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动中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以黄冈浠水县丧葬音乐为例
2015-07-12武汉音乐学院430000
汪 希 (武汉音乐学院 430000)
浠水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素有“七省通衢”“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浠水县,丧葬仪式作为当地民俗和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因它处在九江、黄石、武汉的长江开放开发区内,长江水道、柳界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平行过境;黄石长江大桥直跨浠水,二十分钟可抵县城;京九铁路横穿境内,并建有客货两站,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网络。浠水农业历史悠久,耕作技术精良,特色产品风靡市场。交通的发达更加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去到城市打工,留下了一批老年、中年人留守乡下。
民族音乐学者耐特在其著作《西方对世界音乐的冲击》(The Western Impact on World Music)一书中提及,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中,很少传统音乐能够在其原有的音乐型态与文化环境下生存。特别是社会都市化(urbanization)在整个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世界各地快速的城市发展,促使各种音乐型态之间的互动,而构成了多元音乐文化的社会型态。
在黄冈市浠水县,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交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使得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民歌等渐渐面临消亡。对于丧葬习俗,不断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但由于在这里生活的人祖祖辈辈受到传统孝文化观念影响,加上农村地区也仍旧流行土葬,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丧葬仪式能被传承下来。但是传承下来的仪式中的音乐部分,并不在那么“传统”,而是有了一些改变,如出现了西洋乐器,以及“卡拉ok”“流行歌曲”等这样一些新的音乐形式。无论从乐器上,还是仪式音乐的型态上,都越来越显现出多元的趋势。
在一场丧葬仪式活动中,笔者采访到一个个案,所请的乐班为浠水县当地的“麻母乐队”,他们出席丧葬活动的价格为每天每人200元。麻母乐队的演出场合除了丧葬仪式,还有婚庆仪式、以及各个商铺的开业剪彩活动等。
此外,麻母乐队人数并不固定,其中有些人会不定期外出打工,所以乐队的人比较零散,经常是“有活”便临时拼凑。这些民间的艺人们,大多都是一个人会几种乐器,通常,他们出席丧葬仪式的乐队需要8—10人,所需要的乐器分别是小号、萨克斯、长号、中音号、单簧管、鼓、镲、唢呐、军鼓、京胡、二胡。
此次汪家村丧葬仪式活动中,参与到的乐队人员有9个。年龄几乎都在40多岁。
在对黄冈市浠水县的丧葬仪式音乐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整个浠水县,像“麻母乐队”这样出席丧葬、婚庆、商业剪彩等仪式活动的演出团体并不少。他们在浠水县几乎是隔几天就能接到一次丧葬活动的邀请。乐队师傅们的收入来源除了丧家出的“工资”外(一般每人一天为150到200人民币),他们在中途“哭丧”“敲钱”的部分也都可以得到礼钱。因为有了办丧事这家的主人支付工资,所以乐队里面的人会按照主人的要求,演奏的时间、形式,都是根据费用的多少做更改。
在表1中,可以看到乐队中会有萨克斯、中音号的出现,这些乐器和传统乐器一起,为演唱者伴奏。通过录音记录,及整理发现,他们主要演唱的曲目分以下几类:一是通俗歌曲《相思泪》《父亲》《老爸老妈》《浏阳河》等,这类的歌曲往往是西洋乐器与传统乐器一起伴奏,演唱者会拿着麦克风演唱;第二类是民间小调《孟姜女》《四季歌》《茉莉花》等;第三类为戏曲《对花》《谁料皇榜中状元》《刘海砍樵》等;第四类为说唱音乐,主要的曲种为黄冈大鼓,还有一类为乐器演奏,以唢呐为主。
在整个的丧葬仪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唢呐和锣鼓经,锣鼓经特殊的音色效果和乐器组合再加上唢呐曲牌特有的音色特点,能很好的烘托气氛,这种功能满足了丧葬仪式的需要,它不但可以向四周的人进行报丧,而且通过曲牌的演奏也能表达对亡人的哀思。经常演奏的唢呐曲牌主要有传统的锣鼓经《三通锣鼓打闹台》。
虽然这个地区伴随着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这样一个表演的流程看来,他们当地的民俗音乐(丧葬仪式音乐)仍然较多的保留了传统的音乐文化。如唢呐曲牌的记谱(工尺谱)、表演形式的相对固定、说唱艺术的口传心授以及乐器的传承等。
正如蔡宗德在《这是谁的音乐文化:现代化与西化对亚洲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一文中说道“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现今这种现代化与西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很难提供传统音乐文化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找不到适当的练习场地、演出场域的改变、寻找传承艺生困难、演出团队的维持不易、观众对传统音乐文化与兴趣缺失等问题,都在破使台湾传统音乐乐团,必须去适应社会以西方价值体系为主轴的思维,传统音乐渐渐产业化、商业化、观光化,融入大量的现代化与西化的音乐元素与表演型态,以达到其维持生存的目的。”笔者在2014年再次去到浠水县,想更多的去了解他们平时生活的情况时,却发现,“麻母乐队”中的人很多都外出打工,音乐已经不能负担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他们的演出团队并不固定,几乎都是临时拼凑,来完成一次丧葬仪式活动。
除了宗教、思想、美学等各种精神文化能影响着传统音乐的发展之外,围绕音乐的脉诺又一个侧面,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结构。其组织结构是由人的年龄、性别、亲属关系、身份以及阶层制度、村落关系等所有的人类关系的生物学乃至社会学因素所决定的。
在乡镇地区,在代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往往就有伴随其中的仪式音乐,这样一种音乐,主要的表演者是当地的居民,他们虽然接受了上一代师傅的口传心授,但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以及各种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这样一些带着传统音乐文化印记的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所以会选择去到城里打工谋生,因为音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只有在节假日回老家之后,才会以“乐队”的形式,去为仪式活动演奏或演唱,赚取外快。无论他们是维持传统的音乐型态,还是对其进行了改变,如加入流行歌曲的演唱等,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仍然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同时,笔者认为,传统的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接受时间的洗礼,接受人们审美的考验,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得以流传的。
乡镇都市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的便利等这样一些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对传统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音乐具有了流动性,音乐往往是朝着越来越多元的趋势发展。音乐的功能性也不再那么单一。例如仪式音乐已经不仅仅具有仪式的功能,伴随着乐器的多样化、扩音器、话筒等音响设备的完善、流行歌曲的传唱等等,使得仪式音乐往往变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或者娱乐他人的民俗活动。
传统音乐是根基,是最能代表这个地区音乐与其他地区音乐文化的不同,是最具特色也是最经典之作。所以,笔者认为,在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上,应该立足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吸收或融合新的音乐形式。使得传统音乐作品,不断的向前发展。
[1]蔡宗德.《这是谁的音乐文化:现代化与西化对亚洲传统音乐文化的冲击》.《2011台湾传统音乐年鉴》.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北:时报出版,1992.
[3]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以奉家镇报木村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2).
[4]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