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南通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5-07-12牛玉霞卞小燕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26007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印花布南通校本

牛玉霞 卞小燕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26007)

基于南通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牛玉霞 卞小燕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26007)

本文简单介绍了南通蓝印花布,从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将南通蓝印花布引入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面分享了课程改革思路。

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

课题研究成果: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体系-将蓝印花布艺术引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D/2013/03/138;

2.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地方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研究——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项目编号:2013SJD840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责任,高校大学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继承者,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开发、研究、实践,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蓝印花布概述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之一,是旧时江、浙一带人民穿衣、家用的主要用布。其中,我国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因为江苏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气候温宜,盛产棉花,是我国的纺织之乡,而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做工精细,纹样优美,百姓喜闻乐见。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为Ⅷ—24。

二、将蓝印花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笔者认为,开发蓝印花布校本课程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蓝印花布是南通重要的地方课程资源

高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地方文化应该作为地方教育的内容之一,学生可以从课程中了解当地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南通地区纺织业发达,蓝印花布能体现典型区域特色,因此,将蓝印花布引入高校课程,是对当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直接感受。

第二,保护民族文化是高校的历史使命

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中,我国受来自各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各种文化碰撞,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应该重点保护和传承的,将其作为课程在高校进行开发,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神圣的历史使命。

2.可行性

液氮冷浸过程中饱水煤岩内部水结冰过程属于一级相变,伴随3个重要现象产生:①固液界面上结晶潜热的释放;②固液界面上溶质的再分配;③热量的传输。研究水冰相变过程时,以水冰相变过程中的固液界面为分界线,在固液界面上固体与液体之间既有能量的交换也有物质的交换,随着凝固速度的增加,其组织形态依次按照平面晶、胞晶、枝晶、细枝晶、细胞晶、绝对稳定平面晶的顺序发生改变,枝晶间距随凝固速度的增加先逐渐增加,再逐渐减小。

第一,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支持“非遗”项目进校园

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进校园是被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也被教育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吴元新,潜心钻研蓝印花布30年,创立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美院合作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印染工作室”,并走进清华美院,开设了大学讲堂。笔者与吴先生共同申报的关于蓝印花布进高校的两项课题分别被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批准立项。

第二,高校有规范的课程开发体系

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途径,高校对课程的开发深有研究,并且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课程开发体系。从学习需求分析、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转换到学习情境的设计等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在高校进行蓝印花布课程开发,形成的成果更加完善、科学。

三、蓝印花布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1.准确定位,明确目标

笔者是在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试点,由于南通蓝印花布既是地方特色,又是工艺品之一,因此,在校内的定位是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为《蓝印花布艺术鉴赏》,主要目标是了解蓝印花布的历史溯源、工艺操作、应用范畴和文化内涵等。

2.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经过蓝印花布专家、校内管理部门、一线教师的研讨,最终确定《蓝印花布艺术鉴赏》课程内容体系由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组成,知识理论部分重点让学生认识蓝印花布,体验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主要包括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工艺制作程序、应用分类、纹样解析、纹样的文化内涵、主要产区艺术特色、纹样的艺术哲学、蓝印花布的传承与现状、故事与传说等;社会实践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博物馆参观、南通主要产区社会调查、工作室实践操作等。

3.开发教学资源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以及课题组成员结合学生、课程特点,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目前已经形成的资源有:课程标准、校本教材——《蓝印花布艺术》、教学课件、授课教案、视频资源、蓝印花布样品、校内蓝印花布工作室等。这些资源不仅形式丰富,更是给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尤其是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更是部分学生进行创作的摇篮。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看待蓝印花布,我们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校本课程上,还应该思考如何能将其进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笔者及课题组成员正在筹划通过资源载体将信息传送面拓宽,比如,开发蓝印花布电子博物馆,蓝印花布主题资源网站等,通过PC或者移动APP,提供随时随地都能浏览蓝印花布相关信息的服务,这也将是对课程资源库建设的一大突破。

4.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

《蓝印花布艺术鉴赏》教学计划60课时,每个学期都开设,供在校大一大二学生选修,教学场所为多媒体教室、蓝印花布工作室、蓝印花布博物馆。其中,蓝印花布的历史溯源、文化内涵、应用范畴等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博物馆完成,采取教师演示、同学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蓝印花布的工艺操作部分在工作室完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起完成蓝印花布的制作;笔者从2012年开始在校内开设本门课程,目前已经完成5轮教学,每轮选修人数平均80人左右。

5.评价反思教学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蓝印花布艺术鉴赏》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在层层推进、逐步完善。课程的教学结果在校内反响很好,学生普遍认为通过选修本门课程体验到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对蓝印花布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且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基本技艺,能够动手完成一块蓝印花的制作,有部分同学能对蓝印花布的纹样、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有所创新,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对取得的成果极感欣慰。

由于条件有限,课程开发时间短,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对课程本身的深度挖掘不够,工作室的条件比较简陋,主要靠手工操作,授课教师需要专业化培养,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课程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

《蓝印花布艺术鉴赏》是一门鉴赏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两年来,笔者不满足于最初的“填罐式”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尝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随着课程教学资源的不断完善,先后尝试了探究式教学、主题资源式教学等模式,近期课题组正在筹划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引入课程,开发配套资源,使授课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革

《蓝印花布艺术鉴赏》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表作的展示,充分利用多媒体,尤其利用已有的蓝印花布数字化资源,将蓝印花布全方位展示给学生,带学生实地参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印迹和文化;二是学生动手制作,充分利用校内蓝印花布工作室,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感受其中每一项技艺的奥妙。

3.教学考核改革

《蓝印花布艺术鉴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更多是艺术欣赏和文化熏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考核方式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具体做法:课程考核分为基本考核和特色考核,所有学生参加基本考核,即蓝印花布鉴赏和制作,除此之外,艺术类(美术)学生参加蓝印花布纹样创意考核,非艺术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蓝印花布历史或应用考核。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关注个体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保护和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是地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贡献绵薄之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不够成熟,期待与蓝印花布爱好者、教育同行等一起探索。

[1]靖桥,盖海红,王靖敏.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2]郑亮,吴新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王建设.地方高校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牛玉霞(1981.11-),女,山西壶关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软件技术。

卞小燕(1979.3-)女,江苏淮安人,扬州大学硕士,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印花布南通校本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百企结对 携手并进:南通展现时代担当 致力推动跨江融合
南通职业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从林栖的《青出于蓝》,看蓝印花布的借衣还魂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