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术中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
2015-12-28杨帆
杨帆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探讨术中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
杨帆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目的:探究手术过程中上、下肢静脉给药的显效时间。方法:随机抽取本院100例患者,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上肢组在手背上进行静脉穿刺,下肢组在内踝前方大隐静脉进行穿刺,每公斤体重用药量相同,注射方式和速度相等。结果:氯化琥珀胆碱上肢组显效时间平均为(37.39±12.28)s,下肢组为(61.21±17.07)s,两组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阿托品上肢组显效时间平均为(77.20±12.40)s,下肢组为(104.57±15.16)s,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静脉给药的显效时间明显快于下肢组,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根据药物性质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给药的方式。
上肢;下肢 上下肢;静脉穿刺;给药;显效时间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穿刺过程中怎样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并重复利用血管,有效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以及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的差异等方面均是护理人员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对比分析了不同药物上、下肢静脉给药的显效时间,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的手术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为(43.1±0.4)岁,排除心肺功能异常患者。另外,将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上肢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0—53岁,平均年龄(42.1±0.1)岁,平均体重(64.34±6.38)kg;下肢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1—52岁,平均年龄(41.1±0.5)岁,平均体重(64.24± 6.47)kg,两组逐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药物
选取氯化琥珀胆碱(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1581);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湖北兴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2020590)。
1.3 选择血管
上肢为手背静脉,下肢为内踝前方大隐静脉,同时选取9号头皮针进行穿刺。
1.4 方法
指导患者在手术床上平卧,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静脉穿刺,每公斤体重用药剂量相同,注射方式和速度相同。两人相互配合,一人静脉推注药物,另外一个人使用秒表计算药物显效的时间,匀速推注,氯化琥珀胆碱给药剂量是1ml/kg,推注速度是100mg/min,无论是上肢组还是下肢组给药,氯化琥珀胆碱进入整个身体后,先随血流回流至心脏,再分布至神经-肌肉接头处,出现同乙酰胆碱相似的除极化作用,故患者可出现全身肌震颤,两组都是以肉眼观看到脚趾肌肉震颤为显效;硫酸阿托品给药剂量是1.5~2mg/kg,推注速度是150mg/min,心率较推药前加快5次/min为显效[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x ±s)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测定数据得知,氯化琥珀胆碱给药显效时间,上肢组明显快于下肢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硫酸阿托品显效时间,上肢组明显快于下肢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上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对比(x ±s)
3 讨论
上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明显快于下肢静脉,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于给药部位同心脏和效应部位之间的距离。上肢静脉同心脏之间的距离较短,血液回流快,所以药物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达到心脏和相关效应器官。然而下肢静脉同心脏之间的距离较远,同时下肢具有大量的静脉瓣,下肢血液回流十分慢,所以达到效应器官的速度也很慢。
氯化琥珀胆碱是一种典型的除极化肌松药,进入身体后能够同终板上N2受体结合,从而除除极化持续发挥作用,因此观察到肌振震颤变为显效,所以本文作者选取这一药物来观察显效时间[2]。硫酸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也是手术急救过程中常常使用的药物,对患者心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能够预防和纠正手术过程中由于迷失神经兴奋造成心率缓慢等不良症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明显,因此显效的观察重点在于心率的变化。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上肢静脉明显快于下肢静脉给药显效时间,这对抢救危重患者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该选择上肢静脉给药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治疗成功率,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1]刘华松,金晓燕.不同部位静脉给药在静脉麻醉诱导中的时效差异[J].护理研究,2013,27(04):308-309.
[2]刘石磊.维库溴铵预注法对琥珀胆碱肌震颤及术后肌痛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