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篆刻艺术对汉代封泥形式美的借鉴

2015-07-12李宏雷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637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7期
关键词:胶泥印文印章

李宏雷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637000)

封泥,又名泥封,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中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牍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盖上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泥是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成的一种保密手段,在秦汉时期使用相当普遍。有关封泥的记载,散见于秦汉时期的文献中,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封泥曾一度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直到晚近时期才陆续发掘并被考证。

清道光年间四川、陕西等地相续发现封泥,因年代久远,缺乏相关记录,曾被误认为是铸印之范。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首次钩沉出古代封泥“检封”的庐山真面目,他认为: “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封泥之出土,不过百年内之事,当时或以为印范。及吴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为封泥。”封泥的发现为考古、证史、补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封泥不仅仅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汉代封泥是中国印章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考古发掘和封泥实物的大量出现,封泥艺术广为人知,其形式之美对现代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篆刻参考、借鉴的对象。由于封泥不论是由官方正式颁发的官印,或者是私家常用的私印钤出,封泥上的印文,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印章艺术发展状况的实际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虽然不同时期印章风格会随着人们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更新而不断变化,但封泥的大朴之美却一如既往并无大变。正是这种朴素之美深深的吸引无数印人去研究、借鉴。

从封泥拓片形式美特征来看,表现出以下几种形态:

第一,边栏的无规则性与印文的规范性相统一。汉“母印”揿泥而成汉封泥,在白文印抑印于泥以后,保持了原印的文字形态和章法构成,又自然地将原印的白文转换成朱文。这种不是用刀直接刻出来的近乎二次创作的结果,产生了全新的视觉效果。加上封泥形成过程中不可捉摸的自然力的作用,其线条显现出非人工可以达到的微妙奇奥的变化,或斑斓,或苍莽,或古秀,或浑朴,藏锋敛锷,浑厚古朴,极大地丰富了朱文印线条的内涵和情趣,为朱文印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

第二,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统一,由于边栏受挤压形成了自然的块面,与线条的细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封泥印文部分(朱文)为白文原印的翻模,印文线条瘦劲(因为是胶泥嵌入白文线槽形成的),线条方中带圆,挺劲浑厚,富于拙趣。印文外围的空白部分为原印的边。封泥拓片的边为原印外围受挤压而隆起的胶泥团边缘部分, 其边栏是钤印时胶泥受力挤压隆起形成的,并不是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是自然带出的形态,加上年代久远,胶泥干燥变形,边栏形状形态万千,各不相同,用墨拓之,呈不规则状,形成残破、斑驳、古朴的艺术效果,显得千姿百态,古意盎然。

此外,封泥印面的大小差距不大。主要是受到“封泥匣”的限制。封泥中秦印一般有田字界格,半通印有日字界格,书体一般为小篆,而汉印则没有界格,字体也较方正,文字笔画的伸缩变化有更大的空间,印文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官印、私印、地名印等。除文字印,还有少量的肖形印。

总的来说,封泥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非人为的、非做作的美,其自然天成、质朴无华的美感,各种艺术要素冲撞对比、和谐统一所产生的美。这种美与秦汉时期的审美相符,也是历经千年的沉淀被时间所赋予的。

封泥为我们研究、学习篆刻提供了一种可以直接借鉴的模拟对象,经过历代篆刻家的不断的研习、提炼和加工,逐渐形成篆刻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清末篆刻大师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中,那种高古雄浑、大气磅礡的风貌,无不传递出封泥的古朴气质和苍茫神韵。他从封泥印章中吸收营养,化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在自己的篆刻作品《聋缶》一印的边款中曰:“力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封泥印中的文字类型可选用大篆、小篆、籀文等,甚至可尝试隶书和楷书。文字风格基本上以方正为主,方劲处兼使圆转。文字的线条一般较细,可有残缺,形断意连的形态,形成类似阴文印章加力钤盖在质地较软的胶泥上形成不规则的变形,使线条的变化更加丰富,印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

封泥印的边栏是封泥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在对边栏形态的处理上,可以进行如下处理:

1.残缺:由于在钤盖印章时用力不均,造成胶泥受挤压的力度不同,形成的隆起形状各异,隆起多的块面就大并且相对完整,反之则相对细小并容易残缺。形成一边残缺,一边相对完整。在边栏处理时可以借鉴这种无意造成的对比效果。

2.块面与线的对比:以强烈的视觉反差为特点,线细如发丝,大块面又粗如城墙。块面部分由于受的挤压力度大而隆起的多,块面部分往往会与印文产生粘连,形成似边似文的效果。

3.粗边栏:封泥印周边均为较粗的边栏,与印面内较细的印文形成粗犷的边栏与纤巧瘦劲的印文对比,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印边具有粗细反差的变化,局部出现与印文的粘连。韩天衡先生曾撰文指出“边栏宽厚就易实、易板、易重,产生沉闷迫仄的窒息感,以至殃及印文,损伤全局。故边栏之妙在于实中见虚、虚中见灵;气格壮伟雄强而意味纯朴虚和,方为通晓个中三昧”。

4.细边栏:四周为细边栏,与印文浑为一体。

封泥作为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形体小巧而蕴涵丰富的文化载体,还有待发掘、研究和借鉴。同时不难看出,面对相同的取法对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的取舍,从而展现不同的形式。我们对封泥印美学的研究并不是刻意的追求原汁原味的封泥效果,更多的是借鉴封泥印的美学思想,实现自己印学个性的张扬。通过对汉代封泥形式美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当代审美观念的角度理解篆刻,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1]胡平生,马月华校注.《简牍检署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黄惇主编,傅嘉仪编著.《历代印匋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

[3]朱象贤撰,何立民点校.《印典》.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胶泥印文印章
高仿光敏印章印文鉴定实验研究
胶泥对三种高熔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因素
我们有印章咯
玩泥巴的幸福
一起高仿印文的检验与体会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胶泥里的兄弟情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马未都忆旧
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