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夕阳箫鼓》与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比较研究
2015-07-10陈婉
陈婉
摘要:《夕阳箫鼓》原为一首广为流传的琵琶文曲,后被改编成琵琶领奏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后又被改编为钢琴曲,也有其它的改编版本,如手风琴等,但是最广为流传的是原曲和钢琴改编曲。本文针对的是1924年沈浩初谱的琵琶曲《夕阳萧鼓》与1975年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曲式结构与演奏特点的对比研究,分析两首曲目的共性与个性,进而引申出,把西洋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相结合后,对中国民族器乐曲传承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夕阳箫鼓 钢琴改编曲 琵琶曲 黎英海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古曲琵琶曲《夕阳箫鼓》和在此基础上改编而来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曲式分析和演奏特点的对比研究,让我们了解古曲在现代钢琴改编作品中是如何得以创新和传承的。
一、《夕阳箫鼓》从琵琶曲到钢琴改编曲的历史演变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原是一首抒情写意的琵琶独奏曲,现今有据可循关于这个曲目最早的资料见于清代姚燮编撰的戏曲、音乐论著《今乐考证》中,关于此曲最早的乐谱记载是在清代浦东派琵琶宗师鞠士林的《鞠士林琵琶曲》中,而后在《陈子敬琵琶谱》中,出现了标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段标题的《夕阳箫鼓》。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假托唐代虞世南作,将《夕阳箫鼓》改名为《浔阳琵琶》,并收入《李芳园琵琶》(又名《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原来的七段结构改为含有雅致的十段结构。20世纪初,琵琶演奏家汪昱庭根据李芳园对此曲进行加工,并改名为《浔阳夜月》,删掉了李芳园谱中繁音花指和长段倷音的弹法。1923年由郑觐文发起的上海著名业余团体大同乐会,在汪昱庭传谱的基础上,改为以琵琶领奏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黎英海于1972-1975年改编为十一段的钢琴曲,基本保留了乐曲旋律线条的原貌,但对曲式结构做了较大的剪裁、压缩,使其更为精炼、凝聚。
二、《夕阳箫鼓》的琵琶曲与钢琴改编曲曲式结构以及演奏特点的对比
(一)两首曲子的曲式结构的对比
从琵琶曲《夕阳箫鼓》到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其曲式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第一:从结构长度来看,钢琴改编曲的长度要长于琵琶曲,音乐的时长也较长,如引子部分,钢琴改编曲保留了回风的主要音,但做了变化发展;第二:从结构布局来看,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不仅对主题做出了发展的变奏,并多出了琵琶曲《夕阳箫鼓》没有的乐章,如第十部分欸乃归舟。无论是琵琶曲《夕阳箫鼓》“顶真”“合尾”的写作手法,还是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迭入性乐句”的写作手法,都是体现我国民族器乐民间的“鱼咬尾”的写作手法,都代表着我国民族器乐曲在不同时代的优秀文化。
(二)琵琶曲《夕阳萧鼓》与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演奏特点的对比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在我国琵琶曲《夕阳箫鼓》的基本上改编而来,在改编的过程中,黎英海先生在创新的基础上,以巧妙的钢琴演奏技巧模仿着我国民族乐器。在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将整首曲子由原来的G宫系统调移到降G宫系统,以黑键连续的五个键作为五声调式的五个主要音。如钢琴改编曲中引子部分就是模仿的琵琶曲中“回风”中的引子部分,琵琶曲以弹挑的演奏方式来描写鼓声,而在钢琴改编曲中以双手交替演奏黑键同音来描写鼓声。
黎英海先走在改编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曲的特点,也有创新。如琵琶曲《夕阳箫鼓》的尾声,是在主题的基础来发展而来,而在钢琴改编曲中的尾声,首先在左手再现主题,接着右手八度再现主题。
三、改编钢琴作品对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深远影响
中国古曲在传统的意思上来说就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乐曲,中国古曲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音乐家的音乐思想,学习和演奏古曲有利于弘扬推广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古曲的钢琴改编曲,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原作古曲的基础上,保留原曲的音乐思想和风格,然后加入现代的钢琴作曲技巧,从而进一步发展。作曲家在保留原作传统的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利用西方多声部音乐的特点,运用多声部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传统乐曲单线条旋律上运用丰富的和声和弦色彩,加上复调的写法,添加不同的副旋律,在这样基础上改编出来的钢琴改编曲,不仅保留了我国古曲的音乐精髓,更有利于我国古曲音乐在现代的音乐领域更易被听众介绍,这对我国古曲音乐的传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它里面蕴含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它充分运用了琵琶弹挑的特色和演奏技法“推”、“拉”、“泛音”等。黎英海先生的《夕阳箫鼓》虽为钢琴演奏,也基本上采用的西洋作曲技术,但是,所变现的内容却是中国式的,其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化的“散—慢—中—快—散”的结构,还大量运用类似民间音乐中的变奏手法。在中国的钢琴作品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作品,如《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等,这些都是得自然之动景,感宇宙之情韵的佳作,它们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大大超过了对于风景的描写,还有一些作品在意境与韵味方面体现出“清微淡远”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之含蓄和深邃。当世界文化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局面,承认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按照学术界的这种共识,中国钢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独特,甚至代表了东方的艺术审美观念,其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钢琴曲创作是中国钢琴艺术的根本,作为西方的音乐表演艺术,钢琴艺术要想真正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中,要想形成具有中国特点风格的钢琴乐派,就应该也必须作出相当数量的本国作品作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为世界音乐文化作出贡献,这种贡献不能仅局限于古代传统音乐,更应当在现在的音乐创作上有所作为。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与西方的作曲艺术相结合,使中国的钢琴艺术走上中国化、民族化道路。
参考文献:
[1]何嘉炜.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音乐分析和演奏诠释[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2]邹新华,杨泽,程秀芳.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新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3]高捷.中国民族音乐《夕阳箫鼓》与其改编的钢琴曲之比较[J].音论大观,2012,(08).
[4]王莹.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文化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4,(04).
[5]杨锦.试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演奏[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
[6]李刚.黎英海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研究成果之研究[J].中国音乐,2011,(01).
[7]易文映.清秀雋永回味悠长——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色[J].大众文艺,2009,(13).
[8]于莉莉.《夕阳箫鼓》:钢琴改编曲演奏中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处理[J].齐鲁艺苑,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