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2015-07-09李迎春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护理措施

李迎春

【摘 要】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强化安全意识,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将会依液体种类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外力因素

患者本身血小板数量多,静脉注射部位弯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合作,尤其患儿头皮静脉比较浅,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由于头皮静脉成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正中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此静脉直不易滑动、易固定,但易外渗。

1.2 患者因素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1.3 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1.4 疾病因素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不清楚局部解剖位置。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6 护士心理素质因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实践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2 静脉外渗的处理方法

2.1 非药物处理

2.1.1 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1.2 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2.1.3 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2.2 药物处理

2.2.1 药物湿敷 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2.2 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2.2.3 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2.2.4 使用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3 静脉外渗的护理对策

穿刺前,为避免穿刺不当引起的机械型损伤,应准确评估血管条件,在不影响输液速度时,尽量选择血管弹性好、小号针头进行穿刺,练熟精穿刺基本功,做到一针见血,按照由末梢逐渐上移的原则,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保护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时,选择针头不锐利,输液时不易刺破血管壁的静脉留置针,也可减少穿刺次数,以减轻患者痛苦。

护理人员要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血管,适当调节室温,为穿刺部位保暖,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破坏,防止外渗发生,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选用大静脉穿刺,使药物停留在血管的时间短,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开通和冲洗静脉管路,拔针时先关调节器,见少许回血后再拔出。

穿刺完成后要妥善固定针尖,避免移位,除常规固定外,在针尖部位皮肤处贴一条布胶布给以力的支撑,对烦躁或输液组数多的患者,配置夹板加强固定,必要时与医生联系,给镇静药。有时翻转针柄,可避免针尖刺破血管,对合作者解释活动容易造成输液外渗的发生,并告知其注意制动输液肢体。

输液时发生外渗,皮丘在1~2cm,即可关闭调节器,压迫皮丘20~30秒,重扎止血带,将针退后少许,沿血管走行,向前移行,见回血后挤压输液管,回血较前猛烈,原皮丘处不再鼓起,妥善固定,安慰患者。否则更换血管重新穿刺。

皮丘大于2cm,应针对不同情况给予药物护理、湿热护理。化疗药物不慎外渗后,立即冷敷,并报告医生进行封闭处理。应用六神丸湿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患者,有满意疗效。方法:据外渗面积的大小将20~50粒六神丸捣碎,加1ml生理盐水,调匀后涂搽外渗处,用保鲜膜覆盖,8小时更换,湿敷一次。患者外渗疼痛明显缓解,肉眼观察肿胀消失,皮肤颜色变淡,为显效;湿敷2~3次出现上述现象为有效。目前碘伏外涂,酒精、地塞米松、三莨菪碱、硫酸镁等药物湿敷可减轻肿痛。单纯肿胀型采用75%酒精、地塞米松或三莨菪碱湿敷,水泡型淤血坏死型采用上述药物湿敷并加以碘伏涂抹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本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安全、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还需要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甜甜.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2]倪晶晶.静脉输液潜在隐患和防患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3, 23.

[3]汤桂琴.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2).

猜你喜欢

护理措施
淋巴瘤患者应用美罗华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局麻下行内科胸腔镜手术进行诊断、治疗的护理措施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炎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分析
尖锐湿疣激光术后的护理措施探讨
探讨43例胸部创伤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护理措施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危重症患者气管插管中帝视内窥镜的应用效果与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