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祥云县花灯的起源
2015-07-12钟海娟祥云县文化馆671000
钟海娟 (祥云县文化馆 671000)
浅谈祥云县花灯的起源
钟海娟 (祥云县文化馆 671000)
花灯最早起源于唐代。它是汉族百姓民间庆祝新春佳节(正月十五晚上)自编自演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有龙灯、狮灯,及龙狮合在一起的龙狮灯。对于它的起源,珊在只能从反映唐代历史的电影及电视连续剧中得到一定的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换,产生于中原的花灯也传入了云南边疆地区的各地。传入云南的花灯就称之为云南花灯。传入云南各县的花灯就用县的名称相称。如传入云南县(祥云县)的叫云南花灯,传入弥渡的叫弥渡花灯,传入玉溪的叫玉溪花灯,传入易门县的易门花灯等。
花灯何时传入云南县(祥云县),首先,我们从祥云历史的沿革去了解。祥云县历史上称之为云南县。始建于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发动巴、蜀的军队去击灭了滇东北的劳浸、靡莫,滇王投降。汉武帝在今大理地区设置盖州部。下设叶榆(今大理)云南(祥云)等28县。因汉武帝梦见彩云南现,因此该地取名云南县。县城驻地设在云南驿一带。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分盖州部署永昌部(今保山),云南部归属永昌部。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西南分建宁,越、永昌三部地署云南部,部设云南驿一带,与县同沿。部辖云南(今祥云、弥渡)蜻岭(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洱源、鹤庆)七县、隶属康降都督府地州。西晋泰始六年(270年)云南郡领县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9县。永嘉五年(310)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职郡。建始年间又分云南郡之晴蛉,弄栋2县归兴宁郡,至此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遂久县)、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蜀李雄占据宁州,立建宁国,云南县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李氏置州,云南郡属汉州,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剌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开皇初爨氏降,三年(583)隋废郡设南宁都郡府,云南县隶之。十七年(597)爨氏叛,太平史万岁征剿,兵达并平定爨氏地,县境末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从云南县(祥云县)沿革史中可以看出,云南县从公元前109年建县开始到明代历经1500多年的十几个朝代的历史变迁,由县到府到州最后再回到县,都在使用“云南”这一名称,在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王朝派出大量的汉族军队驻扎云南县,直接由汉族官员管理该县。云南县只是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而直接管理该县的是当地的土丞,县内的民族都是土著民族。直到明洪武十五年由沐英、兰玉率师攻克大理,至品甸(祥云)土官等率众归附。进入云南县的汉族军队奉诏在云南县境内驻守,主要是古道沿线。为管理这些军队及其中原来的军人家属。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在云南县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县城)。《辞海•万代后制》载:“卫所,明初在京师和各地皆设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大抵五千六百人称卫,一千一百二十人称千户所,一百二十人称百户所,百户所设总旗(每总旗辖五十人),小旗(每小旗辖十人)。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以大部份屯田,小部份驻防,军响的大部份由屯田收入支给。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当时进入祥云(云南县)境内的屯军主要来自河南、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古代称为全椒)等地。洱海卫城内设有管理屯军的最高军事机构,最高长官称之为指挥同知,下有四个佥事皆为世袭。当时的指挥同知叫赖镇。佥事有周兴‘范镇、吴瑾、李懋。
除军屯外,明中央政府还鼓励内地的商人到边疆云南投资开发。同时也鼓励大量的农民到云南开发。因此,在云南县内的中原汉族有军屯、民屯、商屯等人员,大约二万五千余人。他们与当地的土著(棘人)融合一起共同开发云南县。在开发中他们把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如现在祥云米甸镇还保留一段明代修建的消息设施“地龙”,当地人称为闷沟,它的修筑方式是一端接在山箐,另一端延伸在山坡的耕地内,沟宽50余厘米,深70余米,沟邦上用石地块盖住,上面填土可以种植庄稼,在闷沟中间挖有水塘用于集水。“地龙”起到涝时排水,旱时可以用闷沟中央的水塘浇溉。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水利设施。同时他们还把中原的佛教、道教、儒教文化注入在当地的宗教文化中,大建庙宇、书院、佛塔等宏扬宗教文化的发展。为了继承和繁荣当地文化,他们把在中原流传数百年的花灯歌舞也带入云南县。给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带来更多的喜庆。这就是最早进入云南县的花灯。因县名叫云南县,人们就把落入县内的花灯称做云南花灯。这种称谓一直延续了五百余年,直到1918年云南县与云南省同名。云南县才改称为祥云县。云南花灯也随之称为祥云花灯。
祥云花灯的传入有两种途径,一是明军为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继承传统的玩灯习俗,增添新春喜庆气氛。这种花灯有龙灯、狮灯,以及龙狮合在一起的龙狮灯。这种歌舞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从大年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二是由当时从事街头巷尾表演的民间艺人(惰民)传入云南县内。明代在中原一带有一种称为“惰民”的社会阶层,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剃头、卖艺、纺织、补锅等。后来人们称之为“三教九流”,这个阶段形成主要是在宋元战争中,宋军被元军俘虏后的犯人,元建立后这些战犯被释放后,不能在回到原来的家乡,为了生计他们只好居住在当时的城市及集镇周边,依托城市,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和工匠在明代初期也被送入云南各地。祥云的纺织技术就是惰民传入的。民国初年云南县(祥云县)的一位署(县长)路 姬他在《竹枝词二十泳》纺织一诗中写到“千秋遗爱何夫子,纺织开源起惰民。”说明祥云的纺织是由惰民传入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江南才子徐胃》这总电视剧中可以得到证实。徐胃(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青藤,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电视剧中主要讲述徐胃经常混同于惰民,并给他们写剧本。他的这些做法受到了同僚的指责,他有换读书人的身份,剧中常提到“惰民”一词。这电视剧中证实了明代的确有“惰民”这一特殊阶层的存在。这些惰民从事民间卖艺。从中原进入云南县后他们仍然从事他们的演唱职业,在街头巷尾演唱,路人国观后给他们一点文薄的小钱目糊口。同时,他们也为当时大户家人办寿或各种婚事到富人府宅演唱。这就是由惰民传入云南县内的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