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众浅认知下热点新闻骤冷及烂尾的媒体责任

2015-07-13郝雨王雅婧

新闻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途径

郝雨 王雅婧

摘要 当今时代,公众往往对于新闻事件停留或满足于浮躁、浅薄的认知层面,一些原本应该进入更深层次认识和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经常被迅速遗忘甚至不了了之,造成许多群体围观而只是热闹一时的烂尾新闻。媒体应当承担起提升受众的思考深度、净化舆论空间的职责。本文提出培育受众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意识、媒体自身以专业态度促进深层次的传播致效、大力发扬人文精神而在人文关怀的高度升华报道意义、平衡文本的专业性与大众性色彩等几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浅认知;舆论热点;骤热骤冷;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郝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6;王雅婧,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36

在新媒体发展势如破竹的浪潮下,受众视界面临着全方位多维度信息的不间断刷新。同时信息爆炸必将伴随着内容的良莠不齐,并且诸多事件由于本身的复杂性令人难以轻易辨识和判断,受众往往倾向于根据获知的单一事实甚至伪事实形成自我认知,并参与到网络议论的浩瀚大军中。舆论热点由受众主体的广泛评议聚合而成,最终也在受众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悄然消逝,淡漠在公众视野中。本文将通过呈现并分析受众浅层认知的现状及在其作用下舆论热点淡化的过程,探索媒体在积极引导受众强化新闻关注深度和广度、提升新闻认知水平方面的责任及实现路径。

一、复杂事件下的受众浅认知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出高速更新、拥堵视听且良莠不齐的特点,受众在及时收受新闻及各领域信息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在自媒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全面的信息覆盖下,高效便捷的传播已然实现。然而,值得考量的是,在信息接收日益便捷高效的今天,受众的信息分析和解读能力是否得到同步提升?根据诸多热点新闻的舆情呈现状况可知,事件往往在事发之初博得受众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事态的进展,舆论热点的冷却并不以问题的有力处理为标志。事件伊始,受众往往被其内容中突出的新闻价值成分所吸引,并针对最初新闻中尚不全面,甚至只针对某一立场的单一信息,在网络上集中展开热议,其中往往不乏非理性的、较为极端的批评指责甚至聚众讨伐之声。而当事件得到更加全面细化的挖掘和呈现后,由于受众往往缺乏对事件持续关注和从更深层次了解认知的意识,加之又会有新的事件发生,很快将之前的事件所覆盖和淹没,于是,曾经激化的群情舆论就只能在更为新鲜的信息传递和噪声包围中迅速冷却。而受众作为媒体信息发布的源动力,其注意力在事实尚未解决的状况下便骤然减弱,而且不断在新的事件之间跳跃、游离和转移,必然经常带来某些重要新闻事件在公共视野中的渐次退却。因此,当下受众对于新闻热点事件浅层认知的状况作为新闻功能得不到真正发挥和实现的重要原因,亟待关注与解决。

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及信息通道的把关人,首先具有选择性传递信息的主动权,一则新闻事件的发生经由媒体发布后,受众方可接收,进而评论并形成意见的分流。从这一传统意义上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决定了受众看到什么。但同时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消费者决定着媒体的生存与否,媒体在趋利避害,生存至上的生态环境下也会趋于根据对受众的分析把控迎合其需求,即使这一需求在理性和专业思维的检阅下并无益处。因此,目前舆论场中受众表达意见的浮躁、片面、偏激直接导致了媒体对其消极态度的迎合,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信息发布与受众接收之间呈现出比较严重的恶性循环的格局。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总是会倾向于经过自我筛选、过滤,保留与原有价值观契合的内容,将有悖于原认知的信息剔除,即受众接受信息的结果,也就是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博弈的结果。由于互联网思维下受众往往已形成对自我认知的审视检验通道的认可,因此倾向于过分自信,甚至持有顽固观点,其态度、认知与行为不会轻易被媒体信息改变。公民意识中强调公民个人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而在目前中国的社情关系中,许多公民往往拘泥于自我的小范围生活领域中,而尚未到达公民意识所指向的视域。在诸多引起热议的舆论热点事件中,受众更多着眼的常常是事件的媒体呈现中所传递的违法和失德的层面,且往往会根据新闻报道初始阶段中尚不完备的材料得出一些片面的。偏向于一方的评论。但随着更为客观,全面,可综合衡量的关于此事件的信息发布后,受众的视角或已转移到其他事件中,尤在信息更新速度飞快,信息碎片化的当下环境,受众很难将视域或关注点相对具有粘性地专注或固定在某一事件上。而在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中,除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本身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受众缺乏理性深层地应对处理和分析消化新闻信息的能力,并且公民人文意识淡薄。值得提出的是,热议背后的发声者并非都秉持着寻求新闻意义与价值、期待事件得以从根本上尤其是在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加以处理和解决的态度,更多的往往是出于满足自我表达欲,实现自我的道德认可,避免与社群话题脱节的立场。

二、由具体案例看舆情进展中受众浅认知表现

2014年8月12日,华声在线一篇题为《湖南一产妇死在手术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的报道首先在网上发布。该报道一出,随后被多个门户网站转发并在微博上引起众多媒体快速发布,各类关于此事件的报道标题中皆凸显了“产妇惨死”“护士医生消失”“死者赤身裸体”“满口鲜血眼含泪水”等敏感字眼,并且报道内容附加了孕妇死去的细节描绘和相关图片,从而致使事件被媒体曝光伊始就快速吸引了受众眼球。特别在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舆论场迅速聚集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医院“草菅人命”的评论内容。

8月14日,舆论转向,媒体声音趋于多元化,并对之前的新闻报道进行反思。更多事实逐一得到披露。媒体的报道中,有对产妇抢救流程中医患双方表现的说明,并多篇普及了“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高致命性,从而解释了当时抢救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时的网络舆论方才趋于分化并渐归理智。同时这一时期该事件的舆论关注度已呈现逐步下滑之势。

该案例的进展流程中更多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大逆转的现象。事件发生之初媒体报道着力于渲染紧张的氛围,通过死者痛苦的遭遇和医护人员消失双方状态的强烈反差,强化事件的严重性甚至非人性化的层面,试图挑战受众敏感的神经和容忍底线,以博得广泛关注。如今新媒体时代,媒体在信息发布速度和信息关注度上面临更大竞争压力,但无论是马航失联事件中媒体的不严谨不专业,屡次纠正失实信息的表现,还是此案例中媒体以标题夺目,事后更新事实的现象,都体现了整个媒体行业风气日下,媒介素养低下的状况。在危机事件中媒体未以化解危机为己任,却通过刺激性字眼激化矛盾,浊化舆论空间,这是使得受众陷入浅层认知,浮躁表达的重要导火索。然而,面对媒体信息发布时的严重渲染倾向,造成受众采取的态度并非冷静地分析,并试图寻找更多关于此事件的信息以形成更公正的认识,而是顺应了媒体博取关注的意图。

中国大多数网民还处于初具话语表达权的新鲜感中,他们往往针对新闻事件,舆论热点各抒己见,讨论辩驳于网络公共平台。在媒体对该事件信息发布的起初,舆论形成声讨院方的一边倒现象,在微博舆论场上,各类对医院方指责攻击甚至谩骂的言论铺天盖地,但随着事件发展流程更加细化的报道陆续发布,又出现大量谴责孕妇婆婆迂腐无知,拖延抢救时机的言辞,一时间话题甚至被引入婆媳关系的探讨之中。这证明了当下受众的发言很大程度上由主流媒体、网络舆论领袖牵着鼻子走,整个事件的完整性,多层面性以及复杂程度往往得不到受众的关注,他们更倾向于从了解到的事件某一维度出发,得出对事件整体性的评价,受众解读信息,文本分析和思考的能力远远跟不上信息更新的节奏。

在最终该案例以高危鲜见病症“羊水栓塞”作为媒体定调时,舆论已然冷却。媒体在人文社情关怀和媒介责任意识上都有待反思和提升。事件发生三天后才得到报道,且内容偏激,标题富含判断色彩的不中立报道,并且在事件逐步淡化,直至渐次消逝在公众视野时,也鲜有对整个事件进行理智思考,深度评论。而受众在满足表达欲,泄愤欲之后,并未对该事件进行持久关注,乃至追根溯源;尤其不无悲观的是,当下舆论热潮的聚合往往源于受众对吐槽、泄愤、谩骂攻击等话语权的欲望,却并非为了推动事件更为合理和有效地得以处理解决,从而使得个人以及某些对象群体的权利得以申诉和维护的公民人权的实现。这是整个舆论发生发展过程中媒体懈怠责任,放低职业道德,并且受众方面媒介素养不足,所共同导致的恶性结果,倘若媒体方不首先担任起舆论引导,议程设置中的先行责任,媒体的唯利是图和受众的肤浅认知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三、舆论场现状之背景因素探究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快速变迁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社会张力的表面化、人们需求满足的相对滞后、个人现代化提升的失败、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等都成为社会风气浮躁,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降低的重要原因。面对各类社会事件中不公正抑或冲突的现象,往往引起受众群起而攻之,矛头指向强势群体的极端盲从行为。形成这样的群情极化的舆论环境的重要原因,大致可做如下分析。

首先,在当下自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存的环境下,信息发布的低门槛,易操作使得主流媒体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传媒为追求经济利益,因而抢占报道先机,赢得广泛关注本无可厚非,这乃是生存、运作的需求。然而,一旦把对金钱的觊觎作为唯一的动力时,必将使其媒介公信力遭到致命的打击。特别是在各类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媒体往往做到了高频更新信息,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欲,却忽视了信息的选择和把关,大量偏激,单一,指向性强的报道内容,往往对公众造成失当的引导。

其次,微博等网络公共平台的强势发展,为热衷于参与讨论并共享于信息平台的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受众的评论是以表达自我为目的,还是以促进问题的最终处理和解决为目的。从舆情现状出发,更多非理性、片面化、表层化的言论内容显示了受众沉醉于话语权的满足,而并不具备持续关注某一事态发展,监督事件进程的习惯甚至意识。并且尤以医患关系、官民关系、权钱沟通等敏感话题为重,受众已形成较为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标签意识,条件反射式的得出同于往常的结论,并沉浸在对自我判断的虚幻满足之中。

第三,正是媒介素养普遍偏低的现状下,受众不具备主动搜寻全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便媒介给予完整的呈现,也往往难以被受众深入接收和消化,受众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远远不足,同时也不具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因此,在湘潭产妇一事中,受众倾向于被媒体发布的信息所左右,舆论中意见不稳定、立场不坚定的内容占据多数。

此外,在新媒体日新月异与技术层出不穷地更迭的今天,我们似乎获取信息的途径得到大大拓宽,但同时信息的高速传播,透明度大大降低的现状,也使得公民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事件当事人的隐私维护意识较高,因此很多新闻素材的获取也会遭遇很多棘手的问题。加上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实现对一个事件完整的信息覆盖和解读常常非常困难。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获知的仅是媒体能力发挥下相对全面的内容。在信息相对模糊不一,捕捉较为困难的前提下,便提高了各种谣言产生的可能性,主观猜测臆断或以讹传讹,都使得舆论场的环境更加浑浊不堪,信息分辨成本更高,挖掘真实信息的难度更大。

四、改善舆情发展过程中受众认知力的媒体责任

受众认知能力的肤浅加之媒体责任意识的淡薄共同浊化了舆论环境的生成、发酵及消解的环境。而今置于自媒体日益昌盛的环境中,广袤杂乱的信息空间里更需要注入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引领受众逐步培育和构建新闻意识,这一责任对于专业媒体而言不可推诿。

(一)逐步培育受众对热点新闻的追踪意识

新闻从业者由于接受到专业的系统教育、职业训练以及实务锻炼,因此对于一般新闻事件比较具有洞察事实真相的眼光和平衡多方观点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受众作为业外人士则只是仅仅抱有满足自身兴趣和利益需求的初衷去关注新闻事件,而并非从新闻的整体价值及社会功能的视角去密切关注整个事件流程,一般而言,受众更不容易对于新闻的深度问题和效应加以持久关注。因此新闻专业人员作为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渠道中独立的主动者和舆论导向的引领者,应该建立起自觉引导受众突破浅关注的层面,尽量达到深入解析新闻事件的意识,从而积极培育广大受众和用户群体逐步构建个人的新闻眼光,真正参与到整个事件的报道流程中,从时间的广度和空间的深度上开发受众的新闻思维能力,在持续关注与深入挖掘这两个方面都呼应新闻从业人员的报道成果,使得全方位的连续报道与受众的实际接收对应起来,并真正使得受众能够逐步形成自觉跟踪事件发展,深入追寻事实真相和精神内涵的媒介素养。当然,这样的过程一定是相当漫长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努力做到化浅为深,化少为多,在积极改变受众浅层关注这一现状的进程中,实现最高的目标。

(二)主流媒体以专业态度促进传播深度致效

自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刊的时期以来,报纸和媒介单位作为市场竞争中的基本成员就必然受制于经济利益的捆绑,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嘹望者必须承担起职业责任,否则,新闻一味追求市场效应就必然成为经济效益的奴隶。在湖南湘潭孕妇事件中,多家媒体争相转载的含刺激性字眼的新闻标题是引起初期舆情高潮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导致了舆情一边倒的现象。新闻事件的骤热背后聚合的是受众浅层关注下形成的偏激意见,广泛激起的民愤不仅阻碍了受众全面看待整个新闻事件,也已远远背离了新闻报道及新闻行业的初衷,新闻事件的文本所阐述的悲剧的发生在引起怨愤与批判后,理应澄清的事实与揭示的共识却未被受众有效接收。作为新闻媒体,在开启民智、唤起公理方面应该持久不断地作出实际努力,将文字的力量渗入受众的认知和灵魂。以刺激眼球的信息点煽动公众不满情绪、集合群体消极意志的媒体作为,是严重有悖于新闻人的责任和操守的。因此,新闻信息的发布必须经过严格的事实核实,对于热点事件的报道应该坚守客观的立场,站在传递公理的高度,绝对负责地对待每一次报道,秉持传递真知的态度满足受众需求,重塑与维持媒体的公信力,达成及凝聚传播媒体与受众互动的良性循环。

(三)以人文关怀升华报道意义

必须指出的是,媒体报道不应满足于针对单一新闻议题的整个报道流程的完成,不应该只是满足于事件的表面和表层呈现。而应拓深视角,针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发生,思考其背后折射的社会伦理以及整体上的文化精神方面的缺失,并致力于改良新闻事件所涉及领域的整个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归根到底,新闻不只是事学,新闻也是人学,是关心人,关心人的权利、人的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以人为本之学。在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伤害性事件中,无论是重庆马戏团老虎咬死幼女事件,河北农民自锯病腿事件,还是湘潭孕妇裸死手术台事件,人文精神的丧失和最基本社情关怀的缺乏,才是最根本和最深层次的原因。所以,对于这些事件的报道,应该深入追究本质原因,引导受众从根本上理解问题的根源,而不能简单化地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只是停留在事件本身的个别解决和表面完成上,就难以彻底根除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而由于我们的新闻表面化,致使惨重至此的事件在公众流于表层的议论声乃至宣泄声中骤然逝去,这需要整个受众群体和媒体的集体反思。媒体的报道更应起到的是唤醒公众良知,促使社会机构问责的功能,更应从事件背后,事件的根本去挖掘它的发生原因,不仅需要扭转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对于责任相互推诿的局面,而且更应该以铿锵有力的文字驱除道德冷漠,筑起善意的民意空间。还应强调的是,媒体报道文本中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务必摒弃惯有的宣传套路,着力于淡化宣传色彩,以看不见的宣传融入新闻报道之中,使得新闻传递的初衷以更便于接受的方式得到实现。

(四)平衡文本的专业性与大众性色彩

目前针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呈现出媒体信息更新较快并且报道丰富、数量求多的特点。然而,很多报道内容在海量信息的覆盖下,很难一件件准确传递到受众的视域并且被深层次地接纳吸收。首先,有些新闻内容蕴涵着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及思想性问题,必须通过有效解读才能理解真正内涵以及实现问题解决的真正渠道。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报道尽量说老百姓的话,深入浅出地揭示真相,分析本质。其次,是那些高端学科领域内专业性强的信息,适用于精英层面的信息等。而这些报道内容的发布与受众既有的知识储备层次高低不一,也会造成受众无法理解或一知半解的局面,这也是许多凝聚专业信息的高质量报道文章无法与受众对接的原因。因此作为信息发布者,媒体应该以受众一方的信息接受能力和容纳范围为参考和尺度,据此进行对应性的编码和整合,在专业的内容中渗入大众性的语言符码,以简明的形式解释和传递复杂的逻辑。尤其是对于新闻事件末端处理方式的报道及本质层面的唤醒和揭示,更应该加强与受众接纳度的关联,使新闻发生及被报道的意义真正为受众有效接收。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提高初一学生有理数运算能力的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树的谱矩研究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