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型铜制模型(待续)
2015-07-11王福谆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模型的制作,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了,不过,在早期以陶制模型为多,但也有一些是用青铜制作的模型,这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且,有好些品种,例如:铜屋、铜车马、铜船以及铜制祭祀模型,等等,但还都是小型模型,基本上都是铸造出来的。例如:1982年,在发掘浙江绍兴市坡塘306号战国墓时,就出土了一件铜屋模型[1],铜屋内还有6个小铜人(铜俑),这间三开间的铜屋,屋顶为四角攒尖形,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铜屋模型,对研究中国建筑史来说,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但是,这铜屋通高只有17cm,当然只能是小型的铜铸模型。而云南晋宁石寨山的西汉墓,也出土过2件铜屋模型,尺寸更小些,高度只有9cm和11.2cm[2].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铜屋模型,高为15cm,则是个铜铸粮仓模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汉铜屋模型,是1971年10月在广西合浦望牛岭出土的,该铜屋长79.3cm,宽42.7cm,通高为37.3cm,尺寸比前几件铜屋大,但也只属中型铜铸件。在战国时期,还有小型铜马车出土,例如:1965年江苏涟水三里墩就出土一件战国时代的小型铜马车,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到秦、汉时,铜车马模型就比较多了,不仅有小型铜马车,而且,还有大型铜车马。1955年,兰州市集林坪汉墓中出土的一件汉代铜马车,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还只是一件较小的铜马车模型。到1969年,在甘肃武威市雷台发掘的东汉张胜将军墓内,则出土了一组铜车马出行仪仗队,其中,既有很多铜铸骑马俑,又有很多铜车马,整个铜车马仪仗队共有铜车、铜马、铜牛、铜俑等128件[3]。虽然,每一单件都不算大,但是,这个按汉代车马仪仗队制作的铜车马出行仪仗队模型,就整体来说,就是一个铜铸大模型了,而且,是我国古代最出色的大型铜铸群雕。1980年底,在秦始皇陵陪葬坑内,出土了2辆铜车马,其长度分别超过2m和3m,则是大型铜车马了,而且,铜车马的制作极为精致,比例关系亦非常严格,是2件真实感极强的大型金属模型。此外,在一些古塔的地宫中,还出土过一些小型铜塔,实际就是宝塔的铜制模型,例如:1956年发掘的江苏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地宫中,就出土了一座小型明代铜塔,高32.7cm,宽19.3cm,这座铜质鎏金的小型喇嘛塔,就像是北京妙应寺白塔的铜制模型[4]。当然,这些小铜塔,基本上都是小型铜模型。至于在大型铜模型方面,还必须提到的,就是宋朝太医局的医官王惟一,制作的两个等人高的针灸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学教学模型,则可以称为我国古代大型铜制教学模型,可惜早已不存,但明代仿制的一尊针灸铜人尚存,可作为古代大型铜铸模型之一。明代还留存有铜铸的武当山模型和须弥山模型,也称得上是大型铜制模型。我国的喇嘛教寺庙中,还有不少铜制坛城,其中,清朝初期铸造的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坛城殿内的3座坛城,以及时轮坛城,都是大型铜制坛城,实际上,这些坛城和武当山模型、须弥山模型类似,也就是一件以房屋为主的铜制模型,其尺寸大小和原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则较随便,但主题很突出,例如:武当山模型突出山顶上的金殿模型,须弥山模型则突出释迦牟尼殿模型,而时轮坛城则有3组铜制建筑模型。而且,这些大型铜制模型还伴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和神话,反映出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不过,我国古代留存至今的大型铜制模型,数量并不多,现将收集到的现存古代大型铜制模型,分别叙述如下。
1 秦始皇陵1号铜车马
1.1 被誉为“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的发现
1980年12 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20m处的一座陪葬坑内,共发现5个坑道,坑内埋藏着3组铜车马和2组木车马。出土的铜车马是其中的一组,一共有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分别命名为“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各有3000多个零部件,有些出土的零部件,已破损,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修复后,整座铜车马已恢复原状,现陈列于陕西省西安市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内。
1号铜车马,通长2.57m,宽0.955m,连同伞顶,通高1.68m,总重1.061t;2号铜车马,通长3.17 m,高1.06m,总重1.24t.铜车马是按照秦始皇御用车队中属车的尺寸,缩小二分之一制成的铜车模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精致、最珍贵的古代铜车马模型。铜车马模型由多种工艺制作而成,但其主要零部件和大多数一般零部件,都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并配以大量金、银饰件。铜车马结构之复杂,技艺之精湛,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以往出土的任何古代青铜器,都不能与之相比,可以说,秦陵铜车马的发现,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珍贵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5]。
1.2. 1号铜车马的组成和大小
秦陵1号铜车马,见图1所示。该车在秦代时,称为立车,又叫高车或戎车,为秦始皇“五时副车”之一。是1辆双轮、单辕、前驾4匹马的铜马车,车上有站立驾车的铜御官俑1人,上部盖有铜伞一顶,成为方舆圆盖,车辐做30根,车辕弯曲上翘。这与文献中记载的“轮幅三十以像日月”以及“舆方法地,盖圆象天”的说法相符。
1号车是一辆开道车,是带有兵车性质的马车。其车舆长48.5cm,宽74cm,整座马车的通长为2.57m,宽为0.955m,一柄独杆圆盖的铜伞,拔起了马车的高度,从地面到伞顶,通高1.68m.22根伞骨在伞根顶端,呈放射状均匀排开,伞盖的直径达1.22m,正好遮住舆底之外的轴头,车舆左右两侧有阑板,阑板的内侧,彩绘菱形花纹,色泽艳丽,图案清晰,外铡铸成凹凸不齐的几何线条。在双层彩绘的轼板内侧,以子母扣连接了两条绥带。车内挂有一个铜质箭菔,内装50多支锋利的铜镞。轼前的左侧,向前突出两个银质承弓器,上置青铜弓弩一付。左阑板外,悬挂着一个较小的箭菔,内装12支铜箭,而左阑板内侧,则装有一个铜盾袋,袋内有一铜盾,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个铜盾。从上述粗略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铜车马的结构的确很复杂,所以,整座铜车马的零部件,达到3064件之多,其总重量超过1t,为1061kg[5].
1.3 1号铜车马的雕塑和铸造
铜俑和铜马的雕塑以及铸造,都很成功,各部位之间的造型,比例正确,塑造得逼真、写实、栩栩如生,雕塑艺术水平极高。4匹马均为6岁,处于最佳使役期,中间两匹称服马,四肢端立向前,两边的骖马,头部略向外偏,马体粗壮有力,两耳竖立,双目如铃,既像是整装待发前的跃跃欲试,又像是凯旋归来后的稍稍宁息。而铜御官,雕塑成身佩长剑,两眼平视前方,双手作执辔的姿态,全神贯注地驾御马车,其神态和衣饰,均非常生动、逼真。铜车马虽然比秦始皇副车的真实尺寸,缩小二分之一,但是,其制作非常之精美,保证了各部分比例恰当,结构虽复杂,而活动部分却操作灵活,铜车马的装饰,又非常之华丽,似乎与真车完全一样。使后人看后觉得,好像真的看到了2000多年前秦始皇的车队,甚至看到了那威风凛凛的模样,实在是古代青铜器的上乘之作。
2 秦始皇陵2号铜车马
2.1 2号铜车马的组成和大小
秦皇陵2号铜车马,见图2所示。2号马车古称安车,又叫辒輬车。亦是双轮、单辕,由4匹铜马挽驾。但车舆部分,要比1号车复杂得多,分为前室、后室两部分。前室有1名坐着驾车的铜御官俑,后室为车主人的乘卧处,舆上有蓬盖。这辆名为驷马安车的铜车马模型,比1号铜车马还要长,通长达到3.17m,高为1.06m,总重量达到1241kg.
图2 秦陵2号铜车马
本车的铜御官和4匹铜马,同样雕铸得非常精致、逼真。而由前、后两室组成的车舆,也制作得像真的一样,前室作为御者所处之室,正面的盖板上有一爪状的4个铜环,系着两条辔绳,铜御官双手执辔驾车,神情非常专注;车舆的后室,则由舆底、车墙、车门、车窗、车轼及车蓬盖等组成。舆底上用一块大铜板来象征软垫子,以保证车主人坐卧舒适,车门在车舆的后墙中部,而3个车窗分别位于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可以前后推拉,开闭灵活轻便。关闭时,也可透过窗上的网眼,看到车外的景物,而在车外,却难于窥视乘车者的容貌。同时,因窗上网眼透气,既能使车内保温,又不显气闷,如室内气温过高,则可灵活地打开车窗,这叫“开之则凉,闭之则温”,故亦叫“辒輬车”。而顶上的车蓬盖,面积达到2.3m2,将前、后两室均罩在下面,而车蓬盖的厚度,只有1mm~4mm,用青铜来铸造这样大面积的薄壁车蓬盖,其难度是非常大的,可见当时铸造水平的高超[6]。
2.2 2号铜车马的结构
2号铜车马的结构复杂,但设计合理,制造精细,不少部件的结构和现代工程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完全超出人们原先的想象。例如:车舆后室的3个车窗,其结构灵活,可以前后推拉,开闭自如。又如:车毂近似腰鼓形,毂穿的中心部分大,两头小,这样贯轴之后,轴和穿,只在两端接触,可以大大减少轴和穿之间的摩擦力;辐靠近毂部分的股部,呈扁圆形,而靠近牙部分的骹部,则呈圆柱形,这样既有利于装配,又能承受大的压力;牙的断面呈腰鼓形,既保证强度,又能提高车速;另外,用铜车轫来保证停车,用铜车撑来支撑停车时的车辕,这样,既减轻马的压力,又能保持车身的平稳。等等。总之,2号铜车马既有非常合理的设计方案,又有制造精细的零部件,来保证设计方案的实施。而2号铜车马的结构,又是何等的复杂,整座铜车马的零部件,竟然有3462个之多,其中,青铜铸件1742个,金制件737个,银制件983个。但组装后的结构,又是非常的合理,运转又很灵活,说明当时的铸造工艺、制造和装配工艺都是非常先进的,超过了当时世界上任何青铜器的制作水平,故被誉为“青铜之冠”。这也反映了2200年前的秦朝,其青铜冶铸技术和铜器制造工艺水平,确实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2.3 2号铜车马的冶铸工艺
2号铜车马,有1742个青铜铸件,因为有精湛的冶铸工艺,这就为制成优良精致的铜车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铸造技术史》[7]对此已有介绍,作者认为主要有下列4个特点:
1)合金成分的配比非常合理
虽然,铜车马零件的材质,都采用锡青铜,其主要成分是铜、锡、铅三种元素,外加一些微量元素。但是,由于对各零件性能要求的不同,故各零件的化学成分并不相同。据现代光谱和化学分析测定,4匹铜马的成分为:w(Cu)=90%、w(Sn):6%~9%、w(Pb):0.7%~1%;而铜车的车轖、车辐的强度要求大,因此,含锡量提高到13%以上;车舆上的其他零部件,既要有一定强度,又要有较好的铸造性能,故含锡量一般为10%左右;而缰、辔、靷、尾束等部件,主要为短节组成,要求较好的韧性,因此,含锡量为w(Sn):6%左右;铜车撑需要的硬度,应当最大,故其含锡量达到20%.这种合金配比,按现代科学眼光来看,也是非常合理的。至于有的青铜件中含铋量为w(Bi):0.05%~0.07%,比现代工业规定高出许多倍,致使其机械强度,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增加零件受压而破损的机会,这可能是原材料中自然带入的,与人工配比无关。
2)铜俑、铜马的雕塑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水平很高
无论是铜俑,还是铜马,其各部位之间的造型,比例正确,写实度很高,而且铸工非常精细。铜御官面庞丰腴,英姿潇洒,从发丝、眉毛、睫毛到两片八字胡须,都雕铸得生动、逼真,两袖周围以及腰间,因束带而产生的褶皱,都被雕铸出来,充分表现出服装质地的柔软。特别是雕塑家将铜御官的毕恭毕敬而又沾沾自喜的双重心理,也通过铸塑的成功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整个铜御官的造型,达到了神韵生动的艺术效果。铜马的造型也非常准确,各个部分都符合标准,而且突出了良马的特点,马头高仰、棱骨分明、颈浑园而长、挺胸广膺,大腿宽厚,汗沟深明,四肢劲健,雕铸出耐久善良,挽拽型良马的生动形象。而且,铜马虽雕塑成静止状态,但马的胸筋暴起,双耳前耸,又处于待发的动势,铜马眼睛灼然、有神、非常机警,真是寓动于静,表现了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而铜车的造型,不仅各部分比例恰当,而且,活动部分能做到操作灵活。铜车的各个部分,采用大量彩绘,以增加艺术效果,其中有些部份更是将铸纹和彩绘相结合,例如:车舆底的背面,铸出了皮条编结的斜方格,再彩绘出几何图案;铜窗是先铸出菱形镂孔,然而再加彩绘,使其花纹非常别致。总之,整座铜车马的雕塑艺术水平和铸造工艺水平都极其高超。
3)多种铸造工艺的合理应用
由于铜车马是由好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结构又复杂,故零部件数量很大,所以,必须根据零部件结构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铸造工艺。例如:对于辕、轴等粗大件或局部过厚的件,则用填范法铸成中空体;而轸、桄等件的拐角处和负重处,为了加强其强度,不采用泥芯而采用铜芯;除采用传统的浑铸法外,还采用分铸法;特别是较多地采用嵌铸法,这在当时是有创新意义的。铜马的铸造,就是先单独铸造出四腿、两耳和马尾,然后,将它们分别嵌入马体的泥范内,这样,浇注马体时,铜马各部分就浑然一体。车轮的铸造,也是采用嵌铸法,先将各根辐条铸造好,然后分别嵌入毂和牙的坭范中。同时浇注毂和牙,则三者就连成一体,得到一个整体车轮。另外,御官俑的四肢和身体、轴和辕、轴与舆底等等,也都采用嵌铸法。此外,还采用铸焊法,即在两个金属件之间,浇入一定量过热的熔融铜液,将其连接起来的方法。铸焊法的应用,可非常灵活,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车轼和舆的铸焊,右栏板与眉板的铸焊,茵和舆底的铸焊连接等。这多种铸造工艺的合理应用,终于解决了铜车马结构复杂,零件繁多的难题。
4)大型薄壁件的成功铸造
1号车铜伞盖的面积为1.28m2,2号车铜蓬盖的面积,更达到2.3m2,这么大面积的青铜铸件,而且,壁厚仅仅4mm,边沿厚度只有1mm~2mm,虽然,据现代金相分析,其边沿部分是在铸成后,经加热锻打而变薄的,并非直接铸造出来的。但是,4mm壁厚,对面积超过1m2的大铸件来说,当然仍是很薄的壁厚了,所以,在2000多年前,能首先采用浑铸法,将大伞盖和大蓬盖整体铸造成功,的确是件很了不起的大事。
3 铜车马出行仪仗队
1969年9 月,在甘肃武威市的雷台,发掘了东汉张胜将军夫妇合葬墓,出土了大量铜铸文物,除了最著名的一匹誉为“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外,还出土了一组铜车马出行仪仗队,场面宏大,非常壮观,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铸群雕模型,如图3所示。这组铜铸群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高官车马仪仗队出行时的雄伟场面,人喊马嘶,车轮滚滚,前呼后拥,气势不凡。整个铜车马仪仗队共有: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1头,各类铜俑45人,共99件。仪仗队由手持矛、戟等骑马武士开道,所以是一行武装出行队列,被称为“地下千年雄师”[8]。
图3 铜车马出行仪仗队
汉代的铜车马出行仪仗队,见图3所示。从图中可看到,排在最前面的是武士俑乘骑,共有17个骑马武士,个个手持矛、戟等武器,英勇无比,这些武士俑的高度,大约30cm,其所骑的铜马,高度为40cm~42cm,铜马的形态各异,造型合理,各部分的比例相当正确。在武士俑乘骑后面,则有主骑1匹,从骑4匹,以及很多铜车马,既有装大斧的斧车1辆,还有轺车4辆,其中,有最大华盖的那辆车,是主人乘坐的“安车”,其余的都是“属车”。后面还有3组不同职位的“张君”和“夫人”的铜车马,共6辆车,其铜马的胸前分别刻有隶书铭文:“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冀张君小车马,御奴一人”;“冀张君夫人车马,将车奴一人,从婢一人”和“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骑马一匹,牵马奴一人”;“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小车马,御奴一人”等,还有8个铜俑背上刻有隶书铭文:“张氏奴”三字。最后面还有3辆铜马车和1两铜牛车。在所有的铜马中,以主骑的马体最高大,高度为51cm,其造型也较特殊,作昂首嘶鸣状。而铜俑中最矮的,则是奴婢俑,高为20cm~24cm.从中可看出,其封建等级制是非常严格的。而作为古代铜铸群雕文物来看,汉代的铜车马出行仪仗队,其铜马、铜俑、铜车等都是采用分铸法,先铸出各个部分,再焊成一体,但每一件铜马、铜俑或铜车的铸造工艺水平都很出色,是罕见的古代大型仪仗队铜铸模型,而且是我国古代铜铸群雕中的瑰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