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究
2015-07-12朱江兰
朱江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十一中学
激励性评价教学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究
朱江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第十一中学
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必修科目,对我国下一代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价值观塑造等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热情上,养成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个性上面,激励性评价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本文将针对激励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系列的探究。
激励性评价;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我国新课标对素质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内学习到必需的知识点以外,还必须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为深层目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的知识点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本身这方面素养的培养。而激励性评价,是能够使学生更乐意投入课堂,并且使学生对语文这门课更有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壮大,我国的教育教学摆脱了古板单调的模式,教学方式变得多姿多彩,但是透过现状看本质,仍然有一些教学上面的问题存在着,并未得到正视。
(一)、教学浮于表面知识点
仅仅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来进行课程的设计,由于立意浅薄,导致课堂内容深度有限,不能够对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教育,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得不到本质的提高。如在进行《庄子》二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仅仅只把文言文其中的知识点教给学生是不够的,庄子的精髓是其思想,要进行这方面的扩展。
(二)、教学方式华而不实
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年轻教师乐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乐于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道具。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下载到很多符合课程的视频及音乐,省时省力,并且学生也爱看,可是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是,学习本身是一种严肃的事情,课堂上的所有教学方式与教学道具,都应该为了课程的目标而设计,为了追求教学特色而忽视教学本质,是舍本逐末。
(三)、对学生本身有一定的忽视
由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讲台上忙于展示,反而忽略了学生本身,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时刻记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端正好教学的态度,找好最本质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注重将学生作为本体进行教学。
二、激励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问与激励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在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老师必然是一位会使用课堂提问来掌握课堂节奏、了解学生水平、引发学生思考的老师;而在提问之后,教师更要加以合理的正面的回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客观的评价。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有很多具有内敛的特质,使他们对参加课堂活动并不积极,为了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至关重要。
如在进行《安塞腰鼓》(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自我展现的机会。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一定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了,安塞腰鼓的壮美热烈都被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现在希望大家说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生:(朗读)。
师:我在你的朗诵中感受到了你对安塞腰鼓的自己的体会,很精彩。从你的朗诵中,我能感受到那激烈的鼓声在你心中回荡的那种感觉。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在读的这一段中是什么地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它的?
(二)、以激励手段点燃学生热情
新课标下,除了对教材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求了学生的科目能力。语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来自天长日久的积累。为此,对语文有着兴趣并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的学生,与那些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少兴趣除了课堂上课并不主动学习的学生相比,有兴趣的能够在语文上面更得心应手。
(三)、针对学生的个人特色进行激励诱导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涌现很多天分不错的孩子。针对这些孩子,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针对他们个人的情况,而进行特别的激励诱导。如,有一些学生在写作上面有天分,那么教师就可以把他们的作文当作范文像解读课文一样讲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使该生本人对写作更有兴趣。而针对喜爱背诵朗诵这方面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发挥,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个朗诵环节,让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在教师与学生们的肯定中,该生则能够发掘出更深层次的特长。
三、总结
激励性评价体制是合适当今教学状况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激励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起到极其有效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塑造学生自信积极的品格。教师通过激励,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从而绽放出灿烂的光辉,让中国的教育展现新的一面。
[1]邹俞珍.小议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03)
[2]段俊芳.小学语文激励性评价[J].学周刊.2011(26)
[3]李相守.感受激励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11(21)
[4]卞珍.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J].考试周刊.2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