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2015-07-12张明哲费淑波程丕显
张明哲 费淑波 王 松 程丕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有益于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校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文化以及教育领域等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使得高等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斗争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尖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高校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一、科学谋划: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要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对于高校形成意识形态工作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至关重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建设,严格确立意识形态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规范意识形态工作流程,重点做好理论学习、量化考核、奖惩、信息交流、阵地控制、督导审批等制度建设。各项制度的建立,要严格从高校实际出发,重点强调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各项制度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高校内部自我监督、自我培训、自我发展等环节,逐步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组织机制、保障机制、量化机制、长效机制等。建立健全以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组织机构,健全组织体制,主要负责同志应主动研究意识形态工作重大问题,亲自安排重点任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建设。高校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外出进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作为高校日常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出台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应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高校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防止具体政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内广泛开展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引导力,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应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师生最大限度地扩大认同,形成思想共识。
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高校领导干部要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发现问题。根据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领导班子成员增强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各种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和言论,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二、开拓创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高校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始终站在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时总结新经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创新,不断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加强理论创新。发挥专业团队、专业人才优势,打造创新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和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并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理论家、思想家。加强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及时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释疑解惑工作,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水平。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使之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既专注实干、独立思考,又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
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重视学生阶段性培养,注重对创新性学习、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阶段不可偏废。注重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并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加强教学创新。建设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科学制定培育方案,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解决程序、要点或结论,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完善学科架构中,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构建一门为主、各学科有机渗透的模式,将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灵魂之中。
高校应促进学科全面、统一、协调发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着力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实验室资源;加强实验室教学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专职实验教学队伍的规模和岗位,探索建立协调创新机制,加快建设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学科阵地、学术平台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创新,从管理上实现协同创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进行跟踪研究的常态,搭建多样化教学研讨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深度研讨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强化指导评价机制。加强科学评价管理,把握规律,明确重点,增强针对性。转变单一的评价模式,加大教学过程创新精神培育的评价权重,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体现,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评价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质量评估。
加强观念创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高校党建工作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善于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一系列价值观念和规范的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切实加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高校应当认真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华文明,放眼世界,在大学生中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