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2015-07-10杨星
杨星
摘要: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以情感渗入为基础,追求审美体验的活动,声情并茂是人们对声乐表演成功的最高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精髓和灵魂。因此,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关键词:声音教学 艺术 情感 培养
声乐是一门深受群众喜爱的听觉艺术,是以情感渗入为基础,追求审美体验的活动。相对于以探索和发现真理为宗旨的科学、以扬善惩恶为根本动机的道德来说,艺术是一门以情感为基础、追求美的活动。艺术与情感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情动人。情感是音乐独特的表现对象,声乐与情感是音乐表演艺术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声情并茂是人们对声乐表演成功的最高评价标准。声乐教学也是一种情感艺术,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发音技巧的培养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从而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也就是说,发音技巧的培养只是实现情感表达的手段,以声音变化为手段挖掘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美,从而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这才是声乐演唱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所在。但在实际声乐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甚至一些声乐教师过分注重和追求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忽视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这种急于求成、逐本舍末的浮躁心理不仅使声情并茂的音乐原则流于形式或口号,而且还使得其内涵无法得到充分地展现。因此,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良好的情感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作为一个学生,不仅要学会演唱技巧,用演唱技巧吸引听众,更应该学会从情感体验这个较高的审美角度来演绎歌曲,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本文对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情感培育中的作用做了阐释,然后从教师作用发挥这一视角,对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对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和路径有所裨益。
一、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阐释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深刻生动地表达歌曲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最终目的。完美的歌声不仅包括音乐旋律美、音色美和音色变化美,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情感色彩美,人们在演唱歌曲时只有以正确的歌唱技巧准确地把握歌曲情感,才能生动地演绎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声乐教学是一种情感艺术,每一位声乐老师都应该重视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积极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所以,声乐教学是一个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情感教学等丰富内容的特殊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从乐理知识上了解和认识歌唱的器官及器官各部位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机理,为下一步歌唱技巧教学做理论准备;在技巧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实唱练习使学生感受歌唱的气息、音色、节奏、旋律,使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歌唱和协调歌唱器官的技巧;在情感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恰当的情绪引导和激发学生情感,寓情于景,使之正确把握歌唱情境,而且还要加深学生对歌曲本身内在情感的体会。
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许多学生虽已掌握演唱的方法和技巧,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表现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演唱时只是毫无情感机械的将旋律、节奏演唱出来,那么这种歌唱就违背了音乐表达情感的宗旨和目的,既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更无法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在声乐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先天禀赋的不同,教师不可能使每个学生的声音训练都达到最佳水平,但学生的情感表达却能够突破这些先天因素的限制达到最佳水平,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重视演唱技巧教学训练的同时,还应加强情感教学,加强学生的音乐情感培养,从而使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方法探究
如上所述,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含理论教学、技巧教学,更包含情感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学生歌唱技巧的培养、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一视角来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声情结合的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声情并茂”,夯实学生认知情感的基础;其次,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最后,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具体来讲,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情感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发声训练时注重声情结合,是培养学生认识情感的基础
发声练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逐步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体会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而建立起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发声观念和发声技巧,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声练习既是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内容。因而,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当在强调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技巧的同时,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情的实唱演示,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应当注重从发声练习和发声姿态两个方面加强情感教学。
虽说发声练习是练声阶段最重要的环节,但由于训练时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没有词语内容的单纯乐句,因而也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环节。为避免学生陷入为练习而练习的状况,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景状态下进行练习,这样即使练声曲没有歌词、没有完整的音乐思想,学生也能体验和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正确的发声姿态对歌唱情感的表达也具有一定影响。在练习发声时,不同音区的不同音、同一音区的同一个音在发声时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发声姿态变化,正如声乐大师赵梅伯先生说的:身体立直、面露自然愉快微笑、双眉向上的姿态表示轻松愉悦,双眉向下则表示悲伤,也就是说,发声姿态在总体上是一个伴随情感运动的动态过程。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因人、因时而异,以学生熟悉的事情对发声的情感运动状态进行形象的描述,使学生体会发声的姿态,从而正确掌握发声状态与姿态上的配合与变化,如在唱低声区时声音稳重深沉,如同大力士提石磨,挺拔沉稳;唱中声区时声音嘹亮、具有穿透力,如同眺望大海一样,舒展悠远;唱高声区时声音清晰收紧,如同抬重物上楼梯,紧张稳重。
(二)深入挖掘声乐作品的内涵,是培养学生认识歌曲本身情感的基础
歌唱是表演的艺术,对歌曲的演唱其实就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分析作品,发挥想象从情感上感染听众。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所说的:如果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就谈不上正确的理解作品,更不要说艺术境界的表现了。
1.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创作出来的,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对作品内在情感的表达起着积极的作用。如歌曲《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岩》创作改编的经典歌剧《江姐》中的唱段,演唱者在演唱这段歌曲时应当了解这是江姐被捕入狱后抒发情怀时唱的一首咏叹调,表现了江姐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和对革命事业乐观忠诚的精神;《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痛诉敌人暴行、歌颂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反映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热烈的爱国情感。只有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出色地完成演唱的二度创作。
2.熟悉、朗读歌词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因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悉、朗读歌词,理解领会歌词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本情。具体来说就是在演唱之前学生必须先熟悉、朗读歌词,准确清晰地咬准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通过朗读获得声情上的感性认识,同时以谈话、交流感受和体会建立认同的情境;进入作品之后还要能运用声乐演唱技巧自如的从作品中走出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歌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歌词后,了解歌词表达的是作者对心上人的思恋与爱慕之情。准确把握歌词思想内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也为下一步旋律学习定好情感基调。
3.熟记旋律恰如其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有人认为对歌曲歌词的学习是一种从外到内的情感认识,而对歌曲旋律的学习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实践过程。也就是说对歌词的学习只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恰如其分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学习旋律,根据每句歌词所对应的旋律去学习熟记旋律、表达情感。熟记旋律,唱准音高、音准、节奏、节拍是分析研究声乐作品的基础。教师应当在良好的情境下主动引导学生在歌词情感的基点上,自由灵活地运用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充分发挥想象,巩固所学的发声技巧和发声状态。如在演唱《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赤子对祖国母亲的深厚之爱”的情感基调,以情带声、声随情出,才能唱出强弱、浓淡、有起伏变化的旋律。
4.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通过创造想象来完成的,演唱者要将作品中蕴藏的情感真实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运用再创造想象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词曲家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想象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还可以扩充作品的情感。歌曲中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在表达歌曲情感时可以借鉴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从现实生活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变化,又要鼓励学生挖掘声乐作品的情感因素,并从其他艺术中积累情感体验,丰富想象。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培养教学环境,是实现表演感情化的基础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如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给他们上台表演和敢于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参加锻炼,积累演出经验,这样学生在演唱时既能做到坦然自若使表演感情化,还能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歌唱环境中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离开情感,声乐作品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以培养情感为目的追求“声与情”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廖夏林,程明媚.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余芬.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培养[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3]绪红霞,滕越,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7,(12).
[4]张启惠.浅谈歌唱情感表现中的音色作用[J].音乐探索,1999,(02).
[5]邹以珍.谈歌唱中语言的情感体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01).
[6]黄玲.声乐教学中情感因素的静态分析与运用[J].贺州学院党报,2006,(12).
[7]张建国.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