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用工荒到求职难

2015-07-11顾宝昌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育率用工老龄化

◎ 顾宝昌



从用工荒到求职难

◎ 顾宝昌

过去曾有一句话,“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似乎对中国经济来说,劳动力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然而,近年来,一边是用工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声音不绝于耳。除了原本就缺乏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普通农民工、保姆、育儿嫂等都变得稀缺起来,工资水涨船高;一边是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面临就业难题。这些现象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开始“缺人”了呢?如果“缺人”,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用工荒到求职难,我国的人口发展是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

答案几乎是肯定的。自2012年出现拐点之后,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6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并且是第三年连续下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5-6个孩子,每年要出生2000万以上的婴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2%以上。按照这个速度,我国人口不到35年就要翻一番。生育率如此之高,人口增长那么快,无论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不利的。因此,通过开展计划生育,推广避孕节育,减少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从而放慢人口增长速度,就成为应对人口挑战的不二选择。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20岁左右,也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后出生的。那时中国的生育率刚刚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什么是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呢?如果一个人口要实现世代更替,那么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两个孩子。但是,子女在长大到能生育之前还有死亡的可能,所以要再加上0.1个孩子的死亡可能性,因此,一般把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看成是一个人口实现世代更替所需的生育率。如果每对夫妇生的孩子比2.1多,那么下一代人就比上一代人多,人口规模就会扩大;如果每对夫妇生的孩子比2.1少,那么下一代人就比上一代人少,人口规模就会萎缩。

人口红利是支撑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消退是近年来的明显趋势。虽然关于人口红利是否消失的观点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过去那种认为劳动力供给会源源不断的看法现在已经改变了,人们日益看到劳动力从过剩逐渐走向短缺的风险。

老龄化加速

从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口结构最年轻的时候是1964年,当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而此前的1963年正是中国人口生育率最高的年份,一个妇女平均要生好几个孩子。而从1964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持续“变老”的进程中,老龄化曲线一路向上。据卫计委2014年7月份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40岁以上的高龄劳动力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生育高峰(1950—1957年)、第二次生育高峰(1962—1972年)出生,目前虽然仍在劳动年龄内,但是已经接近老龄人口。

反映整个人口的老化程度的最好指标是人口的中位年龄,即把人口分成对半时的分界年龄。2000年中国人口的中位年龄在30岁,目前在35岁。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们进入老年的时候,我国人口的中位年龄将近50岁,换句话说,一半的中国人将是中老年人,中国将成为比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国家还要老的国家。这样的人口如果要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精神恐怕是很难的。而且,届时每不到两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老年人需要得到照料,年轻人又正处于成家立业之时,是顾老还是顾小?代际矛盾就难免加剧。

生育率长期走低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我国自去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以来,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共有145万对单独夫妻提出再生育申请,目前申请单独两孩再生育数量稳定在每个月八九万对。考虑到全国单独夫妻总量约在1100万对,申请再生育的比例仅在13%左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整体生育意愿走低的现状。更值得担忧的是,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中国部分地区“80后”“9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比较低。中国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4—1.5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从国际社会应对低生育率的挑战来看,尽管一些国家为提升本国的生育率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从目前来看收效甚微,甚至得出了“提升生育率比降低生育率更困难、成本更大更难有成效”的结论。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在生育率低的社会,往往会出现实际的生育水平低于人们生育意愿的情况,也就是说,不是人们不愿意生育,而是由于上学、就业、个人成长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一对夫妇最后没能实现自己所希望的生育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就会跌入低生育率而难以自拔,这就是所谓的“低生育率陷阱”。我国目前虽然并没有掉入“低生育率陷阱”,但是一旦陷进去,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人口负债阶段。日本因为少子老龄化导致的经济停滞值得中国警醒。对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关注结构性变化

从供给来看,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虽然在减少,但绝对数量仍有9亿人。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就业难”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我国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将近一半,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已占主体,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中高端岗位提供就业机会。但从需求来看,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工和服务员,同时我国又是制造业大国,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没跟上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求职意愿、能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从用工荒到求职难

事实上,从调整生育数量政策,到调整生育间隔政策,再到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我国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我们既要看到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也要看到人口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对此,包括今天的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要准备担负起认识和应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人口格局的到来。关注人口的趋势,就是关注自己的命运,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猜你喜欢

生育率用工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