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为用”的现代考量

2015-07-09黄仁宇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黄仁宇

每一民族和每一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即已创造其独特之风格,系长期累积而成,不容临时制造之凭借。

中国历史既与西洋文化汇合,百年来的改造与奋斗也可以用西方科学知识与政治经济思想解释,从今之后,中国是否应放弃传统文化而彻底抄袭西方?

在答覆这问题之前,我须要提出两个例子。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被美军占领了七年,也曾接受麦克阿瑟主持的“再教育”,只是这国家传统精神之称为“神道”的只有较前更蓬勃。原来神道并无不能解说的奥妙,无乃穿鲜明净洁的衣服,应山川自然之灵气,在日用生活中掌握到适时动静的诀窍,以便和宇宙之运转呼应。如果在精神上能与大自然的力量凝聚,也可以在一种诗意的情绪下,算作进入了永久生存的境界。用这种信仰与习惯去支持军国主义固然可以乘“神风”而升华,可是用以探求科技,协定工商事业,也可以精益求精,在个人及团体间,感到互助互信的功效。日人即用以资助战后之复兴,保持民族精神而在和平竞争之中占先。

新加坡华裔人口占百分之七十,传统儒家思想具在,其他以马来民族的成分多,信奉回教,附近也全是回教徒之领域。两种传统之精义,均主敬而重纪律。如果星岛骤然放弃这传统的纪律,则对内对外关系都难维持。所以此城市国家一方面极力吸收西方的长处,一方面亦断不容近日西方个人主义及放任主义假自由之名破坏此纪律。虽说创制伊始,做作得过火,却绝非无民意

支持。

德国十八世纪哲学家赫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在写作时极力倡导“民族精神”(Volksgeist)这一观念。他认为每一民族和每一国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即已创造其独特之风格。这民族精神之一观念,也是黑格尔提倡宪法乃系长期累积而成、不容临时制造之凭借。

说到这里我们也面临另一问题。我作此文时,中国正被东方西方很多国家猜忌。一般的观感: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拥有十亿以上的人口,尚拥有原核武器,预计下一世纪里,她的国民生产毛额也要居世界第一(此种估计凭何标准,是否实在不计),何况自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屡与邻国发生武装冲突,尚且扩充并提高军备,筹议建立远洋海军。因此若干美国人士公然提出拆散中国和堵截中国。当中一个比喻即是今日之中国,已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而我在此时提出发扬中国的民族精神不算,尚且引用德国学者,这不是火上加油,增加中外间冲突的可能性?

我的答案如此:赫德所提倡的民族精神,并非穷兵黩武,而系有创造性及艺术性的成就,见于诗歌及文艺。主张这样的见解也不只他一人,像英国政治家柏克(Edmund Burke,原籍爱尔兰)反对法国大革命之过激,主张对美洲殖民地宽厚,至今被奉为欧洲保守主义之巨擘,也曾提及若国家为国民公约组成,这公约应包括死者、生存者及尚未出生之下一代,保存着科学和道德,不能像买卖胡椒、咖啡、烟草与印花布那样的方便。而我在这里提出的民族精神也非暴虎凭河死而无悔的匹夫之勇。那样粗犷性格始终不是中国人之本性。

如果我们引用长远眼光纵观历史,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特出的精神,无逾“人本主义”的根基巩固。人本主义(Humanism)即是以人情为主体。其立场并不反对宗教,但无须宗教之神秘性格,有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和“敬鬼神而远之”。它也不待于逻辑之完整,因为逻辑乃是办事时之工具,并非掌握全部人类思潮之主宰。所以“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中国之人本主义尚且不分畛域,有接近世界主义之趋向,有如“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和“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处分荒服”。也必会站在防御战的立场而不主张发动侵略战争,才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的说法。而其最重要的关键则是“不为已甚”“忠恕而

已矣”。

儒家的思想,纵受法家与道教的折冲和调节,主要的是一种入世的思想。个人之希望永存,也不过敬宗法祖子孙相继在血缘关系上得到永久的存在。因为爱自身才推己及人。于是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一时并往诸来。因之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秩序。

这样说来,我岂不是也陷入“诗云子曰”的窠臼,在宣扬“尊卑、男女、长幼”的社会价值,回归到鲁迅所谓“吃人的”旧

礼教?

此间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这也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精义之所在。君主专制体系之提倡道德,以狭义的道德,写进硬性的刑法里去,“诗云子曰”构成士大夫特殊人物进身之阶,各人以道德标榜自称君子,斥旁人为小人,以发动党争,争取名位。“体制”与“用途”之不同,有如“政”“教”之分离。今日提倡之伦理道德,则在程序上次于法律,而品位上高于法律。各人既为公民,首先必受权利与义务的约束,断无不守法而知礼的道理,也不当以名誉要挟,逼人为善。更不能以一己主见,自以为是“理性”而违反经过技术上程度之立法。

中国革命业已推翻了“尊卑、男女、长幼”的桎梏,因为这种教条成为法律,造作人为的不平等,妨碍社会上公平而自由的交换,迟滞了社会的进化。可是这并非主张在百姓日用的场合上讲,连各人自动的敬老尊贤也要摒斥,家庭间成员的分工合作之和谐也算反动。“藏富于民”做得不好,使税收短缺,政府无从为人民服务,于是只重管束,已经我们批判。可是这也不是主张民间应无丝毫储蓄,所得应涓滴归公。提倡“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可以判明此间之是非。

而且中国人人本主义的精神始自家人亲友,也无法禁断。朱自清所作《背影》,叙父子之情,为我年轻时读过。我数十年不去大陆,旧地重游时发现凡所交往接触,昔日之人情味依旧。可见得传统文化的力量源远流长,不因体制改组而消灭。

中国人所谓“学”含义极为广泛,包括自然法规(law of nature),诗歌文艺,人伦道德。换言之,不仅是知识,实际是教育。所以古籍中很多资料,而尤以《诗经》《四书》《左传》《庄子》和《史记》等,或陶养性情,或放宽视界,而帮助年轻人自我的树立律己的原则和主敬仗义的精神。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也才能产生海内外华人之共识。我主张多采用作小学中学内的国文教材。既称为“用”,则可以接受过去的安排,不必另造成系统,指定解释的权威。这些资料的引用,当然要有选择性和适应性。我们当然知道今人无法守“三年之丧”,也不能动辄“触槐而死”,也不能因人家“日进车骑美女”即仗义轻生。我们要知道时至今日,在美国教堂里做礼拜,牧师与信徒读“摩西十诫”,犹且将“你不当觊觎邻人的妻子”和“你不当觊觎邻居的牛”说在一起。我曾亲耳听到一位“星期天教师”(Sunday school teacher,当成人在教堂礼拜时,在隔室以基督教义讲释于孩童前的教师)说及,当她讲释耶稣教人被旁人批颊时,可以将另颊请他照批一节曾引起孩童的轰动。他们都说要是被人欺负而不还手,他们的父亲将会不理睬他们了。此中包括一个言辞与习惯的问题。以纪律约束自己的贪枉和替对方着想都是基本原则,如何实际运用今昔环境不同。

(选自《我相信中国的前途》,中华书局。作者为美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都精神
拿出精神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精神了
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