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的发展方式探究

2015-07-12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233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关键词:琴书淮河曲艺

吴 莉 (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233000)

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的发展方式探究

吴 莉 (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 233000)

淮河琴书是流传在安徽省的曲艺品种,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在安徽省的农村较为流行,现如今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河琴书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受时代发展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新时期下淮河琴书也在不断的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新时期;淮河琴书;发展方式

淮河琴书是在清朝时候由山东等地方传入到安徽省,是汉族曲艺品种,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演唱形式活泼、语言质朴、曲调婉转,内容的生活化、乡土化等等,使得淮河琴书成为安徽省群众喜爱的曲艺。淮河琴书作为曲艺品种之一,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安徽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河琴书在表演上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主要是以唱腔为主曲体,使用最多的是四句腔,在淮河流域的曲艺品种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淮河琴书也需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式。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简单的谈一下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的发展方式。

一、淮河琴书的发展状态

琴书作为曲艺的品种之一,目前流传较为出名的是徐州琴书、山东琴书。淮河琴书相对来说发展区域有限,主要在安徽省流传。淮河琴书流传到安徽省,最初有三股势力:河南、山东、淮河琴书,应安徽省群众的需求,融合了淮词、大鼓、坠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淮河风情的淮河琴书。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代表淮河琴书的是:吴舜英。可以说,淮河琴书的传人方面在不断的减少,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其他艺术形态的介入和丰富性,使得淮河琴书的受众范围也在逐渐的缩短,对此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在淮河琴书表现现场,观众有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且这些人群都是生活水平较高的文化人、曲艺爱好者等等。

可以说,新时期背景下的淮河琴书不是为所有大众服务的,而是以消费的形式出现的,即:真实的欣赏淮河琴书需要购买门票,这样以来,很大程度上就限制了大众对其的观看。从风格层面来说,淮河琴书的曲目以及表演形式相对于其他音乐、戏曲来说相对单一,加上宣传的匮乏等等,使得淮河琴书发展面临着局限性,陷入较为尴尬的局面。

二、新时期下淮河琴书的定位

任何事物的发展以及想要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自我进行定位,进而采取发展措施。可以说,科学、合理的定位是事物发展的基础。淮河琴书作为曲艺品种之一,曾经被定位是“文化事业”,即:解放时期,安徽省将淮河琴书作为文艺范畴列为为群众服务、宣传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淮河琴书被定位为“文化产业”,即:开始走向经济领域,实施市场化经营手段。这一指向的变化,使得淮河琴书在发展上不能够很快的转化过程。之后,虽然,淮河琴书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但是,从其发展上来说,仍改变不了市场化经营的现象。这样以来,也就决定了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指向是文化产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的,需要其考虑一定的市场需求、大众需求等等,其中涉及到的演出、剧本内容等都不再是对传统琴书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创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不断的拓宽其自身的范畴。

三、新时期背景下淮河琴书的发展方式

1.指向的市场化转变

淮河琴书作为文化产业范畴就决定了其指向的市场化转变发展方式。即:淮河琴书从演出到创作需要符合市场化的秩序,需要有着完善的市场运作程序,其涉及的不仅仅是节目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演出带来的经济效益。新时期下市场经济竞争激励,文化形式广泛,淮河琴书也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指向的市场化变化,才能够在社会上站住脚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淮河琴书的市场化转变,笔者通过调查发展,他们借鉴“音乐会”的形式:首先,对市场做出调查,即:以利益为出发点,对现如今各个年龄阶段大众的审美趋向、文化品位等方面进行社会调查,进而初步掌握不同层次的大众的消费水平、审美倾向等信息,进而较为有针对性的表演淮河琴书,以达到吸引大众、保留大众、发展新大众的目的;其次,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强化淮河演出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即:将淮河琴书的演出当作是产品进行推广,以视觉性的冲击力宣传设计来吸引大众等等。运用现代市场化的手段打开淮河琴书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2.创新淮河琴书的内容

淮河琴书最初的受众是农村群众,主要是供基层群众娱乐和消遣的。其创作内容上很少有变化,人们演唱也只是对传统淮河琴书曲目的照搬,诸如:模仿、学习等等,内容总是千篇一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理念以及艺术品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淮河琴书内容已经显得枯燥,进而淮河琴书开始结合新时期的社会、生活特点来创造新的内容,不断的融入现代语汇等,来反应新时期下社会的激烈竞争、快节奏生活以及其他的社会现象等等。如:孟颖2004年其创作的《一块碎玻璃》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还有2014年吴莉表演的《都爱这个家》获得“安徽省曲艺类表演一等奖”。这些作品都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3.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范畴

淮河琴书作为曲艺品种其欣赏群体大都是年龄较长的人群,年龄观众作为社会人群的中坚力量,对于淮河琴书的欣赏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对于淮河琴书了解甚少,其艺术表现形式、视觉冲击力相对于新时期背景下的音乐、电影等是处于劣势的,而且淮河琴书在演唱方面都是有着固定的时间,相对于欣赏者来说有着太多的局限性,从市场化角度来说,其这种发展方式是滞后的。新时期下,淮河琴书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不断的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范畴,着重吸收年轻观众,依据时代背景下年轻大众的需求,打破时空欣赏的局限性,表现方式上丰富淮河琴书唱法等等,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系统吸引年龄观众。如:淮河琴书打造特色的民间艺术网站,上传淮河琴书相关的信息、表演等等;曲艺家在传承琴书“九腔十八调”的基础之上,融合戏曲、民间小调等艺术来丰富淮河琴书本身的演唱和表现方式,多管齐下,尽可能的拓宽淮河琴书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淮河琴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作为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断探究适合其发展的方式,从根本来推动淮河琴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琴书淮河曲艺
关于苏北琴书生存现状及传承的分析与探讨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淮河
浅谈徐州琴书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失落的非遗明珠
——豫东琴书
《永乐琴书集成》真伪再考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