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教学中的“笔法”要素
2015-07-12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241000
闻 婧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241000)
中国画教学中的“笔法”要素
闻 婧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241000)
用笔问题就是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解决好用笔才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高层次的书画作品。在笔法的教学中,用笔的姿态、执笔、运笔、笔力等问题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学生“意在笔先”的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将具有个人风格的笔法传递给执笔的手,手再通过不同的发力方式将笔上的墨呈现在可以固定的、具有视觉观感的纸上,最终产生出有形的笔法。
教学;笔法;运笔;笔力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好毛笔运用,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毛笔的用法是靠手指、手腕、臂膀的发力,通过各种不同材质的毛笔和对墨色的操控来共同完成的,学生必须使用得当才能得到理想的用笔效果。让学生了解如何用笔是中国画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一、“笔法”知识的教学重点
1.用笔时的姿态问题
坐姿:座椅的高度应和双脚张开踏地的膝盖位置大致齐平,桌子高度应与本人高度适当,挺直身,微前倾,与桌边靠近。身体各部位均以舒适、自然、轻松为宜。立姿:立姿使用的桌子高度需在腰的上下,双脚张开与肩宽同距,上身略前倾、挺直,全省自然放松。
2.有关笔法的若干问题
在讲解笔法时最需注意的问题是毛笔在纸上运行的技巧和方法,是用笔的关键技术,体现着用笔的质量。东汉时,蔡邕就有“笔诀”传世,至今仍被认为是笔法宝典。古代的笔法是不轻易示人的,钟繇当年想得到蔡邕学生的笔法秘籍,不能如愿,后通过自残方式仍未能实现,直到蔡邕的学生过世,钟繇才从其墓中挖出秘籍,书艺大进。可见笔法在用笔中的重要性。其实蔡邕笔诀的秘诀就是“中锋用笔”。有关笔法,下面是较重要的几点:
(1)执笔问题
唐陆希声的五字执笔法是至今普遍被接受的笔法,分别是“擫(yè)、押、钩、格、抵”五法。“擫”就是执笔时大拇指上节的下方发力向外右方,呈倾仰状。“押”是指执笔时食指的第一节的上方发力向内右方,与食指形成合力,捏住笔杆,擫和押是用笔的主要力量,起到固定笔的作用,相当于是一个笔杆的支点,以指点为圆心,构成一个中轴系统。“钩”就是执笔时中指的指肚钩住笔杆,起到向内右方向发力的作用。“格”是指执笔时无名指的指背贴住笔管,起到向左外方向发力的作用。“抵”是指执笔时小指衬托在无名指之下,起到增加向左方运笔发力的作用。
(2)运笔问题
运笔是将身体的指节、手腕、胳膊肘、手臂、腰身甚至全身的气力做统一的协调。大致上手指、手腕和胳膊肘这三种力量是关键力量。①手指运笔法:坐姿时左手垫右手腕下方(枕腕)。也可用臂隔等实物代替手掌,让手腕固定,用手指的力量进行书画,这种笔法通常稳定,但缺乏灵活性。②手腕运笔法:通常将肘部固定,提起手腕部位,活动范围比手指运笔的范围大。③肘式运笔法:这种运笔法是把胳膊肘和手腕都抬起来,形成悬空书画,书画的范围以肩膀为圆心,范围大。
运笔领要:①起、收笔:起笔要形态完美,收笔要点画干净。②提、顿笔:提是将笔提起,顿是将笔按下,一个笔画的形成是需要反复提顿才能产生的,提和顿又有微妙的提顿度的把握。③转、折笔:“转”是在书画过程中让笔锋发生方向的改变而不停顿,形成一个圆润的角;“折”是书画过程中让正在行进中的笔锋停顿下来而发生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方形的尖锐角。④方、圆笔:方笔是在视觉形式上让笔画显得有骨力;圆笔正好与之相反,让笔画显得圆润超逸。⑤藏、露锋:藏锋就是起收笔时,笔尖始终藏在笔画之内不露痕迹;露锋就是起笔收笔时笔锋始终显示出来。⑥中、侧锋:中锋指笔心常在笔画中间运行。侧锋相对于中锋而言就是笔锋不在笔画的中心运行。
(3)笔法五要
黄宾虹说:笔法有五要分别为:平(如锥画沙)、圆(如屋漏痕)、留(如折钗股)、重(如高山坠石)、变(如四时迭运)。
二、与笔法教学相承和的笔力问题
在讲解国画的用笔在纸上成型时,应着重讲解笔力的内涵。这种力与物理上的力是有区别的。但自古学者对笔力是有争论的,一些书画家就认为笔力就是力气,书画用笔要给足力量。而苏轼就反驳说:若力足就能表现好用笔,那么有很多有力气的人为何不能用好笔呢?所以,过度的用力反而是显得钝拙木讷、不流畅。笔力大致包含以下几种:
1.感觉力
感觉力就是通过书画者的纸面能感受出力量的存在的具体形态。这种感觉力也是古人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力量或某一事件、场景而感悟到的。比如张旭看到公孙大娘在舞剑,感悟到了舞剑的豪放激荡,遂渗于笔法,形成自己的笔力风格。怀素通过观察夏云而感悟到自然之态。颜真卿看到屋漏痕而得笔法。这些感觉上的笔力其实和现实的力是相同的,用笔表现力的呈现也是对现实世界力量的模仿,但又不是单纯的现实力,而是感觉、感悟之力。
2.移现力
移现力是对所观察到笔法力量的模拟与重现,观者能通过线条或笔迹看到作者用笔的运动过程,笔力能得到很好的展示和传承。笔力通过书画者对自然的观察融入到笔法中去,形成自己的笔力风格,而观者学习过程中又能将这种笔力观察而把握住,甚至能感受到前人书画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动作回放,进而将笔力传移和演变下去。与前人学习自然力相比,我们是可以通过学习前人而获得笔力表现的。
3.笔控力
笔控力是人通过握笔的手对笔法力量的控制。董其昌说:发笔难在遒劲。这里的遒劲并不是硬力的怒发,而是能不断的发力而又有连贯性,就是前一笔结束时还能接着发力下一笔,具有笔笔连贯而不滞的运动性。笔控力是由心力而决定的,用笔者应该对笔力有一个心理上的认识和理解,然后通过意念传递给手,最后通过手的笔控力来产生笔力。要做到笔控力,秘诀就是“手熟”。
4.意抗力
画者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在理性笔控之下,偶尔也会失去笔控力,这就是意外抗力。 但这是用笔者不自觉的表现,仍有与笔控力重合的发力感受,并不是完全不受控制。比如米芾在《学书帖》中说:“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就是他书写时笔力太强、笔势太快,笔锋太劲而失去了控制,是意外之笔。实际上,不管是笔控力还是意抗力都不是绝对的,如果纸与笔之间完全没有摩擦,也不可能书画,但如果摩擦最大化也不能拖笔,也无法书画。所以无论笔控力还是意抗力都在一定“度”的范围内,此范围内笔控力越强,其笔力表现越秀美;意抗力越强,其笔力表现的越雄强。但笔控力始终是用笔的主线,意抗力是弥补性、特殊情况下的笔力表现。
三、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了解笔法,是研究毛笔运用的关键技法问题。加之客观的笔形与主观的思想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手的发力与笔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笔法和笔力的笔画线条,这些笔画与线条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笔意。所以,“意在笔先”的过程和笔控力、意抗力、运笔要领都是密不可分的。诸如这些技巧和法则都是教学环节中用笔的深层次内涵。
[1]陈方既.《书法技法意识》[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
[2]陈振濂.《书法美学》[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齐鲁书社《中国书法笔力详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