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2015-07-12张喜玲

2015年3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技区域

张喜玲

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张喜玲

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在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科技创新能力现存的区域差异及其马太效应,有必要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化的优先推进战略,同时通过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促进区域技术转移,并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联动效应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研发转化地和市场化生产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形成网络化、协同性的科技创新区域空间配置体系,从而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区域协调;思路和对策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发展条件和水平差异很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既是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又将进一步驱动区域差距扩大化。为此,当前在全国鼓励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如果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科技创新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

(一)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马太效应显著

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前提下,产生的区域马太效应显著。一般地,加大区域科技创新的投入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产出的提高,然而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例如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均对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产生重要影响。显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较大,由此同等的科技创新投入必然在东中西部地区将产生不同的产出效果。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科技创新人才多、科技研发基础牢固,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科技创新资源较少、科技研发条件较差、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另外东中西部市场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同等条件下的科技创新投入势必导致东中西部较大差距的产出效益。

(二)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地区差异大

一般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空间上的非均衡性。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侧重向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配置,从而导致在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差异也较大。在R&D经费支出方面,东部沿海地区都要远远高于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例如2013年东部地区的人均R&D经费支出为1091元,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则分别为454元、377元和220元。除此之外,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也集聚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战略投资者等。

(三)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依赖科技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区域协调与科技创新互为因果作用关系,科技创新的不协调是区域不协调的重要表现,同时科技创新的不协调又将进一步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化。当前,全球各国都鼓励创新发展,实施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我国也不例外,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及各地区都需要积极谋划立足自身条件的创新发展战略,要促进创新资源在全国各地区高效配置流动,既要支撑各地区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促进各地区实现协调发展,避免因创新驱动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化。

二、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实施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化的优先推进战略

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区域差异化的优先推进战略,就是需要立足不同区域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全国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角度来确定采取差异化的技术经济政策。具体地,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投资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大,已经积累了丰富科技创新基础和成果,为此需要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即要瞄准全球创新发展前沿领域,积极抢占全球创新链制高点,发挥引领和支撑全国创新发展的战略作用。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条件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发挥现有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战略”,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加快促进在重点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并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亟待促进城市、产业等多领域的改造提升和专项升级,同时长期以来也积累了诸多优良的科技创新传统和基础优势,为此可以推动实施“科技再创新和转化战略”,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加快科技再创新和成果再转化,支持老工业再次创业和全面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受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也较弱,为此需要推进实施“科技创新赶超战略”,一方面国家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也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条件,围绕西部资源转化利用,争取在关键领域及其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甚至在部分领域可以做到全国科技创新领先水平。

(二)通过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推进区域技术转移

我国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水平差距较大,技术发展也形成多个梯度层次,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技术梯度逐渐递减的发展格局。促进东部地区先进适用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转移,既有利于东部地区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转移,也有利于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和产业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此,从全国生产力和产业优化布局的角度,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通过产业跨区域梯度转移促进技术扩散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从而形成先发带后发、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传统的粗放式的资源加工发展道路,在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时候,应当有所选择,避免复制落后产能。

(三)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研发转化地和市场化生产基地

基于我国各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及基础差异较大的基本现状,为加强不同区域之间实现科技创新链的有效整合,大致地可以在技术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在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研发转化地、在相对落后地区建设一批市场化生产基地,促进不同地区实现科技创新功能互补和整合,既促进科技创新链式整合和梯度合作,同时鼓励依托自身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领域加强联动合作,从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进步。具体地,建设科技策源地,就是要发挥科技发达地区的技术龙头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乃至全球的前沿领域关键和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建设研发转化地,需要加强研发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强化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用。建设市场化生产基地,需营造开放有序、积极高效的市场环境,促进实现集中专业化的加工制造生产。

(四)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布极为不均衡,包括科技创新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及其应用转化等总体上呈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由此又进一步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化。为此,立足各地区创新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着眼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促进创新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有效流动,既能够提高全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也能促进各地区同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切实发挥市场作用机制,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在空间上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一批综合创新中心、专业化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配套服务中心等,在全国形成网络化、协同性的科技创新区域空间配置体系。

三、对策思考

(一)积极发挥发达地区对全国科技创新带头作用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经济的龙头和科技的第一梯度,具有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应该积极发挥对欠发达地区的创新带头作用。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引导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和支持力度。其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全国传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也是全国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技术水平都高出其他地区,具有较强的科技影响力和辐射能力,要积极引导和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和扶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全国推广应用。

(二)加大对欠发达落后地区的科技专项扶持力度

当前,各地区科技发展条件、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不少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水平甚至难以支撑当地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需要予以扶持。为此,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应采取差别化的科技扶持计划。在创新政策上,对东部发达地区侧重通过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研发主体瞄准世界前沿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发挥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新动向;对科技欠发达地区则侧重给予财政和投融资政策等支持关键应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支撑后发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发达地区加大向后发地区提供技术援助的力度,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

(三)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跨区域联动合作

一是尝试跨区域战略技术联盟。技术没有区域界线,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符合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区域主体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区域有效流动。为此,可着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间不同省份、城市、企业、研发结构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战略性科技创新联盟。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共享科技成果、整合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强化公共服务、增强行业和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建立跨区域科技研发中心。跨区域科技研发中心可依靠不同区域的经济实体和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研究开发项目,技术相互渗透,且共同分享市场份额,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区域动态监测评估

提高对全国以及不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动态监测能力,有利于充分了解区域创新资源的本底和各地区科技条件,对进一步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制定差异化的创新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加强对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与测度,着眼了解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可以探索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加强动态监测,可以定期发布地区创新能力报告。另一方面,要建立统一共享的科技创新能力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上传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供全国开放共享,为各地区加强科技创新协作、促进技术扩大转移提供大数据查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1] 段俊虎:发挥科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动性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6月9日。

[2] 胡园园、顾新:创新环境和开放程度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调节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2期。

[3] 罗美娟,刘可:我国东西部技术转移与西部发展[J],《思想战线》2007年第33卷第5期。

[4] 王苧萱:科技创新驱动蓝黄区域经济实现协调跨越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年第1期。

[5] 王业强、魏后凯:“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J],《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6] 魏守华,吴贵生: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23卷第4期。

[7] 杨妮娜等: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5年第15卷第1期。

[8] 张雨:区域协调发展科技战略优先领域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

张喜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系,博士生。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科技区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在线
分区域
科技在线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