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新闻工作者要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15-07-12张淑东伏雪琨
张淑东 伏雪琨
伴随着新兴媒体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随之迅猛变革。短时间内,移动终端、数字报刊、微博、微信席卷而来。青年群体对这些新兴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这些新兴事物对青年人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样,青年新闻工作者面对日益繁复的舆论环境,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往往容易受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观念的影响,容易受利益的驱使和诱惑,缺乏甄辨力、观察力。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部分青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导向失误。因此,对青年新闻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一、提高政治素养
1957年6月,毛泽东在同胡乔木和即将接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谈话时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1959年6月,毛泽东对吴冷西谈话时,再次强调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就是“政治家办报”的由来。可是很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新闻工作就是一般信息传播的社会事务。一提到办报就认为那只是高层管理者的责任,与我们采编人员没有关系,看不到新闻工作包含政治,从而弱化了新闻宣传的意识形态功能,淡化了政治意识,忽视了自己的政治责任。这是对“政治家办报”理解上的偏颇。
“政治家办报”不仅仅是要求高层管理者具有政治家的头脑、认知、见地、策略,同时也要求所有的新闻工作者站在政治的高度,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模糊认识坚决不能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含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要能够认清本质,明辨是非,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交织。全球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碰撞不断加强,社会舆论也在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样性、复杂化等特征,导致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青年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短,这些思潮与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相互交织不断出现,很容易引起青年同志思想认知上的混乱。对此,青年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
二、加强理论学习
有些单位的年轻记者、编辑,对于理论性的学习一听就发憷,甚至对参加理论培训课互相推诿。部分年轻新闻工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并且对现实的业务工作没有任何指导帮助,主观地认为这些理论就是机械地重复和教条主义,对理论培训课所授内容产生厌烦情绪。其实,这才是理论功底不扎实的最明显表现。马克思主义创建时期,恩格斯就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论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以列宁等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讲求方式方法。让青年人愿意接受、乐于接受,首先要有亲和力,要能激发青年人对理论学习的热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理论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透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际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引导青年新闻工作者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实际业务的指导,从而不断升华他们对创新理论的思想感情。运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认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与新闻采编、新闻报道和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应用学,引导他们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当作成长需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其次要讲求灵活性,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理论通俗化。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通过“微信群聊”、“电子客户端推送”等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搭建“人人能参与、时时能学习”的互动平台,把抽象的道理变成朴实的话语,把学习的重点转变成大家关注的热点,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亲切感、亲和力,并采取雷打不动的措施,推动理论学习工作化、制度化、经常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体系,对于人类发现的一切优秀理论成果都采取欢迎态度。青年新闻工作者只有夯实理论基础,提升自身理论修养,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
三、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对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做面面俱到的回答,因此需要人们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在理论上作出总结,由此产生的科学成果最终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学上的应用亦是如此。真实生动的新闻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来源于日常生活。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在实践中总结宝贵创作财富,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青年新闻工作者大多专业精通,学历较高,可以说是大学里的精英、人才。但是他们往往缺乏深入基层的实践经历,很多年轻的
新闻工作者不愿意下基层、跑新闻,怕吃苦、怕受累,不去深入实地采访,而是热衷于从网上搜消息、拼稿件、凑字数,甚至道听途说“造”新闻。但是真实地、鲜活地新闻报道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才有现场的温度、思想的深度、传播的广度,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报道才能打动观众,引起群众的广泛共鸣。为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克服对下基层的畏难情绪,新闻单位的领导和资深新闻工作者可以定期带头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撰写稿件,给青年人做出表率和榜样。同时,应当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指定青年同志“一帮一”结对子,创造机会让他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定点帮扶,从而了解基层实际,促使鲜活素材不断涌现。还可以通过基层挂职等各种蹲点方式,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深入了解民情民意,使百姓想听、想说、想看的内容跃然于纸上。只有走出办公室、离开电脑屏幕、深入生产建设一线,青年新闻工作者才能亲身感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感受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准确地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智慧来丰富创作,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就是要深入群众、报道群众。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契合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新期待,新闻报道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新闻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实践活动,才能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有积极投身实践活动,才能写出更加接地气、更加贴群众、更加暖民心的新闻作品。青年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实践的艰苦磨砺中,感悟生活真谛、锤炼品质作风,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品格,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