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吉传承民俗文化在发挥农村文化上的新举措
2015-07-13黄卫琴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浙江安吉313300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浙江安吉 313300)
浅谈安吉传承民俗文化在发挥农村文化上的新举措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化馆浙江安吉 313300)
安吉大力气抢救和保护那些近现代民俗文化或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文化,在传承与开发利用中,民俗文化、民俗节日、地域特色文化成了当地发展文化的重头戏。传承民俗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发展。
传承民俗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安吉地处浙江西北部,临近杭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被誉为“都市后花园”,在生态环境方面,享有“中国宜居城市”美誉,以“中国竹乡”和“白茶之乡”享誉国内,在文化资源方面,既保留古墓葬、古军事历史遗迹,也有诸如山民文化、孝文化、书画文化等本地文化资源,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7个、市级32个、县级100多个。同时,安吉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除此之外,安吉还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发源于天目山北麓的西苕溪,是著名“竹乡”和“白茶之乡”,这些资源为安吉农村非遗展示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俗文化“修复”向“升级”的转化
民俗礼仪的再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民俗特色仪式文化表演是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特色仪式文化表演是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仪式展演它有敬畏感、神秘感、庄重感、养成习惯的虔诚。但必须吸取精华,规范礼仪,如国庆节、六一节、重阳节、春节祈福,通过开展民俗节日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境界。
1.创新模式、与社会核心内容同存并进。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挖掘为乡土的内容、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在安吉美丽乡村旅旅中,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如今,在安吉现代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民俗文化其生存土壤,仪式化的场景又开始开始新的探索。从习俗信仰、人生礼仪、民间口头创作、歌谣、谚语、俗语、神话传说之类,代代相传所形成的“集体记忆”在原来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及“升级”,并且与社会核心内容相结合。
2.打造“一地一节”民俗展演品牌。安吉是个移民大县,多种移民文化的传承和融入,使安吉各地的乡土文化,民间习俗呈多样化态势。近年来,为配合县里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决策,实施“一地一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非遗展示工程。各乡镇、村在美化、优化、绿化新农村各项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非常注重挖掘当地人文资源。积极开展以非遗展示为主题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溪龙乡的“白茶节”,章村镇的“九月九畲族丰收节”,昆铜乡的“龙舞文化节”,上墅乡的“手工造纸文化节”,鄣吴镇的“昌硕文化艺术节”,天荒坪的“影视文化艺术节”、孝丰镇的“孝文化艺术节”、报福镇的“畲乡风情节”等。各个节庆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挖掘当的民俗文化,更提高了美丽乡村的对外知名度。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地蓬勃发展。
3.精心设计,文明礼仪传习活动。与时代同行,传统的礼仪得到弘扬。藏在安吉县深山中的磻溪村,这个因水而得名的村庄,每年农历7月15日村里举办平安灯会从不敢向外宣传。据悉,磻溪村的平安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解放前,当地村民经常在节日里组织汇演,祈福一方平安、五谷丰登,乡民万事如意。花灯都做成瓶状,意寓平安,12盏为一组,代表一年有12个月,表演时可以是24盏、36盏,甚至更多。村民则手持“风调雨顺”“平安顺利”“五谷丰登”等三角旗帜跟随其后,走村串巷表演祈福。又融入了现代的生活情趣。洒平安水、唱平安歌、吃平安果、舞平安灯、插平安旗、放飘流灯,则祈祝社会和顺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谐幸福。民间文艺表演内容丰富耀眼,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显然,传统节日传承中“政府办节”与“群众过节”同样可以有着完美的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的展演,同样,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融入多元素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民俗文化“弘扬”向“传承”的转化
1.展示模式以“点”向“群”的转化。将农村非遗展示馆由“点”转化为“群”的概念,采取中心馆——卫星馆的辐射模式,中心馆既具有信息资料中心的功能,也为各专题馆提供了窗口功能,在中心馆的辐射作用下,各专题馆将静态展示与景观、生态、自然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农村非遗展示馆展示效果,这种展示模式,充分调动了观众对专题馆的兴趣,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别样游览模式。也点带“群”的结构模式,在“农村非遗展示馆”意义上具有极高的示范性,安吉农村非遗展示馆馆群的这一做法,有待在管理和运营模式上的借鉴学习。
2.展示内容从“静”向“动”的转化。各专题馆、村落文化展示馆强调“体验”功能,将传统的节庆融入农村非遗展示馆展示内容,将社会生活以“农村非遗展示馆”的方式保留、流传下来,这是农村非遗展示馆的又一创新。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一个村落有保留有特色的传统技艺或生产生活方式,与专题展示馆相结合,开辟了体验空间,吸引观众、游客亲身参与,强调对“活态”文化的保存,以“体验”“互动”形式,将传统、古老的民俗生活生产方式,用“农村非遗展示馆”模式保留和展示出来,不失为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最佳思路,同时也为民俗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方式。
3.运营模式:展示向生产转化。通过这种“展示——生产——产业”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村民自主能动性,使村民感到自己是文化展示馆的主人,展示推动产业进步,反之增加村民建设农村地域文化展示馆的热情,实现了运营模式的良性循环。农村非遗展示馆作为一种文化工具、社会工具,发挥了“保护独特文化、保持生态平衡、提升尊重民俗文化的自觉、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
安吉县结合县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保护实际,立足于一条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互利共赢的路子,规划先行、制度保障,具有1800多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安吉必将迎来新的文化春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成为另一种独特美妙的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