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教授针刺治疗脑病青盲经验
2015-07-11匡薪錡
匡薪錡,杨 光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073)
杨光老师从事中医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临床擅长运用中西医各种手段治疗眼病,尤其擅长针刺治疗各类疑难眼病;并为发扬中医眼科特色、推广针刺治疗眼病的经验奔走呼号,为我国中医眼科事业以及推动针刺治疗眼病工作及学术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其针刺治疗脑病青盲经验介绍如下。
1 “青盲”与“脑病青盲”的区别
“青盲”属中医范畴的疾病名称,以眼外观正常、视盘色淡、视力渐降甚至盲无所见为特征的内障眼病,相当于西医的眼底退行病变或多种眼病所致的视神经萎缩,是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杨光老师认为眼病所致青盲与脑损伤所致视功能损害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治法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可有较大差异,因此按目前中医眼科的“青盲”,不论是定义还是实质内容显然不能完全涵盖脑病所致的视功能损害,因此有必要确立“脑病青盲”的概念。
“脑病青盲”是因颅脑损伤所致、眼外观无异而视力视野损害的眼病。此类眼病视盘色淡并不是必要诊断体征。从中医学角度,脑与眼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灵枢·大惑论》载: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挟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第十》曰:“中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盲,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盲,大小便秘结,皆曰中脏也,其治多难。”从西医学角度,传统的视皮质是指枕叶,随着近年来神经眼科研究不断深入,已认识到顶叶、颞叶、部分额叶等在内的许多新皮质区,总数达25个,视觉联合区7 个。中枢神经系统有40 %的神经纤维与视觉有关[1]。并且后视路导致视功能损害一般不引起视神经萎缩( 视盘色淡) 和瞳孔异常。“脑病青盲”最常见的病因为: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 含手术后) 及脱髓鞘病变等。
2 针刺施治
2.1 取穴
临床上,常取头部穴:百会、头维、四神冲、视区等。项部穴: 风池、完骨、天柱、翳风。眶内穴: 睛明、上睛明、承泣、球后、内球后、上明( 下鱼腰) 。眼周穴: 太阳、四百、阳白等。远端取穴: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以上穴位应交替针刺以维持穴位敏感性、降低痛感。杨光老师认为百会穴能补能泻,具有安神、镇痛的作用,可以使患者尽快进入针刺状态,故百会为眼科第一针。风池为眼病要穴,内眼病必用,可与完骨、天柱交替应用,现代研究表明此穴区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对大脑中动脉及眼底动脉供血也有改善作用[2]。但针刺时需谨慎,不可深刺穿过寰枕后膜,否则针尖穿过脊髓三层被膜后,直中脊髓上端或经枕骨大孔刺入延髓,可危及生命。
2.2 针刺方法
脑病青盲的患者一般在全身状况稳定后再进行眼科专科诊治。治疗初期通常采用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以巩固脑病治疗效果,醒脑神、开目窍。继之开始眼科针刺: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选用0.25 mm×40 mm 规格的针灸针,第一针先取百会穴,常规消毒后,沿头皮捻转进针,平刺0.5 ~0.8 寸。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微上,向鼻尖方向或下颌方向直刺0.5 ~0.8寸,经反复提插捻转直至有针感向前额或眼区放射。针刺眶内穴时应快速捻针入皮,然后减慢进针速度,如针尖遇阻或患者躲避时,应略微退出,稍微转换方向,再次刺入,直到手下感得气为止。若得气感不明显,也不宜提插捻转,应停针待气。眶内穴得气感为扩散至整个眼球的酸胀感。一般留针30 min,留针期间应避免运针,若有治疗要求,需加强针感,也只可作轻微的捻转,不宜提插,以防出血。出针时,缓慢出针,出针后,需要留意针孔是否有血,嘱患者用棉球按压,避免眼局部血肿。眶周穴及远端取穴均常规针刺,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 min,5 次休息2 天,12 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主要通过针刺前后的视力、视野、对比度等变化进行判定。脑部CT、MRI 等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4 典型病例
患者马某某,男性,66 岁,离退休人员,主因脑血管疾病在他院行手术治疗后感视物遮挡,于2014 年3月17 日来我院眼科就诊,颅脑MR 显示:左额叶梗死,右眼视力:0.2、左眼:0.3,外眼未见明显异常,双眼晶状体核性中度混浊,视网膜动脉硬化Ⅱ期,杨光老师建议行眼科针刺治疗。针刺40 天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4。针刺前后视野改变见图1、图2。
5 讨论
图1 治疗前后右眼视野比较
图2 治疗前后左眼视野比较
临床上,患者脑病后常以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为重要关注点,大部分患者眼部症状常被忽视,而在发病一个月后其他症状稳定或治愈、缓解后才得以发现。此时往往已错过治疗最佳时机。以眼部症状首诊于眼科的脑病患者较少,在综合医院应加强眼科与脑病科、神经科、针灸科等的联系,畅通会诊机制,患者一旦有眼部视功能损害相关主诉,除完善颅脑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外,应及时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和视野、眼电生理、对比度视力等检查。此类患者在上述科室治疗结束后,针对其视功能损害的药物治疗已难于见效,应尽早行针刺治疗以挽回部分视功能。杨光老师等实践证实,针刺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功能有所改善[3]。
针刺机理方面,孙河等[4-5]研究表明:针刺对视网膜和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改善眼局部微循环,缓解局部的缺血、缺氧,减少谷氨酸的释放和一氧化氮生成,维持或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阻止神经的逆行性或顺行性溃变,降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率,保护神经元免于死亡,促进轴索再生。促进视网膜营养因子BDNF 的表达,也可能是针刺视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1] 童绎,金崇华. 神经眼科学范畴和中国神经眼科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6) :363-366
[2] 徐建钟,郭红建.不同手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3(6) :120-121
[3] 杨光,刘婷,柴盼盼,等.针刺治疗脑损伤后视功能异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2(4) :260-262
[4] 孙河,张慧,林柏松. 针刺对慢性高眼压兔视网膜Bcl-xl、BDNF表达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8) :661-664
[5] 孙河,张慧.针刺对慢性高眼压兔视网膜、视神经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5)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