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筑梦中国
2015-07-11李向阳
◎ 李向阳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
◎ 李向阳
一列载有1万件德国产净水壶的渝新欧国际班列,历经14天的旅程,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途经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从新疆阿拉山口入境驶入重庆铁路口岸。这是国内跨境电商第一次采用国际铁路运输将货物进口回国。走“渝新欧”国际班列每箱运费大约3500美元,与海运基本持平,但时间缩短近1个月,只有空运价格的1/4,每件商品平摊运费只有大约1美元,售价将大幅度下降。在很多企业眼中,这就是“一带一路”给他们孕育的千载难逢的商机。
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如今,“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正在将沿线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一、怎样认识“一带一路”的基本定位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希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既需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也有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路”示意图
了解了“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要深入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定位。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其基本定位和目标既反映中国和平发展的利益诉求,又符合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需要。
1.“一带一路”是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邓小平南方讲话;第二阶段是从南方讲话到中国“入世”;第三阶段是“入世”后的10年过渡期。目前,“入世”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换言之,“入世”所带来的开放红利已经实现,中国经济面临新一轮对外开放并通过开放促进国内改革的强大诉求。
在前三个阶段,对外开放呈现出一系列共同特征。一是开放的区域重点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并未实现同步的开放,这是造成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把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主体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作为开放的参照系。但进入21世纪之后,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失败,多边主义陷入停滞,世界主要大国都从多边主义的倡导者转变为区域主义的支持者,构建和参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已成为一个世界潮流,以至于WTO都开始认同区域主义的发展方向。三是开放的目标集中于消除边界上的贸易投资壁垒,而近年来的区域合作重点正在拓展到“边界后”的贸易投资壁垒问题,如环境保护、劳工权利、金融监管、数据保护及全方位的生产要素流动等诸多领域。
与前三个阶段相比,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目标和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更广区域的开放,既要包括东南沿海地区,也要延伸到广大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同时,“一带一路”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沿线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会高于WTO所规定的开放程度,不仅涵盖贸易投资自由化,而且还将延伸到互联互通、货币合作、政策协调、人员往来等。
位于泰国罗勇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目前已有超过60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入驻。在中国企业借助工业园的优势取得成功的同时,泰国也在居民就业、技术转移等方面受益。图为5月11日,一名工人在工业园一家企业车间作业。
2.“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
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目前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与贸易顺差来源地,尤其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认同并没有出现同步提高,在某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认同感与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反向走势。近年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许多周边国家在中美之间寻求“骑墙”战略:经济上希望能够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收益;安全与政治上希望美国能够对中国形成制衡。这和创造稳定周边环境的目标显然是不符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很明确,中国与周边国家原有的经济合作模式不适应和平发展的新要求。
在2013年的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关于睦邻、安邻、富邻,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等一系列理念为新时期周边战略确定了方向。要把这些理念转化为实践,显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依靠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作为新时期周边战略的依托,需要把亲诚惠容等理念付诸实践,进而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目标。
3.“一带一路”是实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外交为经济服务成为中国外交的一种共识。然而,伴随和平发展进程的加快,作为一个大国,面对日趋复杂的周边环境,中国要实现稳定周边、打造与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目标,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经济合作显然是不够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对经济外交的诉求开始浮出水面。按照经济外交的理念,既需要外交服务于经济,也需要经济服务于外交,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如何把经济与外交有机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平台。
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而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较同期外贸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4.“一带一路”将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提供一种新路径
由于具备开放、多元与包容特征,“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做到与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并行不悖,而且有可能会成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种新路径。“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合作原则,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这意味着其他自贸区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一带一路”的成员。“一带一路”并不把构建统一的、高标准的自贸区作为优先目标,这适应了亚洲发展的实际需求,让更多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通过合作实现多赢。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模糊的目标,但它无疑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目标。一旦“一带一路”实现上述目标,这将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
改革开放前20年中,尽管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经济领域、综合国力方面,没人将中国看作一个世界大国,只是作为一个区域内的大国来看待。而在进入21世纪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但还不是世界强国。“一带一路”是中国由大到强发展关键阶段的重大决策,是助推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重大战略。这也预示着中国角色的一个新变化:从国际规则的旁观者变为遵循者、再向制定者转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一带一路”是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安排
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从低级到高级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自由贸易区,只有欧盟经历了这五个发展阶段。
与现有的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不同,“一带一路”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安排。“一带一路”与现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秉承理念:“一带一路”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合作、共赢理念,以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
“一带一路”以古丝绸之路为基础(但不限于)把沿线国家纳入进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显然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从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史看,区域贸易集团通常是在地理上毗邻、文化上相通、政治上认同的国家之间首先形成的,如欧盟的前身“煤钢联营协定”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体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以北美地区国家为主体的,东盟是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南方共同市场是以南美洲国家为主体的,等等。而“一带一路”的成员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60多个国家,他们的联系纽带就是丝绸之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丝绸之路作为纯粹的运输通道并无特殊的价值,在这种联系纽带背后所体现的是古丝绸之路的理念。
2.合作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将成为“一带一路”的基础
在亚洲,多数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算,预计2010—2020年期间,亚洲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总需求大约在8万亿美元。此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亚洲新兴经济体多年来的高速增长阶段已宣告终结,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成为这些国家的普遍共识。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将为其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区域内外国家参与亚投行的热情之高从侧面反映了各方对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互联互通抱有信心。
4月20日,中巴两国在伊斯兰堡发声明,双方将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合作布局,实现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图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及瓜达尔市的航拍照片。
3.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它的重要特征
亚洲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一带一路”必然要寻求多元化合作机制。未来,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合作机制。比如,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应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往上进入到南亚,中印之间暂不可能有自贸区,就需要新的合作机制,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着印度洋有中巴经济走廊;到斯里兰卡,自贸区在洽谈中;再往前到中东,中国和海合组织也在洽谈自贸区协议。除了以自贸区为基础的合作机制,还有以次区域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以海洋为基础的多重合作机制等。
4.实现目标: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一带一路”的目标
“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本身并不是对成员国有强制约束力的目标。它所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与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发展方向。从逻辑上说,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是实现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基于“一带一路的上述定位、内涵和目标,我们可以对其作出这样的界定:“一带一路”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特征,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俄罗斯对丝绸之路项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在跨欧亚铁路建设方面,目前俄罗斯政府已经投入180亿美元,新的高速公路项目也已开始启动。在未来,俄罗斯还将建立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能源大通道。
——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
三、“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在政策沟通方面,中方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2015年5月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同到访的习近平主席谈话时表示,哈萨克斯坦支持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伙伴,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同中方在经贸、产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加强在亚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内的合作。此外,中国还与马来西亚启动了海洋领域合作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签署了海洋领域合作文件,与南非签署了双边海洋领域合作文件,与瓦努阿图签署了海洋合作协议。
在设施联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一批引人瞩目的早期收获项目。例如,中(国)俄(罗斯)同江铁路桥已开工建设,中(国)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疏港路)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建设了一批跨境信息通道项目。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一批国际航线,新增一批“72小时过境免签”机场口岸。中缅天然气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投入运营,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建设。
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与俄罗斯、马来西亚分别推进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与印度签署在印度开展产业园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与印度尼西亚签署印尼—中国综合产业园区协定。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区开工建设,中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工业园、中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与俄罗斯签署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政府间协议和企业购销合同,签署西线天然气合作项目政府间备忘录。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谈判、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和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谈判,完成了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联合可行性研究。
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这两大投融资平台,已启动筹建。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标志着成立亚投行及其日后运营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迈出筹建最关键一步。2014年11 月8日,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同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丝路基金入股三峡南亚公司,与长江三峡集团等机构联合开发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这是丝路基金成立后的首个投资项目。
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大力开展人文合作。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以及国际电影节、国际旅游节等活动,在斯里兰卡、老挝等国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组织实施了“丝路书香工程”和“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推动与沿线国家在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创作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一年多来,已累计向沿线有关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1.8万名。与南亚、东南亚、中亚国家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迈出实质步伐,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工作成效显著,中国—东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四、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相联系,“一带一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巨大系统工程。这项工程能否做到可持续,关键看能否直面挑战,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随着“一带一路”步入实施阶段,探索其面临的挑战至关重要。这些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的讲话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猜疑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大,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在亲近中国的过程中掺杂着畏惧和担忧。多数国家对中国发展的心态比较矛盾。他们一方面期待并肯定中国的扩大开放,希望得到更多中国的资金、技术、无偿援助等,增加本国产品到中国市场的出口。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担心本国的进一步开放会造成对中国的更大依赖。东盟国家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亚国家与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非洲国家对中国资源政策,都存在不同的疑虑、担心和质疑声。西方国家的舆论不遗余力地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剧了我们推进开放战略的难度。而如何打破这种疑虑,与有形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相比,我们推动的力度与广度尚远远不够。“一带一路”如何将分享的理念贯穿于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让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更多地惠及他国,需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运用恰当合理的语境去谈合作、谈共赢。
2.来自大国的掣肘
“一带一路”途经世界自然资源主要产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历来是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要冲。相关国家近年来纷纷提出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欧盟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日本版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等。美国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致力于维护美国在欧亚大陆腹地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低上合组织的凝聚力。欧盟版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希望通过修建“纳布卡天然气管线”,加强与中亚及周边国家在能源、商贸、人员、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在保证自身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增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日本要做新亚欧丝绸之路的起点、地缘政治的操盘手,不断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往来。近年来,俄罗斯又提出整合中亚地区的倡议,即“欧亚联盟”的设想,加速推进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地缘政治天平上,大国都有着自身利益的打算,如何在这其中避免来自其他大国的掣肘,扎扎实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需要认认真真研究的课题。
6月15日至20日,中吉边防部门开展了“东方—2015”联合执法行动,内容涵盖了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多个领域。 图为6月19日,中吉边防部队在边境线巡逻相遇。
3.沿途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一带一路”地区内各国之间存在各种领土、宗教争端,这些争端直接影响战略的安全顺利实施。例如,印巴之间关于克什米尔地区争端、中印边界争端、巴以领土争端依然没有解决;在中亚地区,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五国之间的领土划界也没有完全完成,如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有20%的边界没有划定,争议地区超过70处,2014年两国还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在海上,南海问题、钓鱼岛及东海专属经济区等问题依然存在。短期内,这些争端难以解决,也不利于深化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此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在与沿线国家实现“五通”中,要防止相关地方的恐怖主义对中国中西部的影响,需要与这些国家共同反恐。“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4.政府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作用
具体地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应集中于下述领域:
从外部来说,第一,外交先行。“一带一路”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合作。要获得沿线国家的认可,既要克服来自这些国家的某些误解或猜疑,又要应对来自区域外大国的阻挠与反对。第二,构建合作机制。未来的“一带一路”将会包含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在沿线不同地区构建什么样的合作机制,需要政府在国家层面进行规划。
从内部来说,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个别地方政府可能会从本地区利益出发,更多地考虑经济目标,忽视非经济领域的国家目标,甚至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第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导向的误解。一些地方政府把它理解成税收优惠的新措施、上投资项目的新机会,而不是把它看成是对外开放,进而是促改革的新机遇。第三,各地不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打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旗号大规模上项目。这样做,有可能导致新一轮产业雷同、基础设施缺乏互补性的投资热潮。
总之,我们要与沿线国家一道,和衷共济、相向而行,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以智慧化解挑战,共同谱写“一带一路”的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做好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的大文章》,魏建国、孙学工等,《时事报告》2015年第6期。
《开放包容 共商共建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高虎城,《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5年第2期。
《外国专家眼中的“一带一路”愿景》,《人民日报》2015年7月14日第23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
2.“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