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2015-07-12马淑英河北省盐山县韩集中学061300

学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徐志摩林徽因

马淑英(河北省盐山县韩集中学061300)

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马淑英(河北省盐山县韩集中学061300)

本文解读了《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诗歌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突出感知作品内涵的意义,提出了诗歌以情感人的可贵之处,最后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创作终篇。

初中语文现代诗创作背景诗歌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选出自《猛虎集》。这篇诗歌具有轻柔明丽的特点。它的是音节和谐,意境优美,音节响亮,意境深远,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是徐志摩的力作,其构思之严谨,表达之精纯,描述之细微,堪称绝响。抒情是诗歌的生命,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首先要捕捉诗歌的意象,诠释其创作背景,与诗人共鸣,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依依、凄婉哀愁与洒脱豪放之情。

二、解读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对文学有与生俱来的酷爱。艺术是相通的,他们从优美简洁、华丽婉约、形式独特的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也从无数直率奔放、锦绣流畅的流行歌曲中感受过歌词的意蕴,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与鉴赏的基础。不过,学习《再别康桥》仍有两个难点,首先是对意象的朦胧认知,其次是徐志摩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再别康桥》描摹如画,字里行间爱恋重重,憧憬种种,离愁片片,千愁万绪,笔莫能罄,不尽之意,尽在言外。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读是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探究。学生可深情吟哦,熟悉文本,或一人阅读,众人击节应和,或个性阅读,融入共鸣。大家一起读诗作、谈感受、说体会,把诗句来回揣摩,对意象反复理解,绝不能限于外在的初步认识,要深入作者内心,读出感觉,品出味道,直至诵之心动,怡悦心怀,读之再三,味之无极,齿颊留香,直至意蕴悠然,犹如己出,读至文字中诗人形状举止依稀若在眼前,学生宛然如临其境。如此,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最后成为终结性认识。当然,不能就此罢休。教师还应介绍诗人创作特点、写诗背景,或与其他作品交相对照,促进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作品内涵

1.为诗作配乐。选曲配乐朗读,什么歌曲合适呢?最后大家一致选舒曼的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曲》惆怅满怀,描写逼真,简洁生动,抒情浓厚,轻盈缥渺,似泣似诉,如梦如幻,让人遐想无限不能自已,倾听着柔美舒缓的音乐,读着轻盈柔和的《再别康桥》,珠联璧合,桴鼓相应,别有意境,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感知。

2.什么样的歌手演唱才能使诗歌更为动人。说起唱歌,学生顿时群情踊跃。最后,大家一致赞同关喆式的演唱。关喆一贯是自弹自唱,发挥得出神入化无以复加,节奏快慢相宜,表情感人至深,歌唱浸人肺腑。立即有学生模仿,歌喉一啭,全场寂寂,与歌唱艺术结合,确实是震撼人心,尤其是歌曲的特点可以发挥极致:精粹处反复演唱,结尾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唱三叹,真挚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得学生对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同身受,沦肌浃髓。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能够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入的把握,学习的兴致再掀高潮。

(二)从意象中感受情感

旧地重游,缕缕情思化作凄美婉约的诗句,整首诗的情感充满了似水柔情,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似随手拈来,但“看似容易却艰辛”,其中有多少的依恋,有多少的难舍。学生认为作者究竟是和谁道别呢?只是向母校告别吗?那何必“轻手轻脚的,生怕惊醒梦中人一样”?他向喜欢的人道别?不敢惊扰意中人的美梦,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或者,作者是和“另一个我”道别,和“记忆中的我”,抑或“留在此地的我”。作者是和自己的心灵沟通,所以轻声细语,缱绻呢喃……字里行间,跳跃着诗人无限的激动,真想引吭高歌,一唱为快,但是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这说明诗人是独自回味了,而且情感极其厚重,只能是自己独享,只能是自我陶醉。诗人的情怀感染了夏虫,夏虫也为诗人而沉默了……

(三)了解诗作背景

徐志摩曾经在《猛虎集·序文》中做过详细的自我剖析: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再别康桥》问世,成为不朽的名作。此外,徐志摩曾经与20世纪中国公认的才女林徽因漫步于剑桥。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结为伉俪。得知心上人名花有主以后,徐志摩故地重游,千头万绪,百感交集,挥毫赋诗写下了这篇不朽的名作。了解了诗作背景,就能够“知文论事”,更准确、深入地把握这首瑰丽的诗篇。

五、结语:认真学习,进行诗歌创作

《再别康桥》感染了我们,大家反复阅读、男女同学交叉阅读,我们全部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大家都深受感动。我进一步引领学生学习徐志摩的创作手法,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题目可作《再别……》。我对学生阐述说,诗歌的创作是一种经验的表达,是真情感的流露。如果没有经验,缺乏情感,绝对写不出璀璨瑰丽、撼人魂魄的诗篇。写诗,不要违背诗道。思想丰富,情感高尚,境界高卓,别出心裁都属于诗道。很多人写诗,尽心雕琢,语甚工丽,唯内容空洞,吟花哦草,缺乏新意,这是古今诗界的大病。诗道重气节、灵魂,惟其如此,才能够写出千古的绝唱,不朽的诗篇。如果学生有惊人之作,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句子,我也一定给予奖励。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徐志摩林徽因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花牛歌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小评《徐志摩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