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艇救生一席谈

2015-07-09

兵器知识 2015年7期
关键词:脱险艇员潜艇

邵滨教授,山东文登人,1984年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潜艇动力专业毕业,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奋战在海军防险救生教学科研第一线,桃李满天下。那天是星期天,教授放弃了休息,专门赶到校本部接受我的采访,令记者深为感动,几句寒喧过后,谈话就进入了主题: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失事,118名官兵全部遇难,震惊了世界。自从潜艇问世,迭经两次世界大战,到如今世界各国潜艇,在战时与和平时期已发生了数以百计的事故,数千人遇难。当然人们也并不是完全坐以待毙,与潜艇诞生几乎同期发展起来的潜艇救援也随之兴起,并且已成功地实施了多次救助,挽救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

我国潜艇救援教学科研发展也是很早的。自从有了那两艘排水量只有二三百吨的M型潜艇,就已拥有初步专业救援人员。

我们学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即开始培养潜艇救援专业人员。除此之外也为外军培养相关人员,至今有三、四十年。另外也专业培养从事潜水救援相关工程技术员,如潜水救捞的工程设计人员。我们救助的主要对象是海军舰艇、潜艇和飞机失事在海上的人员。但最重要的就是对失事潜艇的潜水救援人员的培训,人民海军这方面的军官和专业军士都出自我院。

他们先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合格后再到院里的训练水池,进行模拟救援训练和装具的使用维护,学员毕业后到部队。

学院现在的水池一端是3米多深,一端浅水,这只是模拟池,很快新院区的水池就要投入使用了,大致有15-20米深。但我们目前还不具备有加压水池,那种类似大钢罐一样,但内部容积相对较小,可模拟不同水深压力,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有类似的设备设施。他们可以加压到30个大气压,远景可达100个大气压(水深1 000米的压力)。因为他们需要进行人体在各种压力下变化的精确数据,而我们训练并不需要那样大深度的高端设备。

海军潜艇救援有专业的海上防救部队,经过长期工作的锻炼,并经过几次事故的历练,已经证明是可行可信赖的。

援潜救生的实施有两大方向,一是潜艇出现重大险情,艇员自己想办法脱险,我们管这叫作自救脱险。另一个方面,就是防救部队对失事潜艇进行援救,也叫外部援救。现在随着我军潜艇远航范围的扩大,有可能在一些深海发生重大事故,这样抢救的难度比较大。自救脱险的装具是随着当年我们购进前苏联的03艇、仿制的33艇来的,后来我们开始自己研制性能更好的潜艇,当然艇员的自救脱险装具也就走了自己研制开发之路。

最早的自救装具是仿苏的,具体讲就是艇员在失事艇内迅速穿好自救装具,然后沿着救生浮标绳(这是由失事潜艇释放出来的顶端有浮标的绳索,艇员顺着绳索攀升上海面)上浮,这种方法现在也一直都在用。遇险艇员能否获救成功,与所处的水深有极大关系,如果水比较深,你上升的快,那会得“减压病”又叫“沉箱病”,一旦出现是很危险的。

改革开放以后,海军更加重视潜艇自救脱险装备的发展,改进后的自救脱险装具现已在潜艇部队广泛使用。它的最大自救使用深度可达120米,配合外部救援可达200米深度。但如果比这再深那自救就不行了,必须等待外部采用特殊深潜救生装备施救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穿用自救脱险装具沿救生绳逃生,同样不能快速上升到海面,那样也会患上减压病等,必须逐步上浮。要根据潜艇上的减压表显示来确定上浮时间快慢。而且还要根据艇员在失事潜艇里待了多少时间,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常言道,“仗可十年不打,兵不可一日不练”。为了训练,我们每年都会搞一两次潜艇水下救援演练。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在指定海域的某一深度,坐底一艘潜艇,让救援人员实施现场援救,完成任务之后,再让潜艇浮上来。这种演练和真实的救援几乎是一样的。当然各防救部队训练座底的水深是根据各舰队辖区的海区情况来定。

后来大概在1989年前后,国外试验成功了一种快速上浮脱险方式,是英国人搞的,我们也引进成功,我们管这种装具叫“快漂服”。这种装具也和以往的装具一样,都是按潜艇定员一人一套,平常就固定在潜艇中,准备随时使用。不过使用这种新式装具要在潜艇中加装一个叫“快漂筒”的装置。艇员在这个桶内穿着“快漂服”,并在衣服里加一定的压力,这样该装具同时也就成了充气救生衣,一离艇就快速上浮到海面,不再需要逐站减压上浮了,而艇员身体不会发生减压病。这种方式是来源于“人在按照一定规律快速加压后,又快速减压,身体是不会发生减压病”这样一个理论和成功的科学试验。

使用这种装置国外的试验深度是180多米,快速加压和减压的时间是30秒。现在自救脱险装具和快漂服在我们国家的潜艇上都有配备,具体哪型艇配什么装具还要看潜艇艇型以及作战任务和海区具体情况而定,目前我们学院也都在进行这两种装具的训练教学。

当然,对失事潜艇的救援成功与否并不只是个装具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第一,潜艇失事后,首先要先报警即失事潜艇要先发出求助信息,以使别人知道你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失事了。第二,要尽快搞清失事潜艇的信息,失事深度有多少米?如果深度超过潜艇本身所能承受的最大深度极限,那实际这艘潜艇就很难施救了。因为超过极限潜艇外壳已经被压坏了。第三,就是要迅速搞清失事潜艇的内部情况,进没进水?如果艇内没进水,那艇员生存的时间会长很多。那情况就好得多了,如果像“库尔斯克”号那样舱内都进水了,那艇员的生命就难以保证了。另外还要看舱内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清除材料和饮食等能保障人员用多少时间。第四,就是救援力量要尽快赶到潜艇失事位置,开展救援,救得越早,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刚才我们谈了艇员自救的几种方式,外救部队也拥有多种救援方式和特种设备,如载人潜水器,专门用作救援的叫深潜救生艇,你在广场上看的是已经退役的老的深潜救生艇,我国近些年从英国引进了LR-7深潜救生艇,它可以和失事潜艇对接,让艇员直接上到里面去。这种装备一次可救近20个人,我们管这种方式叫集体救援,它可救500米深的失事潜艇。另外还有一种救生钟,它的样子像一个大钟,它本身是没有航行能力的,实施援救时,用救援船上的缆绳直接把它吊到失事潜艇的上部,与潜艇进行对口连接,艇员进到里面再关上底门,就可以把艇员救上去了。救生钟的原理和结构与水下施工的沉井有些相似。但救生钟一次只能救几个人,而且救援深度也小些。即使有了先进的设备对于救援船来讲要实施成功救援也是很困难的,第一步首先要找到失事潜艇。因为在现实情况中,失事潜艇很难精确地报告自己方位,多数情况都只能由救生船上的人员大海捞针般地去寻找,这要耗费很多宝贵时间。“库尔斯克”号失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水深较大,已超过100米,二是首舱爆炸进水后,其它舱室内也逐渐进水了。即使开始还有艇员活着,但由于救援延误时间太长,这些人也都死了。另外当时该艇沉没在巴伦支海域,协调救援还产生了一些外交纠纷,延误了救援时间。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潜艇事故,海军实行救援值班制度。援救兵力始终保持海上或码头值班状态,一有情况发生,立即行动实施救援。

现在世界上沿海国家都非常重视潜艇救援,此外亚太地区、北约等也常举行联合搜救演习。我军近几年也参过国际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尽管现代潜艇的救援装备在不断发展更新,但要在大洋深海成功救援失事潜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近几十年了,只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军曾经利用救生钟从70多米深的海底成功地援救出了一艘失事沉没潜艇上的30多人。

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是无价的。”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政治部副主任苏雄峰同志为本专辑采访提供了重要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猜你喜欢

脱险艇员潜艇
猫口脱险
还有谁不知道新冠大流行?
潜艇的由来
潜艇
可怕的绿怪蛙
潜艇总动员4
他是如何脱险的
脱险
潜艇水下逃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