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论“榜样的力量”

2015-07-13张雅娟

新闻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苏维埃列宁共产主义

张雅娟

1918年3月至1921年初,列宁在苏维埃俄国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公社制度。他在要求“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工具”时,提出了“榜样的力量”和“黑榜”这两种宣传方式。

“榜样的力量”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空想共产主义者企图通过共产主义实验的榜样示范作用来实现其共产主义。列宁1918年三四月间为实施共产主义劳动公社制度,写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文稿,草拟了六个写作大纲,其中五个均把“榜样的力量”它作为一个准备论述的基本概念。

列宁从不同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榜样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个别榜样的意义,比如说,某个生产合作社的榜样的意义,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小资产阶级幻想家,才会梦想用慈善机关示范的影响来‘纠正资本主义。”但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完成,榜样的力量才真正能发挥其作用。“在政权转到无产阶级手里以后,在剥夺了剥夺者以后,情况就根本改变了,而且,如一些最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多次指出过的那样,榜样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现自己的广大影响。”在列宁看来,财产的非私有化是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的基础,因为“现在,土地不再是私有财产,工厂也几乎不再是私有财产,而且无疑在最近的将来就会不再是私有财产(苏维埃政权在目前情况下要实行相应的法令是毫不困难的),在这个时候,劳动公社的榜样作用就有了很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比任何其他办法都更好地解决组织任务。”

就报刊应起到的发挥“榜样的力量”方面的作用,列宁指出:“报刊应当成为我们加强劳动者的自觉纪律、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它应当揭露每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无情地抨击这些缺点,公开揭露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弊病,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让我们把报刊上那些报道所谓日常新闻的材料减少到1/10(如能减少到1/100更好),而让那些向全体居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万几百万份吧!”

列宁所说的“榜样的力量”的实施条件是带有强制性质的,他为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设计的六项经济改革措施中(例如强迫全体居民参加消费生产公社,废除商品交换,实际上废除货币,全部生产和分配普遍实行计算和监督,一切记人劳动消费手册,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向公共伙食过渡等等),几乎多是强制推行的。因为他认为,榜样的力量与强制推行紧密关联:“这样我们就能够而且一定会使榜样的力量在新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其次是强制推行的劳动组织的范例。”其原因在于:“榜样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能显示出来,而在废除了土地和工厂的私有制的社会里会起巨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在这里人们将会仿效好的榜样,而且因为组织生产的好的榜样必然会使那些采用好的组织方法的人减轻劳动并增加他们的消费额。”

1918年9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对报纸如何正面发挥“榜样的力量”的作用做了具体的阐述。他要求“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

1921年,苏俄的经济政策从“战时共产主义”调整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关于榜样的观点,逐渐转化为通过报刊介绍典型实例来指导工作。他说:“多用行动少用言语来进行宣传。要知道,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1921年5月,他指出:“我们真正缺少的东西,就是不善于广泛地利用卓越的范例(这种范例在我国并不多),使它们成为大家必须学习的榜样。在我们的机关报上还没有提出过具有实际经验的真正的模范地方机关。”1921年9月,他又要求《经济生活报》编辑部“表彰有成绩的或者至少是处在领先地位的企业”。1922年,列宁最后一次谈及报刊的工作时,再次提到榜样的作用。他说:“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现稍微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员,把他树为榜样。”

从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开始到1922年,列宁一直在强调“榜样”的作用和力量。在列宁看来,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一种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作用。列宁是第一个从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角度,阐述榜样力量的政治家。他前期关于榜样的论述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强制性”地推广榜样,显然无法获得成功;他后期关于榜样的报道的论述,适度降低对榜样的要求,强调这些榜样“表现稍微突出”或者“处于领先地位”就可以了,注重报道内容的亲近性,强调榜样的可学和易学。

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要发挥“榜样的力量”的宣传观点,起到了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并不大。我国历史上曾经的典型报道,具体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苏俄初期的情形有着明显的不同。

猜你喜欢

苏维埃列宁共产主义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拉美有多少“列宁”?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