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割治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2015-07-11袁志强朱卫星朱月婵杨贵尊周勇忠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正气

王 红,袁志强,史 良,朱卫星,朱月婵,杨贵尊,周勇忠

(上海中冶医院,上海200941)

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病毒感染有关。西医尚无特异性有效疗法。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 种疾病[1],面神经麻痹即为其中之一,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笔者采用割治结合运动针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上海中冶医院针灸科门诊,共80 例,按门诊顺序编号随机分组,单号归入观察组,双号归入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龄12 ~73 岁,平均(47.78 ±13.37)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15 天,平均(5.60 ±7.53)天。对照组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龄9 ~75 岁,平均(44.60 ±16.47)岁;病程最短1 天,最长13 天,平均(4.73 ±3.26)天。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HB 分级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①急性起病,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或感冒史;②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病初部分患者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的疼痛及听觉过敏或舌前2/3 味觉减退或消失;③病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④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在半个月以内;③年龄在75 岁以下;④同意此疗法。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如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等;③合并有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可危及生命的疾病;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⑤血糖没有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糖尿病患者;⑥有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运动针法结合割治治疗。运动针法:取患侧太冲穴,局部常规消毒,选0.4 mm×40 mm 毫针,针刺行补法,每次行针时嘱患者依次做皱眉蹙额、睁眼闭眼、鼓腮、示齿等动作各10 次,完成上述动作后再使患者鼓腮,使口腔内空气做左右环转运动10 次,每次行针时往复上述动作,每5 min 行针1 次,留针30 min。

割治疗法:患者采取坐位,面对光线,充分暴露患侧内颊膜,在内颊膜上相当于上下齿咬合处有一条横行线略突起于内颊膜,笔者起名为“咬合线”。操作:医生洗手戴无菌手套,一手拇指按于内颊膜,其余四指按于面部,使内颊膜外翻,充分暴露施术部位,选用11号一次性尖头手术刀片,从平第2 磨牙处纵行切断咬合线,切口长约0.5 ~1 cm,并使稍稍出血,出血量约为1 ~2 ml。出血量少时可将刀口线上下延伸,但不超过2 cm。操作完成后用0.9%NaCl 溶液簌口,出血量大时可压迫止血。每次割治部位与上次刀口线平行,相距约1 ~2 cm,依次向近口角处割治,隔日1 次,5 次为一疗程,3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 对照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4]中针刺治疗面瘫的取穴,取阳白、四白、地仓、颊车、颧髎、牵正、健侧合谷;针具选用0.30 mm×25 mm 毫针,面部穴位常规消毒,行平补平泻手法;健侧合谷常规针刺,用泻法,手法宜重,每5 min行针1 次,留针30 min,每日1 次,10 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根据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面神经疾病委员会采用的HB 分级量表[5]判断面瘫病变的轻重。轻度面瘫:1 ~3 级;重度面瘫:4 ~5 级。

面部残疾指数(FDI):由躯体功能评分(FDIP)和社会功能评分(FDIS)两项组成,其中FDIP 反映患者躯体残疾情况,FDIS 反映对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①躯体功能评分(FDIP):让患者对5 个问题进行回答然后评分(分别为:张嘴或吃东西时食物在嘴里移动困难;喝水感到困难;讲话发某些音感到困难;眼睛经常流泪或干燥;刷牙感觉困难),其中5 ~1 分对应“没有、有一点、有时候、很多时候、总是”,总分=(5 题累计得分-10)×2.5,总分最高为37.5 分,分值越高表示躯体功能越好。②社会交往和自我感觉评分(FDIS):也由5 个问题组成(你感觉紧张、你感受到被周围人孤立、对身边的人和事感到烦躁易怒、经常早醒或失眠、因为面部功能不愿参加社会活动),1 ~6 分分别对应“总是、很多、经常、有时、很少、没有”,总分=(5 题累计得分-10)×2,总分最高40 分,分值越高表示社会生活能力越好。

3.2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面部各项症状和体征均消失,HB 分级为1级;显效:面部各项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HB 分级为2级;有效:面部各项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HB 分级为3级;无效:面部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病情进行性加重,HB 分级4 级以上。

3.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对全部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3.4 治疗结果治疗结果见表2 ~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HB 分级、FDIP、FDIS 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HB 分级、FDIP、FDIS 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1)P <0.01;与对照组比较,2)P <0.05。

组别 例数HB 评分FDIP FDI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3.27 ±0.81 1.21 ±0.511)2) 14.15 ±8.27 35.38 ±3.251)2) 28.97 ±8.21 38.32 ±3.541)2)对照组 40 3.59 ±0.85 1.39 ±0.931) 13.78 ±7.85 32.83 ±7.361) 29.33 ±7.25 37.15 ±4.411)

由表2 可知,两组患者治疗3 个疗程后HB 分级、FDIP、FDIS 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 <0.05),提示观察组面部功能和社会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表3 两组治疗后总疗效分析 例(%)

由表3 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愈显率为97.5%,对照组愈显率为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4 两组面神经麻痹患者不同时间痊愈例数比较 例(%)

由表4 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2、3 疗程后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提示观察组各治疗时间段痊愈率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口眼㖞斜”范畴,因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称虚入中面部经络,气血闭阻,致使面部足阳明、手太阳经筋失于濡养,功能失调,以致筋肉失于约束,纵缓不收,而成㖞僻。《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故当以扶正祛邪、活血通络、疏调面部经筋为基本治则。但同时也应根据疾病各期正邪状态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有研究发现[6],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分期治疗为最佳原则。本病急性期(10 天以内)[7]以邪盛为主,中期(10 天~3 个月)正邪胶着,正虚邪恋,后期(3 个月以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急性期病邪表浅,正气虽虚但仍可抗邪,此时当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中期正虚不能鼓邪外出,邪入经络,正邪胶着,当扶正祛邪并重;后期正气益虚,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阻,此时当以扶正为重,兼活血通络为治。

《素问·气穴论》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可见刺络放血治疗疾病的机理在于出恶血、通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割治疗法是从刺络放血疗法演化而来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割治出血,使邪气随血而出,使瘀滞的经脉得以疏通,经脉气血调和则病愈。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割治形成的外来刺激可以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另外割治形成的创口在愈合过程中可促进神经营养物质和生长物质的产生和激活,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并且可以促进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促进细胞内新陈代谢,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从而有利于失神经支配的功能恢复[8]。

从本研究的治疗结果看,观察组在患者面部功能的恢复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而且对患者社会交往和自我感觉评分上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究其原因是观察组从本虚标实这一中医病机为出发点,邪正兼顾,不但遵从驱邪外出这一传统治疗思路,更注重鼓舞正气,防止传变。割治刺血使邪随血出,恢复面部经络的阴阳平衡;太冲穴为“冲脉之支别处”,且“肝与冲脉,气脉相应合而盛大,故为太冲”,再者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故针刺太冲穴可以调节十二经脉之海,行针时嘱患者活动面部肌肉,引导冲脉脉气渗灌面部诸阳经,尤其是阳明经脉,直达病所,补正气之不足,正气渐复,不但可以驱邪外出,还可以防止邪气深入经络而形成正邪胶着状态,避免面部肌肉萎缩和面神经变性,促进功能恢复,故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从对面神经麻痹治疗各个疗程后的结果看,观察组在治疗第1、2 疗程后的治愈例数分别为9 例和25 例,治愈率为22.5%和62.5%,明显高于对照组2例(5.0%)和17 例(42.5%),说明观察组可以明显缩短病程,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由于本研究主要针对于早、中期面神经麻痹患者,此时病邪表浅,尚未深入经络形成邪痰瘀互阻的格局。正气虽虚,仍能抗邪阻其深入,及时驱邪兼顾正气,自然邪去而病愈。但对于正虚邪陷经络,痰瘀互阻,脉气不通的后期甚至顽固性面瘫疗效如何,还有待于后续进一步研究。

[1] 李宁,田丰伟,吴滨,等. Bell's 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66-68

[2]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 王兴林,黄德亮.面神经麻痹[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0

[4]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9-70

[5] 孔岩,徐耑,郝亚南,等.简易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2):224-227

[6] 冯蕾,马文珠.不同时间针灸介入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12):1085-1087

[7] 杨瑜. 周围性面瘫分期辩治心得[J].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8):600

[8] 王顺,胡海超,王东升.针刺补法治疗贝尔麻痹恢复期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2):113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