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新加坡家庭道德教育差异比较分析

2015-07-12

2015年3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新加坡子女

王 磊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作用。”①家庭道德教育,则主要指的是在家庭环境下,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通过有意识或是无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理念、行为意识、思想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一、严父慈母式的中国家庭道德教育

从家庭关系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可看成是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受到儒家两千多年“父为子纲”思想的影响,在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主人,所以在对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或多或少会夹杂着父亲的主观意志。而母亲则大多是站在父亲的立场,但是又时刻向自己孩子“灌输”父亲的意志。特别是在一个家庭中年少的孩子不能参与讨论家庭重大事务。这样的家庭环境就会无形中给孩子的思想上灌输一种“等级”概念,束缚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家庭教育方式上看,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包办式教育。大部分家长对于一个好孩子的定义是表现好,学习好,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生气,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异议和独到的见解。从小到大,父母替孩子做好一切人生规划,导致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和独立能力。他们习惯于服从,一旦离开家长便会显得无所适从。另外,父母在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心方面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做得不好时,父母将他与其他人相比,让孩子自信心受挫;即使孩子做得很好,父母也会教他谦虚,不张扬。此外,孩子大多是以父母为榜样,因此,多数父母会先检查自己的人格。父母强大的人格力量在儿童道德的形成阶段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彼此相互尊重。当出现分歧时,双方均会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尊重对方的观点和建议,直至分歧逐步消除。

二、“家庭为本”影响下的新加坡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为本”的价值观是新加坡政府对家庭教育功能在社会活动作用中的一种总体表述,由此可见新加坡的家庭道德教育这个国家中的地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一个家庭中,在对子女的培养上父母的作用和地位是任何人或任何机构都不可能代替的。然而家庭内部环境又是培养子女道德观念的第一所学校,因此,新加坡十分重视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化作用。每个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都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来到的第一个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用在子女的身上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问接受时间最长、影响意义最深远的教育就是家庭道德教育,新加坡的家庭教育认为子女人生的第一课堂是由父母来上,父母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子女的智力、品德、人生方向和人格完善等方面有重大影响。所以,给自己的子女上好第一堂课是十分关键的。作为家长来说,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这样可以为子女起着一个道德模范的作用,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让子女健康成长。

(二)用家庭教育功能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

新加坡政府将家庭与社会联系起来,赋予家庭重大的功能。李光耀认为:“家庭是绝对重要的社会单位。从小家庭,到大家庭,到整个家族,再到国家。”②

新加坡十分注重培养孩子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并把这种责任感由家庭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家庭是每一个人最先接受道德行为的场所,刚出生的婴儿就好比一张白纸,家庭环境的影响意义深远。因此,新加坡通过在实践过程中让孩子获得道德行为的感触。例如:教会孩子孝顺长辈,而且还要求孩子把自己照顾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在自己照顾自己方面做到不让父母操心。通过这样一些道德实践环节,就会增加孩子对家庭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因此,新加坡政府认为一个在家庭中负责任、敢于担当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才能主动为社会承担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家庭教育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它必然会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在新加坡道德教育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体系。

一方面,新加坡自建国后就在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中“孝顺”、“家庭凝聚力”、“尊敬长辈”和“维护家庭声誉”四个主题与家庭息息相关。学校通过采取灌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家庭观念,教育学生怎样把握好家庭关系,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家庭和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用强制的手段来督促家庭的和谐。新加坡政府首先提出了“家庭价值观”这一价值取向,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家庭价值观”的贯彻与落实,使那些不幸的父母拥有法律的保障,也使那些不愿承担赡养父母责任的子女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就有效保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政府在分配或出售房屋时,还鼓励子女在父母居住地方的附近购买房屋,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先和价格优惠,以便于子女方便照顾父母,能有更多时间陪同父母,不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三、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内容上,两国差异较为显著。中国历来就有从小培养子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发展到今天,在家庭道德教育方面却与以往的传统相违背,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大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道德素质、人格完善问题上显得比较随意,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应试教育更被许多家长看成是重中之重,他们只顾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满足对子女们的物质帮助,而忽略了家庭对子女们的人格道德教育力量。新加坡建国时间不长,却在建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后来还将“家庭为本”的这一价值取向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新高度,使得在国家的引导下家庭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

(二)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利益,但是,也导致了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政治手段的干预来重点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家庭道德教育外部环境附加了明显的政治色彩。然而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政治性的教育要求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家庭道德教育没能与国家的政策目标有效结合。新加坡在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国家起着一个价值导向的作用,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新加坡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家庭价值观,即“忠”、“孝”、“仁”、“义”、“礼”五种美德,用价值观的方式去构建和谐的家庭伦理道德。

(三)家庭道德教育的渠道不同

从家庭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家庭道德教育功能逐步弱化,这主要是由于家长注重应试教育以及社会对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而导致的。我国家庭道德的教育方式变成空洞的灌输与说教,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教育互动性不强,三者没有完整的衔接起来。新加坡历来重视着手整体,坚持把家庭道德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不仅重视学校的理论灌输,更重视家庭与社会在道德风尚方面的塑造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四、新加坡家庭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家长对孩子的示范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在抚养子女健康长大成人的同时,还要负责向子女们传授一些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孩子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而我国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只要能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就达到目的了,剩下的全都交给老师和学校负责。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没有注重自己的言行,更不会意识到他们的行为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因此,作为父母的责任,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子女面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一定的说理教育相结合,提高对子女真正的教育效果。

(二)提高对道德教育程度

我国的家庭教育大部分时间只关心对孩子在学习上的成绩,而在道德教育这一方面上出现空白,没有真正的重视,即使有道德教育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教,没有可操作性和制约性,效果肯定不会很理想。未来我国在人才方面,不仅应该培养较高的专业技能,还应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顺应时代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需要。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才,光靠学习成绩优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德才兼备”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三)增强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作关系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三者应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却缺乏有效的合作,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往往仅限于一年两三次的家长会,并且主要注重的是对孩子的学习情况的探讨,家长会的目的也只围绕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交流,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到怎样提高和培养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父母要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成效,必须加强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的结合,拓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强大的教育网络体系推进对孩子科学合理的教育。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有关健全人格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增强国家、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协作,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注解: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② 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228.

[1]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吕元礼.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韦红.新加坡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6]龚群.新加坡的道德价值取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3).

[7]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1).

[8]缪建东.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道德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06).

[9]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10]彭睿.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J].当代青年研究,2004,(0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新加坡子女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