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概念下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2015-07-10张玲
张玲
摘要:通过“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二者概念的分析,对音乐教育产生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从音乐教育的隐性功能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 音乐教育 特殊性 重要性 隐性功能
一、“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的概念性分析
在中国语言文字中,为避免“教”与“育”两个单字的局限性,经常习惯性的将二字组合在一起,两个字彼此连接、补充说明,使其含义更加全面及丰富。如“教育”中不仅有“教”更有“育”。笔者反思“什么是教育?”与“教育是什么?”。因为我们对“教育”这广为人知的词既感到熟悉又陌生。其实,“什么是教育?”和“教育是什么?”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笔者认为“什么是”当中的“什么”是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是”是前者决定后者;而“是什么”则是一种定义,定义的表述既有实现性又有理想性。“教育是什么”表达的是目的,问的过去与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教育”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教育,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教育“是什么”。前者是教育本质的功能性规定,后者是教育本质的事实性描述①。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产物。教育不仅是教导,更是培育;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二、音乐教育是教育中的特殊教育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②,这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应当深思的问题,那“音乐是什么”就可以回答说“音乐就是人学”,教育的对象是人,如果脱离了人,教育则会失去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只要是人就应当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是把“音乐”与“教育”二者结合起来,并作为一个特有的对象来研究。在教育中,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但又区别于应用文字、雕塑、绘画以及造型等的其他艺术,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以诉诸听觉的声音为基本材料的艺术,这些基本材料既无造型性,也无语义功能性,将这些声音进行艺术化的组合后,人们则对声音的组合形式产生了特殊的审美需求。音乐是人的本能、本性的体现,又是它本体的存在,音乐可以为教育服务,则音乐教育应当为本体的教育,即:人应当学会音乐、掌握音乐并传承与保存音乐。音乐教育既是个性的教育又是共性的教育,因为音乐本身充满个性,例如:同一人唱奏同一首乐曲,每次都会不同。德国作曲家弗朗兹提出:“音乐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个性的培养③。”音乐又作为人际沟通、交流、合作的艺术,例如:由多人参加的重唱、重奏、合唱、合奏等集体活动;所以,音乐教育又具有培育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与价值。音乐教育还具有塑造性,通过音乐对人进行美的塑造。美是精神与感觉谐和的结果④;美,就是性格和表现⑤。音乐教育必需重视对音乐美的塑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又提出,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从“德、智、体、美”中看出,美育也作为独立的一项教育,它与德育密不可分,二者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但当人们谈到美育时,总想把美育包括到德育中去,美育对德智体诸育的发展都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所以,审美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美育,美育就是美育。音乐中的情感内容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特征的体现,它必然包含一种美感因素,美感因素并不抽象,它与风格特点相联系,于是音乐就产生了审美功能,审美特征又符合人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审美功能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比其他任何艺术都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要从自然出发,并走向自然、融入自然,生活本就自然,所以,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更离不开音乐。
四、音乐教育的隐性功能
(一)促进人的大脑发育
人的左脑有语言、计算、议事等逻辑性机能,称之为“语言脑”;右脑则有情绪、情感、形象思维等非逻辑性机能,称之为“形象脑”。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可以刺激到人的左右脑,学习音乐与器乐可以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与发育,使人的智慧得到良好的开发。
(二)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声音是音乐的物质材料,音乐总以音响标志着它的存在,它具有创造性与非语义性,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所创造出来的音响,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音乐教育可以通过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造型的人才。
(三)提高人的学习效率
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放松心情,音乐教育对于负担过重的人来讲,可以很好地帮助减缓学习、工作的压力,相反具有促进作用。
(四)加强人的身心健康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情感教育,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长时间学习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帮助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音乐艺术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帮助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舞蹈、广播体操等。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音乐教育必需针对音乐本身、艺术和人进行教育,达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研究,将音乐教育提到全民重点教育的日程上。
注释:
①吉利:《钢琴艺术教育的本质》,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苏]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唐其慈,毕淑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③弗朗兹(Robert Franz),致珍夫勒(Arnold von Senfl),1888年。
④[德]席勒:《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
⑤[法]罗丹:《艺术论》。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肖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