艺特点、代表作品、主要成就等信息。收集了大量的剪纸艺人的剪纸图片,成功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资源数据395G,图片1297幅。撰写文字资料110万字;收集剪纸精品3500余张,实物1473张(件),录入自然环境、民俗活动及文物古迹等相片150张。还聘请民俗专家、优秀的传承人对收录剪纸作品的文化内涵、技艺特点及其重要价值进行分析、解读、描述。
一、传统艺术是我们剪纸艺术创作的根基
剪纸是一门最具广泛性的存在于民间的草根艺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是“生产者的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虽只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但却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透过剪纸我们了解到的不单纯只是一个简单的纹样,可以说一辈人又一辈人传承下来的剪纸是一部无字史书,通过这些传统剪纸,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
“没有原创,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不能发展;可是没有真正地继承,就不能保护,也不可能有好的、真正的原创!”民俗专家王光老师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才能发展!这样的观点,在许多的剪纸艺术家身上也已经得到了验证。一个人的剪纸是和她的生活分不开的,她的人生经历、所见所闻及情感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我们来看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剪纸艺术家库淑兰的剪纸人生。
其实库淑兰的作品在表现技法和语言元素上是传统的,但不同颜色蜡光纸的运用和粘贴,使她的作品整体上已脱离传统的剪纸式样,成为带有明显个人风格的‘新图式’”这使我顿悟,库淑兰的剪纸并不是我一直认为的原生态剪纸,实际,库淑兰就是在熟练地掌握了原生态剪纸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绝对离不开传统艺术的滋养的!她的剪纸就是把传统的剪纸纹样融入了个人的理解,增加了色彩,经过粘贴、堆叠等工艺,自由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理想生活。我们知道纯剪刀表现出来的剪纸纹样多是小幅的,但聪明的库淑兰通过粘贴组合的手法让作品以小见大,并且通过大的色块衬色让作品主次分明,有虚有实。这种色彩堆叠手法创作灵感也是源于当地用碎布做补绣的传统工艺手法;有的却是传统的剪纸写意手法。通过库淑兰的剪纸艺术足以证明了传统艺术是我们剪纸艺术创作的根基。
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创作根植于地方文化,始终保留地方特色
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不适应我们生活的不是要抛弃它,而是要懂它、理解它、珍爱它,把它保留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一部分里,值得我们继承的我们要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了解到在满族剪纸里有很多神像、嬷嬷人、拉手人剪纸,有人说这些剪纸起源于巫术,和我们现代的生活已经完全脱节,我们还要不要去继承?
在做剪纸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医巫闾山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剪嬷嬷人和拉手人。询问年轻人对剪纸的记忆,大多数人小时候老人都给剪过拉手人。可见嬷嬷人剪纸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及生命力。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嬷嬷人剪纸也发生着变化,她的神职功能显然在一点点的淡化,演变成奶奶带着小孙子玩的一种游戏。谁又能说这些小孩子玩的媳妇人、嬷嬷人不是在呵护着我们生活的女神呢!而嬷嬷人剪纸中的巫术剪纸、替身剪纸已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规律,尽管在民间仍然存在,并不是我们要弘扬的,但它却是保留在医巫闾山剪纸中的一部分,对于剪纸的传承我们要辩证地区别对待。实际,在我们看到的那些老艺人在剪柳树妈妈的时候,恰恰是什么都没想,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祖祖辈辈口传心授地就传承了下来,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剪,是经过民俗学专家、社会学专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考察才破译出来的。现在新生代剪柳树妈妈,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赋予了她更多的情感、绿意、是心中的女神、是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觉得就是在柳树妈妈的呵护下,过着枝繁叶茂、繁荣昌盛的生活!如果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及阅历,对柳树妈妈有着各自的情感和认知,那么,我们就会剪出各式各样的柳树妈妈,这会成为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最有地域特点的剪纸纹样!她不会远离我们的生活,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珍宝!
三、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可持续性发展对策
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一定时代的社会特征必然要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发展也是必然的规律,只有在我们熟练地掌握了医巫闾山剪纸的传统语言之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才会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它有很多的内容和表现方法给了我们无限的创作空间。比如满族剪纸里的熏黑工艺、堆色工艺、火烧工艺,满族剪纸里的非纸材剪纸,实际这都给我们剪纸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要勇于大胆地去尝试,不断地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努力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对接点,将传统与现代有利地结合,只有让剪纸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才能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不要单纯地迎合别人喜好去创作,只要勇于表现内心最愉悦、最喜欢的东西,才能表现一个艺术家本身的纯真和生动。目前,全国的剪纸创作风格趋向一刀切,剪纸的地方特色逐渐减退,这是急待扭转的一种现象,只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剪纸才会有生命力,就像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一样!
为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李慧莲.《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经济师,2011(07).
王艳(1968.5— ),女,汉族,吉林通化人,大学本科,馆员,现为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