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眼中的“协同创新”①
2015-07-09温婷
温婷
[摘 要] “协同创新”活动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眼中看“协同创新”,重点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特点、原则和主要做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特点;原则;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4-0050-02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复合而成。《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涵义是等同的,并把高等职业教育归之“第三级教育层次”,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职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种特定教育。“协同创新”是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眼中看“协同创新”。
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专门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协同创新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第一,政府引导是前提。在我国现有体制下,政府作为唯一拥有规则制定的主体,对高职协同创新推进和实施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第二,资源整合是核心。所谓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就是要获得整体的最优,取得“1+1大于2”的效果。目前,资源整合存在各体制机制不畅通的问题,需要推进各主体间的深度融合。
第三,共建共享是关键。“协同创新的参与方是多元的,既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也有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尽管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不论相互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最终应该都是协同创新的赢家,这是协同创新的根本保障。可以说,没有合作共赢,就没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②。
二、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协同创新是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时期提出的,其提出的背景蕴涵了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协同创新其本质是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协同创新其自身就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实效性无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基本的方式就是各方资源共享、协作互利、创新发展,因此两个协作主体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能否获得实在的创新成果是其必须考虑和遵循的发展原则。
(二)与时俱进原则
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求在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务必突出时代特点,蕴含时代精神,体现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符合自身办学规律。如果忽视了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高等职业院校协同创新就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最终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实事求是原则
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时,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体现出来。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做到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创新,满足社会、学校和教育对象的要求,同时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目标。
(四)系统性原则
“协同创新的参与方是多元的,既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也有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①,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各方遵循系统论原理,在创新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组成子系统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到每一方,让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协同创新容易受到阻碍。
三、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的主要做法
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依据不同合作对象采取不同协作方式”的
做法。
(一)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形成“兄弟院校联盟”。高等职业院校首先从内部鼓励构建集体协作、联合攻关的协同机制、体制,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出发点,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为支撑,以效率、效益、效果为诉求,以科学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分配机制为导向,构建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的协同战略联盟,以大成果带动科研水平提升、优秀团队培养,同时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二)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企业合作并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的协同创新
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企业合作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各环节主体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各级政府搭台,坚持风险分解与把控;二是用户作为自主创新的牵引,积极承担核心技术示范工程;三是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基础理论与科学问题的分析、研究与凝练主体,坚持紧跟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四是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验证平台建设的主体,同时承担各项目标准与规范制定;五是企业作为技术产品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前沿,建设一个将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组织,并持续不断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
四、思考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产生创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有力推手。如果缺乏高职院校与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的合作,“就难以构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②高职院校应该在协同创新中准确定位:第一,高职院校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该是协同创新活动中的责任主体之一。第二,高职院校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平台等成为协同创新活动中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第三,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要生产者和创造者,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着高技术生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3.
[2]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9-12(7).
[3]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1998(1):62-63.
[4]张海峰,王义谋.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8):34-35.
[5]李忠云,邓秀新.内外兼治破解高校协同创新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1-09-12(7).