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之关系探微

2015-07-12南京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欣赏者表演者音乐作品

赵 琦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之关系探微

赵 琦 (南京艺术学院 210000)

本文研究问题来源于当代音乐教育教学中总以“音乐作品”为起点和中心概念的现象,借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存在”的概念,就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作品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探微。

音乐作品存在;音乐存在;音乐本身;理解

音乐作品是否能展现所有的音乐,即兴演奏部分用作品记录是否合适?印度音乐,印尼爪哇岛的打击乐,善于在框架上进行旋律的即兴,又或是中国古琴音乐的韵味,传统戏曲因语言不同,曲牌不同而产省的味道不同,“音乐作品”是否都能否完全表达出?对于世界音乐,“音乐作品”这个词又是否是只适用于19世纪欧洲古典音乐呢?

一、理解音乐不仅仅是要理解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不等同于音乐本身

音乐作品涵盖不了所有音乐,有些音乐现象、音响都能用纸面涵盖,它的文化、它的韵味,纸面体现不出来。例如古琴的一声,时间多长如何记录,如果真的按照西方量化记录了,音乐是否还是流动的?或变成了和西方一样固定化、理性化了。

印度的音高按照西方的量化之后,也许将失去它当地的味道,文化也将无法表达了,又如果它的小提琴即兴演奏能够被谱面记录下来,那么那个欧洲小提琴家就不用住在印度去学习这样的演奏了。所以它的音乐已经不仅仅是音乐作品了,它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此外,19世纪所产生的音乐作品这种记谱方式并不能等同于音乐的本身,也不能把音乐所表达的东西完全记录下来,它不能详尽地把作曲家创作思想和情感运动、感情色彩细微所记录下来。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看他的乐谱,不仅仅要对作品进行动机、结构、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分析,还要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年代、社会背景、美学观点等一系列问题做深刻研究。

论者在此次寒假期间,有幸接触到了东南亚的音乐,在学习期间,大学里的教授多半用的是当地一种符号,更多的时候没有谱子,只要求我们学习时候跟着模仿,当我们配合起来的时候音乐非常有特色。这点与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很像,注重师徒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注重经验及“音乐作品”中许多无法记录的东西。

二、音乐作品的特殊性,需要有表演者、创作者、欣赏者,但也不是每个作品都具备这三者

有的音乐作品是没有创作者的,如中国很多民间音乐、古琴曲等,那么“创作者”又是特定时候,特定地方的产物了。很多传统民间音乐都是没有作曲家的,若一定要署名则是,如:江南民歌、山西民歌、陕北明民歌等等,音乐文化是人们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归集体所有。阿炳,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他所拉的《二泉音乐》等,也并不是他一个人创作的,这点跟西方强调“作品”需要有个体作曲家不同。

“音乐作品”这个概念最初源于西方,指具有专业创作,所以具有特殊性,通常离不开表演者、创作者和欣赏者,但是东方有许多音乐现象,并不一定同时具备这三者,就如上述所说印度的拉格,印尼的民歌、中国的曲牌,中国的民间地区音乐等等没有作曲家。

此外,还有许多音乐活动,不需要“欣赏着”,台上下界限也不是那么的分明,不像欧洲古典音乐表演者就是表演者,欣赏者就是欣赏者,并且有谱子,有的音乐它注重的参与,欣赏着也是演奏的一部分,并且即兴式的演出,没有曲谱,每一次演出都不一样,如印度音乐、非洲打击乐、东南亚打击乐等。

在东南亚交流的时候,曾欣赏了马来的一所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演出,他们坐下围成圈,唱着相互配合的旋律,打着不同的拍子呼应着,气氛轻松而又活泼,虽然他们在台上,但是却带动着我们的心一起跳跃,后来知道这里的演出并不是如欧洲那般上面演奏、下面欣赏,它希望的是能和大家共同参与,并且每次演奏都不一样,带有那种即兴式的演出,没有固定好的曲谱,可能随时都有变化,它带给我们的是快乐和音乐的感觉。岂是单单一个“作品”能道的清的呢?

有的音乐不仅仅是“作品”这个概念,它有可能是即兴的,有的是是世世代代传承的,离不开当地民俗。就如我国许多地区,如:泡在歌里长大的,以侗族,有着“饭养身、歌养心“之称,那么若用音乐“作品”它又该如何记录呢?

三、有的音乐不仅仅是“作品”这个概念,是地方文化,注重语境

每一位演奏者的不同表演也是有区别的,不同的演奏者因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个人领悟不同而演奏出来的不同,同一个人因为时间不同、理解不同、同一首音作品的演奏中也会不同。听者的生活经历、环境、文化修养、想象力也密不可分,与欣赏者当时的心情和情绪也有联系,就如中国音乐美学中嵇康的思想所道:音乐不能表达情感,却能引发情感,如听曲者听到的悲切之感。所谓情感是事先就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不是音乐,之后音乐响起即能唤起。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释问题放在了首位来说明,音乐作品是作曲者为了表现什么而创作的,欣赏者应尽可能地结合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在头脑中构建作品,但是作为现代人的欣赏着之一,我们和创作者是有时代差异的,其次我们的美学观点、生活经历、文化乃至艺术修养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

在我国不同地区,由于不同方言所产生的不同音乐文化,这些语言若去除,“音乐存在”中的风格就没有了。在东南亚考察中,不同地方受着不同宗教文化影响,有伊斯兰教、有印度教,这些文化都是影响着音乐文化的“根”,但若把这些文化都割裂,单独看“作品”是不是又少了音乐存在中的“生活语境”呢?

结语

理解音乐不仅仅是要理解音乐作品,需要背景文化的支撑,而仅仅用音乐作品不等同于音乐本身,音乐有太多仅仅靠作品是无法表达全面的。此外,音乐作品的特殊性,需要都有表演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其中不同理解都会让整个作品不同,但也不是每个作品都完全具备这三者的。此外,不是所有“音乐作品“都可以离开”语境“,都可以独立语言单独进入另一种文化,所以若将音乐存在等同于除了书面记录“作品存在”,我们还有多少遗漏呢?

[1][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出版社,2012.6.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夏基松.现在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4]管建华 主编.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扬•波尔,诶利特•贝特尔斯码,耶勒•经码 主编.思想的想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6.

[6]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赵琦(1988- ),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师从管建华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欣赏者表演者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留出想象的空白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手称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