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审美观念对中国画赋色之影响

2015-07-13谭耀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10013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用色崇尚五色

谭耀林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210013)

浅析审美观念对中国画赋色之影响

谭耀林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210013)

在艺术作品的表现中,人们对于美的视觉感受往往包括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而中国画作品在表现物体对象的色彩时却与西方科学的色彩呈现相反:它不追求客观色彩的真实表现,而是以主观的思想或情感进行指导创作。本文通过对不同审美观念下中国画色彩运用的分析,试图探索色彩观对中国画用色之影响。

中国画;色彩;影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根深蒂固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儒、道、释等思想都从不同的层面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不同的传统思想引领下,我们对于外物世界的感知方式也固然不同,从而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表达中,也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表达方式。而当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西方严谨而科学的色彩知识,也对中国画中色彩的表现有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中国画中赋色的问题,笔者仍立足于我国传统思想,在文中主要讨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统五色系为代表的色彩观,来阐发中国画中的五行色彩的表达;二是讨论以古代统治阶级审美为前提,从而形成的功利性色彩的表现;三是讨论了追求精神宁静、淡泊为核心而产生的水墨赋色之表现。无论是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亦或是西方科学色彩观,都对中国画在不同时期的赋色问题有所推进。因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画艺术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是有利于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对于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一、阴阳“五行”色彩观之表现

由中国五行所衍生的五色体系是以赤、黄、青三色为基点外加黑白两色,而后进行色彩衍变得出的配色规律。在讨论五色体系形成的过程之前,我们必须先探讨五行观的问题。五行的起源说法有很多,我们学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则是五材说,即认为世界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而组成。由五种物质所对应产生的白、青、黑、赤、黄五种色彩被称为五色体系。战国时期的阴阳学家邹衍通过观察四季变化的规律,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对五色的衍生相继而产生五间色,形成了色彩持续相间的色彩体系。他认为世间万物皆不离五色:“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按照邹衍的说法,各个朝代通过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不同时期对色彩的崇拜,如黄帝时期崇尚黄色,夏朝崇尚青色,商朝崇尚白色,周朝崇尚红色,秦朝崇尚黑色,到了汉朝又回归到崇尚黄色,此而五色进行了周而复始的转变。

此外五色审美还具象征意义,如“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的审美观念,认为不同的色彩有其特定内容的表达,以显示不同涵义。在创作中,创作者运用其象征意义的同时,要加以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进行配色,才能取得画面内容的和谐。以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T形帛画为例,画面中“火(烛龙)克金(吊钟),金克木(木神句龙),木克土(大地),土克水(大鱼)”;又如画中的太阳用赤色,太阳中的乌金则采用黑,形成水克火,月亮用白色而月亮上的蟾蜍用青色,形成金克木,色彩通过不同的象征意义在相生相克原理中达到平衡。

二、统治意图的强权色彩

色彩除了它自身的审美规律之外,常常会被当作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其思想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一种功利性的审美形式。

儒家推崇以仁治国的思想,以礼来对仁治进行规范,如孔子“绘事后素”观点的提出可证明其对于礼教的重视和推从,故而崇尚五正色,提出“恶紫之夺朱也”“君子不以绀緅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的思想,即为其遵守礼法、而做到正仁的体现。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颜色的不纯粹或间色,都会都视为不仁。用礼法对于色彩进行约束,强调色彩的运用要符合礼教规范,因此在对建筑,最高统治者是规定使用红色和黄色的,而王公大臣则相应使用青,绿,蓝色,平民百姓则只能使用黑白灰色,对于服饰、衣着正色而下裳为间色等一系列规定都有着色彩上严格的等级要求。因此,这一时期虽流行正色,但因严格的等级观念而限制了人们对色彩的自由运用,艺术作品用色多以黑红色为主,如秦汉时期的古代建筑、服饰及工艺美术作品多以红黑为其主,在出土的汉代壁画《车马出行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儒家典型的色彩观。

在新中国六、七十年代的艺术作品中也很明显的这一类因素的影响,因艺术作品要为政治服务,要突出革命精神,以及乐观积极的党政,作品需要更多的感染力才能打动民众,所以形成了表现正面人物,歌颂英雄之时多以红、光、亮为主要基调,而在表现反面人物则多以,灰暗,清冷的色调进行对比,从达到对人物角色上审美的和谐。

三、“水墨为上”之色彩表达

道家崇尚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和谐之美,反对儒家以礼治国的有为手段,从而在审美上形成了与儒家相反的观点,即反对五色,如 “五色令人目盲”、“朴素而天下未能与之争之美”等理论的提出,讲究一切自然和谐,而无需雕琢,提出见素抱朴的用色思想,与古代对于单色审美的观念形成了一致。道家崇尚黑色,又主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为黑色,认为阴阳黑白变化才使得万物生生不息。这对于古代文人画思想中的用色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使士人多以隐逸山野,回归农田为乐,并抱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出世态度。这种思想对于后来文人士夫影响颇深,而由唐后期兴起的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上”的用色也许受到其老庄与玄学的影响。这类作品追求画面清雅虚空的意境,多以简淡的墨色为主,在画面阴阳黑白中寻求意境之空远的色彩和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等理论的提出,是提倡艺术家单纯地运用水墨来抒发情思与感受,以求达到一种诗意境界。我们可以发现,从唐代的水墨滥觞到明清山水对于运墨用笔之精妙追求,已经将朴素的黑白色彩的运用臻于成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用色的表现对于画中意境的营造、画家内心情思的抒发都做到了充分的显现。

综上所述,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在不同的思想下显示出了其丰富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各个时期绘画中纷呈的色彩面貌。当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画中色彩的表现已经早已不限于此了。随着对西方绘画的深入认识,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西方提倡以客观科学的方式观察世界。如印象派对自然光色的微妙追求,又如在二十世纪出现的表现主义绘画,对于色彩的抽象表达形成了冷暖对比,间色对比等色调的运用。这些对于今天的中国画之用色都是有所启发的。因此,无论中西不同色彩观下的用色表现,在艺术创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传统的用色表现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而借鉴西方的色彩运用也会使中国画创作能够有所创新,这也正如清代方薰所言“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好的东西都可以给我们借鉴使用。若想要随心所欲的去驾驭和表现它,其有云“‘凡设色须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悉不能’,只有熟练表现的手段,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它,传达自己的思想,创作出意味隽永的画作。”

[1]尚可.艺术与思想·绘画里、法漫议[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朱烨文.浅谈中国画色彩与西画色彩表现中潜在的运用规律[D].厦门大学.

[3]王红果.中国画色彩探析[D].中央美术学院.

[4]饶丽丽.传统中国画色彩的当代审美[D].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5]刑文.汉代帛画:结构、象征、宇宙观[J].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用色崇尚五色
五色之光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秦朝
———崇尚“大”的短暂朝代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崇尚奋斗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墨点无多泪点多”
平面设计中用色要素探究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